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教师博览》的机缘

2023-08-08 07:20韦清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职称评定木桶博览

韦清

2004年初春,我调入县教育局。科室主任是一个长我十几岁的文友,他事务多,对每天的报刊只是匆匆浏览一下,然后就忙别的去了。这正便宜了我这样的书虫,工作之余,我可以恣意地阅读。更让我欣喜的是,这些报刊中有《教师博览》。

那时《教师博览》还只有文摘版,每期原创稿也有,但很少,所以我也不敢投稿。直至2007年,机会来了。《教师博览》2007年第1期刊发了《胡飞:修改“木桶理论”的高中生》的报道,前有导语,后有编后语,可见此文的分量。文章的责编是时任《教师博览》编辑部主任薛农基,他在编后语中希望读者就“胡飞”这一现象展开话题讨论,核心是学校教育如何适应不同个性的学生,如何理解“全面发展”,“特长教育”又如何在学校、家庭和学生之间找到共振点。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对“木桶理论”一直无法认同。“木桶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就是“取长补短”,就是无休止地补课、大搞消耗战,这也是当时的教育生态。在这种环境中,沉溺于网络游戏、中考只有220分的胡飞,勉强上了一所高中。因为执意研究网络编程和黑客等,他在短时间内自学了高等数学,创办了“楚天工作室”,研发了系列软件,实现了经济上的完全独立……从16岁到18岁,他由落魄郁闷到踌躇满志,奇迹般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蝶变。胡飞前后魔幻般的翻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在庆幸胡飞没有被中考分数扼住命运、没有成为分数的牺牲品的同时,我又读到了《像王金战那样当老师》(《中国教育报》2007年1月18日)。这篇在报纸上占了一整版篇幅的采访稿,着力报道了王金战倡导的“特长论”“强项论”“二励论(激励、鼓励)”,他提出了“优秀从强项开始,优秀从特长开始”的育人理念。这对“短板决定一切”的“木桶理论”是全盘推倒,是彻底的颠覆。

这两篇报道都以人物的亲身经历印证了“特长教育”的可行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一味不顾实际地“取长补短”是在干违背教育规律的傻事、蠢事,这对当时盛行的种种补课现象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静下心来细读这两篇报道,没怎么构思就写下了《“木桶理论”是否忽悠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将稿件发送到《教师博览》指定投稿邮箱,并加了附言:“一份迟到的稿件。”没多久就收到薛农基主任的回复:“韦老师好!此文好!我们拟发。谢谢!”简短的十三个字,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此文刊于《教师博览》2007年第7期“视野”栏目,标题被列为封面要目。

两年后,《教师博览》(原创版)创刊,这是我的另一次机缘。

教师职称评定一直是个敏感、复杂的问题。到底怎么评才能更客观、公正、合理,才能确保优胜者胜出,让大家心服口服,才能调动多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长时间盘踞在我心中的难题。说实在话,我本人也曾是职称评定中的受害者。看看一同上班的同事,多数都晋级了,甚至那些不在教学一线的人都悄然晋级,而始终站在讲台上执教主科甚至多次教毕业班的我却毫无进展,我心里憋着一肚子气。

我一口气完成了《令人心焦的教师职称评定》这篇时评。我想《教师博览》应该反映教师们的心声。稿子发过去,得到了责编余华的赞同,他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要过滤一下言辞中过浓的火药味。几经修改,此文刊发在2009年第4期。

没过多久,余华电话告知,我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评论被《江西教育》转载,安排在卷首,并会给我寄一份样刊。看来这位结识不久的朋友已经在关注我了。如果不是特别关注,怎会在多种报刊中一眼就发现我的名字呢?后来我又在《江西教育》发表原创文章,也与这份样刊有直接关系,所以我内心涌起了对这位年轻友善热情的编者的感激和敬意。

接下来,我又陆续在《教师博览》(原创版)上发了几篇稿子,和余华用QQ、邮箱、电话交流就多了,了解也随之深入,他总是诚恳地向我约稿。为了不让他为难,我也尽可能少地向他投稿,敷衍之作是不忍心投给他的。

令我想不到的是,2013年,余华在QQ上留言,邀我上《教师博览》封二的“名师”栏目。我诚惶诚恐,立即回复说我不配上这个栏目,因为自己没有耀眼的光环,不够档次。我极力推辞,余华则再三邀请。他很诚恳,我也很真诚,最后我只好从命,发去文字和圖片。图文排在2013年第3期。我这个不是名师的普通教师、从未奢望成为名师的基层教师、在乡村任教多年的草根教师,竟赫然现身于名刊的“名师”专栏,观点被推介、方法被分享、成果被展示,好不风光!

后来,余华要来德州采访,他打算采访完了在济南落脚,我们见一面。这也正合吾意,我早就盼着能与这位在背后默默相助的远方朋友见一面,表达对他的谢意,聆听他的高见。现在机会来了,来得这么突然,我心里还有点激动。但遗憾的是,余华接到另外的任务,急着赶回去,我们就这样匆匆擦肩而过。

与媒体打交道多年,我深切体会到,作者既是为报刊写稿,也是为编者写稿。编者的赏识,成为作者投稿的动力。每一个编者身后都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每一个作者也有若干气味相投的编者。很多作品凝聚着编者的大量心血,很多作者在编者的鼓励下逐渐走向成熟。编者期盼精品,作者期待良师。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必能产生良性循环,效益是多元的,也是持久的。

在纸媒普遍低迷的时代,《教师博览》一直很火。我想这得力于“博览人”一直厚爱作者,作者也甘愿为其奉献精品,如果长时间不出佳作,就感觉对不起这份刊物的栽培。而及时快速地发稿费,也是《教师博览》厚爱作者的另一种方式——稿子见刊,稿费当月就收到了。在同类报刊中,《教师博览》的稿酬也是较高的。

《教师博览》如高擎的火炬,一代代“博览人”接续相传,在教育的原野上播撒着热情、智慧、仁爱的种子,播撒着真善美的暖光,播撒着憧憬远方的福音……

在《教师博览》创刊30周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一方面表达对刊物的诚挚谢意,另一方面也真诚祝愿刊物越办越好。希望《教师博览》继续为教师发声,继续为教师助力,继续为教师指航。

(插图:珈 铭)

猜你喜欢
职称评定木桶博览
木桶兄弟
事业单位职称的评定问题初探
木桶和篮子
木桶兄弟
村医职称评定需有据可依
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
“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称评定改革
博览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