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景恩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街道办事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 郓城 274700)
在绿色农业全面推广的今天,科学施肥技术的应用成为了农作物产量提升的重要课题。实践表明,不合理地施肥,将会使土壤性能下降,促使作物根部发生严重的病害,例如茎基腐病、枯萎病等。相反,正确的施肥技术,会改善土壤环境,降低作物遭受病害的概率。
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施肥对土壤的影响不容忽视。以山东地区为例,山东是农业大省,土壤类型多样,棕壤、褐土、盐碱土较多。山东土壤、气候在种植农作物(玉米、小麦)方面虽然得天独厚,但由于长时间不合理使用化肥,让土壤碱化现象加剧,部分地区土壤呈现出微生物失衡的问题,有益菌明显减少,大面积病害较为常见。再加上不恰当的灌溉操作,让土壤结构被破坏,表现出土料分散、板结变硬的特征,导致生产力降低[1]。这样的土壤现状,将严重阻碍山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实工作中,为了提升土壤肥力,需加大土壤修复力度,采用合理修复技术,在有效手段作用下,增强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借助合理施肥,营造出利于农业生产的优质土壤环境,为山东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助力。施肥对土壤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实践可知,合理施肥,实施水肥一体化,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助力农业生产。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肥料(有机或者无机),都可增加土壤养分,这一点毋庸置疑。无机肥易溶解,这是其特点和优势,施用后肥料中部分营养可被土壤留存,其他营养将直接作用于农作物。而有机肥使用后,少量营养可供给农作物,其他营养则由微生物分解,肥料经分解转换后,作物方能利用。在自然界中,天然有机酸效果显著,可帮助土壤增加养分,增强蓄肥能力。有些肥料(如石灰),在使用后可直接增加土壤养分,并在此基础上调节土壤酸碱度,始终维持土壤较高的养分。
使用肥料除了可适当增加土壤养分外,还可深度优化土壤结构。现实中,想要改善土壤结构,含钙质多的肥料是首选,与此同时,有机肥的使用也很重要。通过实践证实,有机肥料和高钙肥料,除了可满足增加土壤养分这一最基本要求外,还可优化土壤团粒结构形态。有些有机肥较特殊,可在微生物作用下,完成自身营养成分的分解,增加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在此基础上提升土壤腐殖质含量。需要强调的是:在土壤结构优化中,腐殖质至关重要,是较为稳定的团粒结构。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有机肥的添加,可改善土壤坚硬、板结等不良性状,从源头增强土壤肥力。
现阶段,在经济产业结构一再调整下,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如何提升,成为了国家关心的问题。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农业的今天,人们发现科学施肥至关重要,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强有力措施,同时也是农业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但由于农业种植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农户在肥料使用上比较单一,认为绿色种植只使用鸡粪或稻壳粪就可以了,但这些肥料有机物含量低,无法满足蔬菜瓜果的养分需求[2]。对于大棚土壤来说,有机质含量较少,导致作物营养供给不足,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形态。而还有些农户过度施加有机肥,对有机肥严重依赖,让土壤有机质含量严重超标,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还会增多土壤中植物病源菌,给作物生长带来威胁。
在实践环节中,因农田土壤技术指导缺失,部分农户未形成相关理念,导致土壤内营养元素始终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现实中,部分农户没有轮作意识,常年种植一种农作物,久而久之使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逐年下降,造成比例失衡。
前文已经提到,山东地区有着天然的农业生产优势,土壤类型多样且肥力强。但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由于农民对肥料知识掌握不足以及理念的滞后,长期对农田施肥不当,弱化了原有的土壤肥力,造成水土保持力降低,保肥能力和土壤质量出现阶段性下滑,使土壤变得又干又硬,加重了板结和老化程度。另外,有机肥施用量少,会让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土壤营养始终失衡,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形态,逐渐使土壤的松软度下降,造成土壤盐渍化。
施肥方法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一是施肥量和施肥时间不明确。在实践环节中,有些农民不是因地施肥,也不是因作物施肥,施肥存在随意性,或者并不看重施肥,有着盲从心理,影响了肥料的综合利用,不仅弱化了肥料的作用,还会诱发土壤板结。二是微量元素配比不合理。结合现有情况看,在化肥施用上,氮、磷、钾三要素的使用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相对忽视。三是有机肥、无机肥配比不合理。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中原生动物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也加剧了土壤的恶化[3]。
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农业深层优化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土壤状况至关重要,不容忽视。我国是人口大国,广博的土地可满足粮食生产自给自足,但距离农业强国还有差距。为此,在经济发展新时期,需重视施肥技术应用,根据农作物的种类以及不同地区相对明显的土壤性质,优选最佳的肥料,调整水肥比例,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借助合理的施肥措施,改善土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下文以施肥技术优化为切入点,剖析其改善土壤环境的方法。
