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作文部分要求“语言通顺”,“通”就是文句表达要合乎规范,与所写内容相匹配,不出现明显的语病;“顺”,就是语句连贯,符合所写事物的顺序和人的一般思维规律。具体来说,考场作文语言表达要规范、准确、連贯、得体。
1.规范,就是语言表达要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合乎语言习惯,没有语病;还要注意词义的轻重、适用的范围、感情的色彩、词语的搭配。
2.准确,就是语言要贴切,表情达意要恰如其分,语言无歧义,评价要客观,表述不以偏概全。
3.连贯,就是作文不能有多个中心,要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要注意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顺序合理,以及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与呼应;要有适当的过渡语句。
4.得体,要注意三个方面:(1)文体要得体。如记叙类文体多用叙述、描写性语言,所以语言要生动形象;议论类文体要用议论性语言,所以语言要严密。(2)语体要得体。如口语与书面语、文言和白话,不能夹杂使用。(3)语境要得体。如时间、地点、对象、场合等语境不同,语言要贴合相应的语境。
■
【文题呈现】
(2023年上海卷)作文。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简洁洗练,关键文字21个,可谓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便于考生在很短时间里读懂、领会主要内容和信息。文题中的核心词“乐意”“好奇心”“探索”,和高中生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认知领域、思考感悟等高度关联,很容易激发考生的写作灵感、意愿与“冲动”。考生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尽管文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似乎没有审题和写作的难度,其实不然。考生在审题、构思、立意、行文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涵咏、用心斟酌材料中的核心词与关键点。“一个人”,告诉考生,关注的是个体,不是群体。“乐意”具有“快意、高兴、愿意”的意涵,结合“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这句话,“乐意”就有动机、心态、目标等方面的内容,欢快、主动、踊跃、积极等倾向,而非被动的、消极的、外力作用的。写作时,考生要考虑到这层深意。“陌生”,即“生疏、不熟悉”;“世界”,既可以指自然、社会、时空,也可以指内心、思想、精神等。“仅仅”,犹言“只是”“止于”。本题的“好奇心”,可以理解为对一些事物表示特别注意的情绪、喜欢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等。由此可见,“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如此,方可全面、准确、科学、理性、独到、创新地写出契合题意、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
【写作示范一】
浮生应知天地广
◎上海一考生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吗?其实不然。还有可能是出于对探索陌生世界的渴望。在某些时候,当你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熟悉时,你就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要去探索陌生世界,去看看那些你从未见过的壮丽景观,去感受来自不同地方的微风,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拥抱一切新颖的事物。
要知道,浮世三千,世界是非常辽阔的,你探索时留下的脚印,就是你打破自身局限的最好证明。《庄子·大宗师》有言:“浮生应知天地广,君子莫逆春秋长。”人生应该知道天地广阔,岁月悠长更应该与君子之间意气投合。你需要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来打破局限性,打破你眼中小小的世界,去见见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以此来提升你的眼界,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世界上你所陌生的事物。所以说,去探索陌生,是一件自主性的行动,也是需要去做的事情。
你知道是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对天空、对宇宙产生探索欲的吗?有人说是远古,也有人说是科技发展与国家发展有需求后。
1956年,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1956年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导弹梦之年、航天梦的元年,这是我国探索“宇宙”这个陌生世界第一步的开始。经过不断研究、测试、总结,1970年,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穿越大气层为宇宙增添了第一抹中国红,中国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嫦娥一号”用相机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这是中国探索未知世界的壮美历程。
所以,只要你乐意去探索,不管是因为好奇还是需求,又或者是渴望、责任、担当、情怀……总能体会或收获到无比珍贵的东西。它可能是坚持到底的恒心毅力,可能是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或者是脑海中那无比惊艳的闪着光的理想追求。
人的一生都在探索未知世界,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坐在婴儿车里看着绿油油的叶子,到中学时期一步步探索未知的知识,我们一生都需要去探索未知世界。
浮生应知天地广,人之所以乐意探索未知世界,不仅仅只有好奇心这一个理由。
◆点评
作文拟题贴切,入题自然,开篇即亮出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作文在第一、二段点出所持观点后,立即紧密围绕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说理、阐发,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都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论据与论点的有机统一。作文整体语言晓畅,语义贯通,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考生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写作示范二】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理解是一种乐趣
◎上海一考生
好奇心是一种强烈的欲望,驱使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现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探索世界则是人们满足好奇心的过程,通过探索我们可以发现新的事物、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知识,都是源自好奇心。牛顿好奇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向地面,于是着手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事实证明,正是好奇心促使“一念非凡”的灵感的迸发,而这些灵感小则使个人收获颇丰,大则彻底改变世界。
然而,陌生世界引发的好奇心所驱使的探索往往会不了了之。换言之,好奇心的确会驱使我们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但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地去探索世界的人,却极少。尤其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倘若只是因为好奇心而开始,而不重视探索世界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好奇心”反而会让人们变得浮躁,不仅对个人发展无益,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世界是一本书,对书的内容感到好奇的人也许读一页便会放弃,很少有人会继续读下去,因为这些人没有把探索世界当作追求知识、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没有将其视为一种乐趣。汤姆逊对阴极射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怀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经历了无数次试验终于探究清楚了阴极射线的微粒性,测量了粒子的速度和荷质比。由此可知,除了好奇心的驱使,更重要的是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探究陌生世界的兴趣,以及将陌生化为已知的、理解了的自我满足感、价值观,让他能够“问到底”。
我们也许会对某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会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信息。这种好奇心驱使你去探索这个国家,去学习该国的语言,了解其历史,钻研其文化。到最后万事俱备,我们踏上那片土地时,感受到自己所探索的世界的实质,将所准备的一切运用到实际,化未知为已知之时,我们会获得由衷的幸福与快乐。但这时的探索已经不是好奇心的“功劳”了。
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一场勇敢的冒险,也是一场美妙的旅程。在探索陌生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回归于对自身存在的好奇。之所以说好奇心不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唯一理由,是为了提醒人们:纯粹的好奇心带不来真正的收获,甚至好奇心获得满足之后的“乐”,也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理解了未知后那宁静的幸福。
◆点评
作文起笔即对“好奇心”的概念進行界定,并由此水到渠成地引入论题,阐述好奇心对探索陌生世界的积极作用,不枝不蔓。作文充满思辨性,自圆其说,让人臣服。可以说,全文在语言表达上逻辑严密,无论承上启下,还是意义上的转折,都让上下文语义贯通,衔接自然,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