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连山镇农业站 宋玉刚
近年来,本溪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增强品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产业带动力,继续开展“一村一品”提质工程,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壮大优质米、食用菌、山野菜、冰葡萄、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打造绿色品牌,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2019 年本溪市特色产业种植面积20 万亩、2020年23.7 万亩、2021 年达24 万亩以上,占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有效的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6.6 万亩、产量6.61 万吨、产值11.7 亿元;食用菌栽培946.7 万袋、产量0.2 万吨、产值0.2 亿元;山野菜种植面积1.1 万亩、产量0.4 万吨、产值0.7 亿元;水果种植面积7.4 万亩、产量4.6 万吨、产值4 亿元。桓仁县优质稻米种植面积8 万亩,大米产量3000 万公斤左右,产值1.72 亿。近年来,本溪市生产的杂粮也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2021 年全市杂粮种植面积1.4 万亩、产值。结合全市自然禀赋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全市中华蜂养殖达到6 万箱、蜂蜜产量866.3 吨、产值1726.8 万元;冷水鱼产量1935 吨、产值5000 万元。
本溪市培育发展出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基地,本溪满族自治县国秀中药材种植发展有限公司示范带动作用较好,公司种植基地规模达800 余亩,向省内外提供优质中药材种苗数千万株。桓仁县五里甸镇老黑山村整村推进大榛子产业发展,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大榛子种植面积达3600 多亩,年产量达到600 吨,榛子产业收入超过1500 万元。2020~2022 年,本溪县高官镇本溪绿康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千亩葡萄冷棚小区,设施内面积达600 多亩。桓仁县雅河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建设草莓温室小区280 多亩。依托全市特色农业,2021 年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1 家,销售收入48 亿元,净利润2.2 亿元,带动农户70051 户,带动就业从业人员15453 人。
截至目前,全市获得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数量34 个,获得辽宁农产品品牌称号9 个,2021 年重点打造了“桓仁山参”区域公用品牌,增加了“国参经典、桓仁山参”品牌知名度。全市有6 个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 个乡镇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乡镇;3 个村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桓仁榛洋气大榛子、龙参健康药业野山参、兴桓农水集团京租贡米在2021 年获辽宁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本溪县武兴农场生产的老红根谷子2016 年获得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称号;桓仁县永吉合作社黑糜子、大黄米2019 年获得辽宁省农业国际博览会金奖,黑糜子2019 年、2020 年被评为辽宁礼物。各地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创新农业经济增长点,引导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围绕本溪水洞、关门山;桓仁县五女山、大雅河;南芬区大峡谷、大冰沟等景区建设设施观光采摘基地,带动了全市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虽然本溪市特色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总面积得到了稳步增长,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科技推广更扎实有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农林产品经过第二产业深加工环节,能够提高产品价格以及各级财政收取税收,使农业、林业特色产业、产品既富民又富市。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才能不断提高文化价值,拓宽品牌影响力,推广销售方式,探索体验化消费方式。特色产业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第二产业带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带第一产业的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特色农产品缺乏与第二产业、三产联动,没有形成第二产业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带第三产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本溪市除了中药材、冰葡萄产业具有大型加工企业外,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较少,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桓仁县生产的大米、草莓口感好、质量上乘,但品牌效益并不明显。
从种植规模来看,本溪市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全市耕地仅有120 万亩左右,特色农业发展空间有限。近年来,随着本溪市粮食生产任务逐年增加,种植粮食作物和发展特色产业用地矛盾也凸显出来。从生产结构来看,全市特色农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第二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比较粗糙,第三产业农业休闲旅游特色不突出、与之相关的服务也不到位。如本溪市拥有全国最大的野山参交易市场、红松子交易市场、林蛙交易市场。人参、林蛙这些可以深加工、赋予文化内涵提升价格的初级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就走出本溪。中药材种植基地种类多、规模小、产出少,难以满足本地制药企业加工能力的需要,还未真正形成本溪全域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格局。
全市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制约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农业比重较大本溪县和桓仁县为例,本溪县常住人口为23.09 万人,桓仁县常住人口为23 万人,从户籍人口计算,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本溪满族自治县减少65368 人,桓仁满族自治县减少89073 人。两县农村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六十岁以上老人或年幼的孩子,青壮年劳动力或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在各级干部的带动下愿意发展特色产业,但其精力、体力有限,文化水平偏低、专业化生产意识偏弱,只能从事基础种植、养殖产业。而特色产业发展又需要相关专业化人才队伍,留守老人科技文化水平已经达不到现代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要求,不能领导和参与产业升级。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加大了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难度[1]。同时农村又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参与产业发展规划、组织管理、资本运作方面工作,制约了农业产业升级。
