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规划孩子的人生

2023-08-08 15:43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规划人生职业

王福强

在每年高考后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我见过很多学生“一问三不知”的状况。想读什么学校,想学什么专业,想去哪个城市,未来想做什么,不少人“茫茫然”。“不知道”“随便”“您来帮我选吧”是不少高中毕业生给出的答案。这的确是个残酷的事实,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才能,但是,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自我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得不够。因此,他们职业认知水平和职业选择能力不强,不太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不能很好地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无法规划自己的人生。

于是,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应运而生。许多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生涯规划的平台。有的在课程层面,开设独立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配备专业的生涯指导教师,为学生认识自我和了解职业提供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有的在体验层面,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体验活动,比如设立“职业讲坛”,邀请优秀毕业生、优秀家长、当地名流、社会名人等到校开设讲座,为学生讲解各类职业特点、职场故事、未来发展趋势等,或者组织学生参观高校、模拟面试、扮演职业角色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和发展自身的兴趣特长;有的在实践层面,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和外部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关系,以作为学生参观和学习的基地,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方式,加强社会实践,了解职业情况。

应该说,这些探索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业—专业—职业”之间初步建立起内在联系,进而使他们获得明晰的人生目标。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有一次,我到某校考察,恰逢高一年级组织“职业论坛”。我发现,来的人很多,但几乎都是家长,只有为数极少的学生。我跟负责组织活动的学校领导进行沟通,她表现得很无奈。这种事关学生未来的规划本该学生来参与,但现实是,大多数父母包办了一切,替代孩子谋划未来就读的学校,选择相关的专业。尽管有了这样的规划课程,但学生们仍然是“傀儡”。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生涯规划教育进入学校,并没有真正改变父母包办孩子明天的现状,甚至因为反复强化“规划”的概念,更加剧了父母的紧张和焦虑。而且,随着“规划”的重要性被无限夸大,生涯规划教育似乎越来越低龄化。有一个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母亲跟我交流,她把儿子的未来规划得清清楚楚,读哪所初中、读哪所高中、考哪个大学、读什么专业、将来在哪里工作,甚至什么时候结婚,未来妻子应该从事哪些职业,是个什么类型的女孩,她都有非常细致的想法。

显然,这样的规划,带来的是愈演愈烈的急功近利的焦虑。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如预期般行走,这位母亲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地把控着一切。跆拳道、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跳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学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学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是磨炼性情……在妈妈强烈的“规划”意识引领下,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成了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他的妈妈不仅仅管着学习,连他的性格、气质、体魄、逻辑思维什么的都考虑进去了。这个母亲固执地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走弯路。不提前做好缜密的安排,那才会出大麻烦。

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相当多的父母被不确定的孩子与不确定的未来所困扰,误以为只有做好周密计划,孩子才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但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算孩子真的按父母的安排去完成“任务”,就一定能够像家长期盼的那样发展吗?没有人能够打包票。面对日新月异的未来,有几个人能够准确预判呢?如果我们连未来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规划又能有多大意义呢?

美国某中学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尘封了三十年的一个班级学生当年写下的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重新开启后,惊讶地发现,全班竟然没有一人现在从事的工作和最初的愿望一致。

这个案例很值得玩味。虽然规划未来很重要,但万事皆在变动,无法预料的各种机遇和阻碍不断出现在大家面前。并且,这又是个快节奏的世界,环境在变,生活在变,就连我们自己也在变。太多太多的意料之外,太多太多的无法预期的不定因素,影响和改变着每一个人。我们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尽自己所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并且在机会和挑战出现时,保持一颗积极的心。踏踏实实地走好今天的每一步,就是对自己明天最好的交代。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CEO瓦格纳在演讲中说道:“从我的切身体验中,我能给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过度规划你的生活。虽然规划未来很重要,但万事皆在变动,无法预料的各种机遇将不断出现在你面前。因此,现在你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手头上的事做好,并且在机会出现时保持一颗开放的心。”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大智若愚。从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小职员成长为CEO,他也是历经挫折。他曾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生活,一步步走到现在。这绝非瓦格纳认真规划的结果。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从来都是着眼于现在、不会有太多怨言、踏实做事、遇到困难就去一步步努力解决的人。

不能否认,未来是变幻莫测的,没人能先知先觉,人生因为变化而丰富多彩。未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可以不断跳槽的社会,在职业上的“从一而终”未必符合现实,也不值得推崇。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一点点努力,一点点积淀,自然而然就会慢慢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到渠成。为选择打好根基,才是关键。

1985年之前,我只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完全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而中考之后,人生却迅速定向:读师范,当老师。但这个定向不是源于理想,也不是出于热爱,是贫穷的家境,让我选择了承担责任,以尽快实现“自给自足”。就是这样一个理由,决定了我的未来。2013年之前,我以为我的人生已经定型,在一个狭窄逼仄的区域里,做着再熟悉不过的事,再无跌宕起伏,更无波澜壮阔。但短短五六年的时间,我却从那个北方的小城跳出来,到烟雨迷蒙的江南工作,又转而来到辽东半岛,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这些,我又怎么可能规划得出来呢?

很多时候,不是规划好了前行方向,而是一直在前行,走下去,慢慢就有了方向。

曾经有人生规划方面的机构极力游说我,大谈职业规划对学生的益处,希望我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引进职业规划课程,鼓吹这个课程很流行,受到很多大学和中学的欢迎。但被我婉拒。

基础教育立足于为人生扎根,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给人提供未来发展的更多的可能性,至于将来哪根枝、哪片叶、哪朵花成为哪片天空的风景,又有什么关系?学校应该在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上下功夫,看到学生的二十年后,為学生提供能够创造未来幸福生活的营养,这才是关键的职责。

如果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超过必要的限度,过早地给学生划定一条道路,替学生寻找人生“捷径”,往往会对父母和孩子的焦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会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带给学生抑郁、焦虑、无奈等消极的心理,还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激情和产生无力感,那换来的很可能就是悲催的人生。这显然与课程开设的初衷大相径庭。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过度”二字。中短期计划,可以减少行事的盲目性,使人少走弯路,并且有助于自检、调整和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规划人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人生中的某一天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我爱的职业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