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艳
第一次阅读《教师博览》杂志,是二十多年前。杂志的主人是我先生的发小——蔡老师,他在中学教语文。我当时读完一本,觉得很不过瘾,便请先生把蔡老师的几十本《教师博览》都搬回家,我一一翻阅。从那以后,《教师博览》成了我每年必订的刊物。
2009年1月,《教师博览》新增了原创版,我便同时订阅了文摘版与原创版。那时候,我的孩子涵读小学三年级,每次拿到新的《教师博览》杂志,我与他各读一本,读完再交换。不知不觉,涵也成了《教师博览》的粉丝。常常记得,涵捧着一本《教师博览》站在车棚里,等着我载他回家的情形。日子如流水,转眼间,当年那个在车棚里等我的小男孩,已是高出我一头的小伙子了。不变的是,我和他依旧是《教师博览》的忠实读者……
从《教师博览》的读者成为作者,说来也有一段故事。
我素爱写作,却很少投稿,直到在文字里遇见方心田先生。或许,这就是缘吧。我在方先生的博客里读过他不少散文与诗歌,很是喜爱,便在他的博客里留言,写下自己的感悟。那时候,我并不知他就是《教师博览》(原创版)的负责人。方先生从我的留言里,读出了我对文学的热爱,便主动加我为微信好友。在聊天中,我才得知,这位方心田先生正是《教师博览》(原创版)的主编;方主编亦得知我是名小学语文教师,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带着孩子们阅读和写作。
方主编在读了我博客里的一组文章后,正式向我约稿。他发来了2014年第6期《教师博览》(原创版)“关注”栏目的一组稿件:《家庭教育,路在何方》《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论成功的父母》《世上有让公主吃了立马长大的药吗》《为什么世界上最幸福的儿童在荷兰》。我读完这组稿件,方主编给我布置了一项任务:写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卷首语”。我交给方主编的稿件,题为《给孩子真正的爱》,用在这一期杂志第一页的“博览人语”栏目。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却是我第一次在《教师博览》上发表文章,虽只占一个页码,但因为《教师博览》是我钟爱的杂志,所以发表文章的那份喜悦,自是不同一般。
从那以后,我常常会把新鲜出炉的文章发给方主编,他也总是以资深编辑的专业眼光,给我提出修改意见。那一年,《教师博览》(原创版)第7期与第12期杂志,又分别选用了我的《赢了比赛,输了什么》《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2015年的暑假,我和涵一起赴江西弋阳参加了《教师博览》首届读书论坛,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从文字里走出来的方心田先生。虽然那时的他已是社长,可我依旧习惯性地称呼他为方主编。想不到的是,涵与方主编竟也是一见如故。或许,爱读书的人,自有通用的精神密码。活动期间,我还结识了热情爽直的向晴主编、细腻温婉的王凌燕编辑。“博览人”风采各异,与他们交流,却都有如沐春风之感。
读书论坛期间,作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我还参加了杂志社组织的重点作者研讨会。李竹平老师、徐如松老师,我和他们都曾在QQ上有过交流,这次终于见得真人。李政涛教授、王东成教授、张宏杰教授等,他们的精彩讲座,我们不舍得漏听一个字。更幸运的是,我和涵还有机会与各位前辈面对面地交流。记得张宏杰教授讲座中有个提问环节,涵提问:“稷下学宫对当今的教育有何启示?”张教授对涵提出的问题大加赞赏并细致解答。
那几日,涵读了《无语江山有人物》,会议间隙,他向傅国涌老师请教书中的有关内容;晚上,与向晴主编、蔡朝阳老师一起吃夜宵,一起聊天:他俨然成了我们的“小书友”。野莽先生、孙明霞老师、郭雪丽编辑,都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和涵结识的新朋友。能与光明俊伟之人结伴同行,何其有幸!
论坛结束,涵嘱咐我要多给《教师博览》写稿,争取参加杂志社组织的每一届读书论坛。我带着涵游滕王阁时,巧遇同是参加论坛的杨林柯老师、孔令元老师,我们合影留念;九江边的浔阳楼上,我和涵又邂逅了王东成老师与师母,他们鼓励涵努力学习,争取考到北京,一句“爷爷奶奶在北京等你”让我和涵感动得几乎落泪。这一切,皆是因《教师博览》而结下的缘,相逢的还会再相逢。王东成老师的一句鼓励竟也成真,三年后,涵真的考入了北京大学。
2016年,我再次提笔记录教学生活中的点滴。这一年,《教师博览》选用了我4篇文章。其中,《红艳艳的簕杜鹃》是曾维平编辑向我约的稿,《我的甜蜜“诗生活”》还获得了《教师博览》2016年“大夏书系杯·我的教育实验”征文的一等奖。2016年第6期,“人物志”栏目刊出了我的《把每一个日子过成诗》;其后,“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也推送了这篇文章……
2016年10月,应方主编之邀,我和浙江的刘发建老师一起来到江西万年。这次送教活动,是《教师博览》与《江西教育》杂志共同组织的。万年,是方主编的家乡,我曾不止一次在他的文章里讀到过潺潺流淌的万年河……
10月22号下午,我给万年第二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节童诗课,还和老师们聊了自己童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这次活动中,我又结识了《江西教育》美丽优雅的敖小英编辑、笑容温暖的万永勇编辑,他们都向我约了稿。此后,我陆续在《江西教育》发表了《种子的信仰》《温暖的邂逅》,我又成了《江西教育》的作者。这份缘,又何尝不是因《教师博览》而结?