伴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农村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但特色产业基地生产所需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大多要由农户自行投资建设。加之近几年,辽宁省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只对设施农业给予资金扶持,对中药材、冰葡萄、食用菌、山野菜没有政策扶持,造成特色产业发展不均衡,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影响经济效益,减少了农民收益等。同时,全市地处山区,由于农村物流订单分散、标准化程度低、频次少等因素,在进行物流活动期间所形成的成本费用高于利润,导致很多快递公司不愿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物流体系不健全,网点覆盖不齐,从而制约了电商流通体系在农村的发展。物流体系问题致使产品成本上升,在全国市场缺乏竞争力,制约了全市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重点在于“特色”二字,本溪是典型的山城地貌,林多地少,因此农业要发展只能走“特色、精品”之路。
要做好产业定位和产业体系规划。政府部门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推动者、指导者的角色,要结合全市的自然禀赋,明确先导产业、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与特色产业的联系,确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在确定特色产业的定位后,要从空间布局、品牌形象、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好顶层规划,明确各方责任,形成差异化发展、分工协作的特色产业经济体系。要引导产业有序升级,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向农产品加工集聚区集中,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集团,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搭建线下购物体验平台和终端物流配送平台,建立本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购物体验店和本溪特色农产品购物体验馆,搭建实体市场销售平台,通过旅游集散地、综合农贸大市场、果蔬采摘园等实行产地直销。
一是重视农产品质量。全市耕地面积小,特色产业种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要在重视量的基础上,更应着眼在质上下功夫。要充分挖掘全市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农产品上下游产业,搞好市场调查、重点推进消费者认同的特色产业发展。市政府制定促进水稻、中药材等地区特色种子(苗)生产基地支持政策,结合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全市特色作物,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是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结合本溪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果品、食用菌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建设和培育。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打造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事龙头企业,加速实现由农业小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的转变,充分利用周边省市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培育一批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省市的加工企业。三是要打造农村特色产业品牌。发挥全市地理标识的品牌效应,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市场取向,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农业品牌。每年可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建立和发展“名、优、稀、特”生产加工企业的品牌。坚持标准化生产、质量化管理,将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区域资源,突出产业特点,积极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打造一批叫得响、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将“人才兴市”战略落到村镇,通过政策鼓励、搭建平台、专业培训等举措,留住现有人口,吸引农村人才返乡创业就业。一是提高本地农户经营水平。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2]。“人手不够,科技来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壮大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风险意识以及市场诚信意识。加大农民电商培育,开展互联网技能培训,让生产大户拓展销售渠道。二是发挥农村带头人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人才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科技示范基地企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对领办创办企业、科技实体等的优秀农村人才,在项目资助、资金补贴、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教育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根植本土从业人员,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形成一批经营性和技术能人。三是吸引域外人才来溪创业。大力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本溪地区生态环境好、适宜居住、教学水平高的有利条件,对外来创业或返乡农业人才给予优惠政策。如提供一定比例的购房补贴,帮助协调农业实验用地,为子女在高中阶段就读提供便利等优惠政策。
一是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确保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探索不同层级整合涉农资金的有效方式,既发挥中央部门宏观指导职能,又充分调动地方整合项目资金的积极性,让地方能整合、敢整合,同时,还要管好资金,确保涉农资金不被挤占,及时拨付到位。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并利用离土离乡的知名人士、实业家的亲情、故乡情、爱国情,以冠名、树碑立传等形式,吸引并联络他们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做出贡献。同时,要注意引导企业富余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开拓企业“一业为主、多业发展”的新天地、新空间,而且扩大企业广告宣传效应。三是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建设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镇村物流快递末端网络,发展县乡村物流配送业务[3]。支持邮政、顺丰速运、京东等快递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主体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构建本溪特色农产品全国网络定制配送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的终端配送。
本溪市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要坚持走好特色之路。目前,虽然本溪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但发展水平并不高。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农民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力宣传特色产业、推广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必将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