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 韩贵龙
农产品质量是关乎国家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导致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一方面,高质量农产品意味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有效提升,能够满足国民对于粮食的基本需求,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有力保障。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增加粮食储备,从而为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突发事件提供坚实的后盾。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不确定的背景下,粮食储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从而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率。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产值,还能降低环境负担,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可以带动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例如,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内农业竞争力。
其一,在食品安全方面,高质量农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消费者健康状况的改善将有助于降低社会医疗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的生活质量。此外,优质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遵循绿色、生态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
其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农产品质量提升将有利于树立行业诚信,遏制劣质农产品流通,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行为。此外,优质农产品可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提升消费者购买满意度,增强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其三,从政策层面来看,提高农产品质量也有助于推动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完善。相关部门可通过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措施,优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此举将有力推动农业行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为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保障[1]。
首先,高质量农产品能够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优质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更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从而使农民获得较高的市场价格。此外,高质量农产品可以刺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为农民创造更多增值机会。
其次,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以生态、绿色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避免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问题,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能够提高农业产值,为国家经济增长贡献力量。优质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有助于提高农业总产值。随着农业产值上升,国家税收也将相应增加,从而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首先,提高农产品质量能够显著提升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化深入的今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优质农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此外,高质量农产品有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其次,高质量农产品可以提升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竞争力。优质农产品提现一个国家在农业领域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具有广泛的市场认可度。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可以展示国家在农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方面的实力,从而提高国际市场的信任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最后,对促进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优质农产品不仅能够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出口额,还可以吸引国外投资者来华投资,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赢发展[2]。
一方面,水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农田灌溉水源可能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多种污染源影响,污染物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此外,水源污染可能导致农作物中残留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从而危害消费者健康。
另一方面,土壤污染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可能长期积累,导致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重金属污染物如镉、铅、汞等可通过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影响农产品的安全。同时,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也可能进入农产品,增加食品安全风险。
首先,农药和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农产品产生质量风险。农药和化肥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市场上的农药、化肥质量良莠不齐,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农产品残留。农药残留和化肥残留不仅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还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其次,劣质种子、畜禽饲料等投入品也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劣质种子可能导致农作物抗病、抗虫能力下降,增加农药使用量,从而影响农产品质量。此外,劣质畜禽饲料可能含有不合格的原料、添加剂,导致畜禽产品中残留有害物质,如抗生素、激素等,进而影响畜禽产品的食品安全[3]。
其一,部分农户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意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许多农户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缺乏对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这些不合理的种植、养殖技术可能导致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资源污染,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其二,过度追求产量,忽视农产品质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部分农户可能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或者采用不合适的种植、养殖方式。这种过度追求产量的现象可能导致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增加农产品安全风险。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检测与监控机制可能导致劣质农产品进入市场。这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还会降低整个行业的信誉,影响农产品市场稳定发展。因此,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质量进行把关尤为重要,以确保优质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农产品储存条件不佳也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劣化。如仓储环境潮湿、高温、污染等不良条件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潮湿、高温的储存环境容易导致农产品滋生病菌、霉变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此外,污染物在仓储环境中的积累可能对农产品造成二次污染,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安全性[5]。
第一,应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据统计,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占水环境污染总量的44%,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应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优化农田施肥方案,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过量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第二,强化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估是保护农业环境的关键措施。根据国家农业环境监测报告,2019 年全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率约为6.1%。为有效应对土壤污染问题,相关部门需完善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农田土壤、水源等监测工作,评估农业环境质量。实时监测数据有助于发现环境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第一,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是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的关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农药登记共有23015 个,其中近一半为高毒农药。这些农药在不当使用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加强对农药、化肥、种子、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和有效。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监管企业生产行为,推动企业自律,提升农业投入品整体质量。
第二,加大农业投入品抽检力度是确保农业投入品质量的有效措施。据全国农业投入品抽检结果显示,2019 年农药抽检合格率为95.1%,化肥合格率为93.7%,种子合格率为95.3%。这表明我国农业投入品市场仍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为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相关部门应加大抽检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机制,重点关注高风险产品,强化抽检频次。抽检结果应向社会公示,增强信息透明度,引导农户购买合格农业投入品。
一是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绿色农产品品牌是基于生态、健康、安全理念的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其核心价值在于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安全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总量已达到287.5 万吨,总产值达到2.9 万亿元。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农户和企业参与绿色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拓展绿色农产品市场。
二是增强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是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对绿色生产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许多农民仍然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导致农产品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农民绿色生产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 年全国共开展农民绿色生产培训2650 场次,参训农民达30.2 万人次。然而,覆盖面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普及绿色农业生产知识,增强农民绿色生产意识,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5]。
第一,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确保产品质量。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应以高效、绿色、节能为核心理念,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的高度整合。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农产品物流总费用达到3.17万亿元,占GDP 的3.7%。物流成本仍有进一步降低的空间。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投入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质量。
第二,提高农产品储运条件和技术水平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农产品储运条件不佳会导致质量劣化、滋生病菌和霉变等问题。因此,农产品储运设施的现代化、规范化建设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 年底,全国农产品仓储设施总容量达到7 亿吨。尽管容量较大,但仓储设施质量参差不齐,仍需进一步提升。相关应加大对农产品仓储设施的投入,推广先进的储运技术,如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等,确保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质量安全。
第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于规范农业生产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应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链条,通过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引导农业生产者遵循科学的生产模式。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制定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约2000项。尽管已有一定基础,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制定和完善法规、标准的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确保标准科学合理,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第二,提升农业事业单位监管能力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农业事业单位肩负着监管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为此,应加大对农业事业单位的投入,提升其监管能力。例如,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确保其具备专业的技术支持;增加质量监测设备与设施的投入,提升检测能力。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 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为97.7%。尽管合格率较高,但仍需提升抽检频次和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6]。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政策完善,可以通过实施上述解决策略,农业生产将朝着绿色、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应重视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增强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引导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研投入,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确保农产品质量持续提升。通过做出这些努力,有信心在未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