那次万年之行,我在和校长聊天时得知,有的学校每个班八十多个孩子,深受拥挤之苦。万年且如此,可想而知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生活和学习条件则更为艰苦。我可不可以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竹影居”里写了《同一片天空,不同的世界》,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的想法立刻得到了亲人、朋友和家长们的支持。我又陆续写了《“我想哭了……”》《天冷了,心暖了……》等一组文章。不到一周,我收到善款5822.66元。在学生家长的帮助下,我联系到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唐古乡藏雄村的村干部。他告诉我,藏区已是寒冬,孩子们急需冬衣。于是我和学生家长们当晚就给藏区的孩子们准备衣物,又为孩子们购置文体用品。当捐赠的物资寄往藏雄时,我们也寄去了对藏区孩子的一份情、一份爱。
“感谢您和所有爱心人士给藏雄小学的孩子们带来的温暖,这个冬天不会冷……”当我收到村干部给我的留言时,我想:这一份善缘,也是因《教师博览》而结。
此后,我又参加了《教师博览》组织的到江西上高、南丰等地的送教活动。与当地师生的缘,也都是因《教师博览》而结。
2017年10月,方主编给我留言:“你愿意做《教师博览》(原创版)的审读专家吗?需要文字功底强、责任心强、懂教育……”
我欣然应允,就这样,我又成了《教师博览》的审读者。
过了几日,方主编又给我留言:“‘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拟于近期推介一批优质教育文化类原创公众号。你若愿意,请准备好你的“竹影居”的有关宣传材料,尽快发我。”
几天后,我在“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上,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人们在精神生活的旅程中,最美的风景、最佳的境界,就是遇见了那些与你精神尺码相近的人,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拥有近40万忠实粉丝的“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慎重推荐一批信得过的自媒体产品——国内优秀教育文化类个人原创公众号,希望大家喜欢,并积极关注。
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老师,带着一群可爱的孩子,读童话,写童诗,用文字记录师生间点点滴滴的美好故事……
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妈妈,陪伴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高三男孩,用文字记录母子间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
一个爱旅游、爱拍照的女子,遇见一路美好的景、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用文字将所有的美好瞬间,铭刻成永恒……
文字后,附有我的公众号账号以及二维码。与我有着深深缘分的《教师博览》如此隆重地推荐我的公众号,我心中自然是满满的感动。
2018年暑假,我和涵赴江苏昆山参加了《教师博览》第四届读书论坛。三年前,涵初中毕业;如今,他高中毕业。即将走进北大中文系的涵,接受了方心田社长的邀请,以《读书和学习》为题做专题演讲。
《教师博览》签约作者的孩子作为演讲嘉宾受邀参加活动,不知道涵是不是第一人?
那三天的活动,我和涵没有错过一场讲座。张文质先生的讲座题为《以勇气赢得存在——生命的思与路》。我喜欢“勇气”一词,“勇气”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是自己的理由”。“每一个不曾记录的事件,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王开东老师在讲座中阐述他之所以在公众号中日更一文的原因。他以文字记录事件、梳理思考,都是为了不辜负生命。在论坛中开设讲座的还有朱永新老师、范小青老师等,他们的讲述大都围绕“读书与写作”的话题展开,这大概是本次读书论坛的主题。
涵演讲时,先讲述了自己读小学时就是《教师博览》的忠实读者。读高中时,他的班主任分享了一篇杂志上的文章,他没有看到封面,只是看了一眼目录就判断出那本杂志是《教师博览》。一问老师,果然如此。他还谈了自己高中阅读的体验:“阅读的信仰不是生死关头的宏伟力量,而是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支持。高中的学习因为重复刷题感到无聊,而阅读时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却很能慰藉我的心灵……”
《教师博览》创刊30年,我与《教师博览》结缘将近30年。从读者到作者,再从作者到审读者。相信我与《教师博覽》的缘,还会有下一个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