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伟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
对于高三总复习,阶段性的模拟考试是高考备考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师对考情、学情统计和分析缺乏针对性,试卷讲评就题论题,未对答题技巧和知识框架进行总结建构等现象,致使复习效果欠佳。本文基于2023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地理科阅卷中的问题,提出高考复习冲刺阶段的教学建议。
模拟考试,是高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正确、积极的教学测评,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023年 1月9—10日,2023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以下简称“一模联考”)在珠海、中山、江门、韶关、汕尾等地市百余所高中顺利进行。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模联考地理学科的中山市的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针对考生答题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供师生参考。表1为联考试卷主观题得分情况:
表1
由表1可知,19题得分率最低,故以第19题为例,展开分析。
【例1】(一模联考,19题)浙江省雁荡山是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地貌发育典型。早期火山喷发激烈,锥体顶部失去地下岩浆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后期火山多次喷发形成厚达500米的流纹岩层。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有类似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流纹岩层分布区沟谷众多,沟谷两侧多发育狭长、陡峭、宽阔如屏的崖嶂地貌。图1示意早期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图2示意雁荡山流纹岩地貌形成模式。
图1 图2
图3 联考第19题组试题逻辑图
图4 地理综合题作答思维建模
(1)描述雁荡山早期破火山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4分)
(2)岩浆喷发有“强烈爆发”和“宁静溢流”两种截然不同喷发方式,推测雁荡山流纹岩层形成期间岩浆喷发的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
(3)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雁荡山崖嶂地貌发育的过程。(6分)
本组题以浙江省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为背景区域,基于流纹岩地貌,从描述早期破火山地形地貌特征、推测岩浆喷发的方式和分析雁荡山崖嶂地貌发育的过程等三个角度考查考生信息获取、探讨论证、逻辑思维等关键能力,秉承了新高考“小切口、深挖掘”的命题特点。
【答案】(1)呈环形凹陷洼地;(2分)多环形或放射状断裂,断裂岩层面积广,地形破碎。(2分)
(2)方式:宁静溢流。(2分)
理由:流纹岩具有水平层理,是由岩浆缓慢堆积形成,说明岩浆喷发缓慢;(2分)流纹岩中斑晶矿物晶型完好,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2分)
(3)(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流纹岩层多断裂、垂直节理,受流水侵蚀(下蚀)作用形成大量沟谷;(3分)沟谷两侧岩壁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高差增加(沟谷加深展宽),山体变小、变薄,形成崖嶂。(3分)
(1)对试题中出现的地理核心概念理解不清晰、答案中核心概念表述不准。
例如,19(1)题,对“地形、地貌”等基本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对于题干行为动词“描述”理解不清,大篇幅反复书写一个观点,导致答题烦琐。
(2)死记硬背地理规律与原理,不能结合背景材料及所考查区域具体特征分析和解决试题中提出的具体问题,知识迁移能力有待加强。
例如,19(2)题,考生可以判断出喷发方式为宁静溢流,学生也基本可以从材料中获取到“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有类似沉积岩的水平层面”这一信息,但是很多考生在表达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还有部分考生提取到了“流纹岩分布区沟谷众多,沟谷两侧多发育狭长、陡峭、宽阔如屏的崖嶂地貌”这一对解答本题无用的信息。
(3)凭借思维定式和大尺度区域的套路模板分析回答问题,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19(3)题,部分同学作答时用箭头或线段连接,这种作答方式很容易中间省略一些关键步骤,对语言凝练水平要求很高,综合题作答中失分较多。
教师可从“精准审题——知识迁移——材料对接——规范作答”四步骤指导学生作答综合题。即拿到试题后,首先学会根据设问句中“限定词、设问词、赋分值”等思考答题大致方向,随后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概念”进行知识迁移,再次对接图文材料,复照试题文本信息,确定区域特征(新高考地理更易考查“小尺度”空间背景),最后就是考生要多加训练,将答案术语化、条理清晰、简明整洁地誊写到答题卡上。
再以2022年广东选考地理第17(1)题为例,进行思维模型的构建。
【例2】(2022年广东选考,17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 015 km2,湖面海拔4 718 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 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 648 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5(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5(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a) (b)
(1)分析10—11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
【思维建模】通读材料原文,精准审读题干可知,设问需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回答,本问时间尺度是“10—11月”,空间要素是小尺度的“纳木错东侧区域”,考点是“降水的形成原因”。教师可根据“作答模型”引导考生从上述四环节逐一分析,培养学科思维。
【④规范作答】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风提供热量和水汽;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如何加强和延续试题作答的效果呢?以下是一些可供借鉴的课后巩固提升方式。
1.考生建立个性化错题本
在整理时要注意记录错误的原因,正确解答,并总结试题反映出的解题规律和一般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课后个别辅导
课堂授课时间极为有限,且主要讲解错误率较高的共性问题,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课后个别辅导。
3.变式提升
教师可根据考生错题的共性问题,变换出题视角,设计变式习题,让考生在课后进行练习或者在之后的检测中再强化,以便深化考生理解。
高三备考后期,教师团队需要协同教研,可尝试围绕知识单元进行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例如,笔者所在备课组即在二轮复习之前筛选出历年考试的核心知识点,将其结构化并渗透大单元教学理念。设置以“气候”“地形”“河湖”等为核心的自然要素专题、以“人口、城镇、交通”为核心的人文要素专题以及以“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热点”等为核心的综合要素专题,以便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考生复习的效率。课后可让考生自行默绘较为完善的思维导图,比如:河流地貌单元、洪灾等地理过程类问题线(见图6、图7)。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愈完整,地理思维延伸便能够愈长,即能落实从“能力本位”到“素养本位”转变的新高考目标。
图6 考生“河流地貌演变过程”默绘
图7 考生“洪灾”思维导图绘制
总之,在高三复习备考的阶段,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基于学情、考情,针对考生考卷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课上以考生为主体,给考生提供审题、思考、再分析的指导,解决典型问题,总结解题思维模板;课后再通过变式训练,巩固并增强同学们的思维素养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