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前段时间发布的信息显示,“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这项“山水工程”既保護恢复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保护修复了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系统,减少了生态安全隐患,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让神州大地生态“颜值”持续提升。
各地生态情况各不相同,修复的生态类型也不尽相同。其中,福建闽江流域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模式,探索破解互花米草治理难题;江西赣州南方丘陵山区开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甘肃祁连山为实现对退化森林及草地的封育恢复,在限制放牧及采伐活动的同时,提供护林员、旅游向导等就业岗位,开展蘑菇、地耳等林产品的种植,拓宽增收渠道。这些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也启示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才能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修复是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的重要措施。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应坚持系统治理、科学治理;应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如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将越来越稳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将越来越坚实。
生态保护、系统思维、科学意识、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