科学施肥,需考虑众多因素,首先应结合作物类型施肥,确保肥料的用量精准。实践表明,施肥的科学性提高后,可保证土壤养分均衡,促进作物高产,提升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研究发现,农作物种类不同,其所需营养物质也不同,并且在不同生长周期,营养元素所占比例也是有显著区别的。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在分蘖之前,实际上并不需要较多养分,氮、磷、钾三大元素的需求量分别是水稻整个生命周期养分需求的1/3、1/6 和1/5。待水稻分蘖至抽穗期,对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将会大幅攀升,上升至总需求量的一半。而水稻越接近于成熟,三大元素的需求量又将逐渐减少。从上述规律可看出,在水稻生长周期中,分蘖到抽穗期这段时间,需要对水稻追施肥料,增加氮、磷、钾的供给量,而其他时间则要控制肥料的使用,以免追肥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再比如说玉米,作为高产作物,在玉米生长阶段,其根系发达并且植株高,整体吸肥能力强。为此,施肥量相比于水稻要增加。山东种植的是春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玉米的需求都是有显著差异的[4]。结合现实种植经验可知,无论是玉米还是水稻,均对锌比较敏感,这是其共同点,所以对锌肥的施加要严格控制。总而言之,施肥作用显著,在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层面功效较强,需结合作物类别确定肥料种类,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期需要对施加的肥量进行灵活调整,力保土壤养分充足,为增产增收夯实基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施肥除了要参考作物类型外,还需结合土壤性质调整施肥策略。按土壤性质合理施肥,可调整土地盐碱状态,改善土壤环境,从而助力稳产增收。研究发现,以氮、磷、钾为例,不同土壤对其的吸收率是不同的,以红壤为例,因为其土质黏性大,酸性强,此外有机质比较少,有严重缺磷的特点,所以氮、磷、钾吸收率分别为50%、60%、40%。再比如黏土,黏土较为特殊,有机质含量高,所以该类土壤保肥能力强,其中的养分不易流失。但黏土缺点也较突出,土壤性冷且透气性差,有机质不易发酵,不利于农作物生根。针对这一问题,在黏土上种植农作物,需多用腐熟的农家肥,将其作为主要基肥,最常见的有马粪、羊粪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均属于热性肥料,需一次性施足,以免出现严重的烧苗问题。
想要改善土壤环境,就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借此优化土壤结构,使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实践证明,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稳产和高产的关键技术。现实工作中,需对田土成分进行测定,评估其中的氮、磷、钾三要素,如果田土的测定结果为氮足、磷平、钾缺,这就意味着常年偏施氮肥,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测土配方施肥应抓住两个关键点,首先是测土。全面检测土壤养分,为后续施肥方案的确定打下基础。其次,根据作物类型以及生长习性,确定施肥品种。例如:每生产1 千克小麦(在栽培条件合理的情况下)需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比例的氮和五氧化二磷等[5],氮、磷、钾比例被科学设定为3 ∶1 ∶3。在农作物种植环节,如果配方施肥在具体作业中执行困难,没有条件,为了保证效果,可结合前茬作物特点合理进行施肥,在实践中依托作物需肥特性(科学参数)确定施肥种类。例如:种植番茄的地块,为了确保土壤的肥力,下茬应当有木质素菌肥作为辅助。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有些作物对钾肥相对敏感,如果施加过量,不仅使用钾肥的目的没有达到,还会促使养分大量流失,从而诱发作物黄叶,甚至因为养分失衡,出现干烧心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直接威胁到作物品质和产量。结合现实经验可知,玉米、棉施加量的需求微乎其微。
结合现实经验可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原则上可增多土壤养分,优化土壤的结构,促使作物生长力增强。此外,两者的配合施用,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从源头实现种地、养地的目的。经对比试验发现,有机肥料养分全,但却存在肥效慢问题;而化肥肥分浓,相比之下见效快。施用期间,有机肥料中的物质能转换成腐殖质,进而改良土壤结构,在长期作用下,使土壤松软,具有透水、透气性。这种渗透力强的土壤,不仅会促使作物根系发育,保肥能力也是突出的,种植作物效果理想。另外,施用化肥以后,可提供速效养分,在良好环境中促进微生物繁殖,确保有机酸充足,在多种物质作用下,使土壤中难溶性养分也可以得到充分溶解。由此可以看出,有机肥料和化肥配合,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取长补短,互相调剂。氮少磷多是有机肥的特征,经实践研究发现,将其与氮肥配合施用,可促进植物生长;但与磷肥配合施用,反而会弱化磷肥效果。为此,实践中除土壤特别缺磷,有特殊需求外,不要在同一田块施用有机肥和磷肥。
现实中,有机肥、磷肥等在施用时,需以基肥和种肥为主。除此之外,氮肥施用应把握关键节点,只有在有效时间段施肥,并实行基肥、种肥有效配合,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以小麦为例,在苗期通常是需要补充氮的供给量的。研究发现,苗期施氮作用显著,可促进盘根分蘖,为丰产奠定基础。再比如说玉米,当其生长到喇叭口期需氮量会倍增,在此关键节点追施氮肥可形成大棒且粒重的玉米穗,为增产增收提供保障。砂壤土地块,在种植作物时应控制基肥用量,借助合理的规划,充分发挥化肥的肥效。现实操作中,可将配比好的化肥科学地分成两份,其中一份作为基肥,另一份作为追肥。实践环节中,肥料选择要严格,切忌使用“双氯”(也就是常说的氯化铵、氯化钾),严格控制施肥量,确保施肥量在2.5 千克/亩。
最后还要合理增施菌肥。从农田应用现状看,一旦土壤板结情况严重,就会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诱发作物死棵现象。针对此种问题,施用生物菌肥可激发土壤的活力,合理改善土壤性能和种植条件,在补充土壤有益菌的基础上,阻断病害的传播。
总而言之,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可行性途径较多,其中科学施肥最为可靠,施肥技术的应用,需在土壤性质和作物类型的基础上,采用测土配方施肥、配合施肥等技术,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在农业生产中,施肥技术的改良,可改善土壤环境,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