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蛋壳仅0.17毫米厚的生鹌鹑蛋,如何剥蛋壳而不破蛋膜?在不久前举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上,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展区内,一台机器人将“手”伸入一个开口狭小的球状容器,轻松剥开鹌鹑蛋壳,薄如蝉翼的蛋膜却完好无损。其实,这是一款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能够灵活精准地在2.5厘米的皮肤切口内操作亚毫米级精度的手术。在展览的展厅内,这样的创新成果随处可见。只需“想一想”,就能驱动机械手实现抓取,脑机接口技术助力脑卒中患者康复;氢燃料电池,工作过程中唯一的排放物是水,真正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由蛋白结构重塑技术加工而成的大块纤维替代肉足以“以假乱真”……一个个新产品、一项项新技术,着眼于现实需求,带来了全新体验,描摹出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纵观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角膜、同声字幕眼镜等业已推广的发明创造竞相登场,量子计算云平台、类脑计算芯片等前沿技术成果集体亮相,围绕脑科学、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创新趋势的思维碰撞,“火花四溅”。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阿德姆·帕塔普蒂安分享了一个细节:每次完成科研后,他会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用大头针标记所有实验室团队人员的出生地。这生动说明国际合作之于创新的重要性。当前全球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共同应对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各国科学家共同攀登“最高峰”、勇闯“无人区”,以开放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創新之势、谋共享之福,才能为科技创新夯基固本,推动研究成果惠及更多人。
科技改变生活,引领未来。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落地,科技成果只有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才能提升自身价值。我们要推动科技优势更好转化为民生福祉,让更多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征程上,我们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科技创新、合作共享、服务生活、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