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赝品》与莫泊桑《项链》的叙事解读

2023-08-08 06:16:46钟美琳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莫泊桑赝品

钟美琳

内容摘要:英籍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赝品》以及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的《项链》这两部短篇小说都围绕一串项链的真假纠葛展开叙述,二者都以新旧时代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题,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世态炎凉和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小说叙述角度革新先行者之一的亨利·詹姆斯和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莫泊桑的作品都以其精妙构思闻名。本文将从叙事视角以及叙事节奏两个方面对上述两部作品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二者异同。

关键词:詹姆斯 《赝品》 莫泊桑 《项链》 叙事策略

亨利·詹姆斯是英美小说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时期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小说叙述角度革新先行者之一,其叙事理论缜密,叙事技巧精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詹姆斯式”(Jamesian)风格。《赝品》的行文风格和写作技巧完全体现了詹姆斯的创作特色。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项链》为其代表作,同时也称得上是世界名篇,结合布局与情节安排是该篇小说的一大特色。

《赝品》主要讲述了夏洛蒂在其伯母去世后从堂兄阿瑟那继承了一串项链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夏洛蒂的伯母为堂兄阿瑟的继母,阿瑟极其讨厌继母,在继母去世后,阿瑟急于摆脱继母的遗物,将其留下的一串项链赠与夏洛蒂。偶然间夏洛蒂得知项链并非如堂兄所言一文不值,实则价值不菲。夏洛蒂纠结是否要将项链交还给阿瑟,内心产生了道德与贪欲的冲突。最终夏洛蒂选择听从自己内心最本真的想法,将项链还给了堂兄。《项链》主要讲述了法国一位小科员的妻子玛蒂尔德虽出身普通却爱慕虚荣,幻想跻身上流社会。在参加一次晚会之前,为满足虚荣心,马蒂尔德向一位朋友借了一串名贵的珍珠项链。可天不遂人愿,晚会结束后,项链不慎丢失,玛蒂尔德夫妇为此不得不借巨款買一串新项链作为赔偿。为还清巨额债务,玛蒂尔德一改往日作风,从此节衣缩食,整整辛劳了十年,最终将债务还清。十年后,戏剧性的一幕再次上演,玛蒂尔德偶然得知当年所借项链并非真品。

两部作品都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其魅力并不在于情节,而在于作者尽显心机的叙述手法上。本文将从叙事视角以及叙事节奏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叙事策略展开研究,揭示其中的异同点。

一.叙事视角

“英国小说的三种主要形式按照广义的历史顺序可以分为回忆性小说、自传体小说和第三人称小说,分别可以用‘我、‘你和‘他三个人称代词来表示”(George 15)。显然,《赝品》和《项链》都属于第三人称小说,作者从头至尾都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根据叙述者在故事中所处的视角,斯坦泽尔提出了三种叙述情境:“作者‘无所不知情境(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叙述者作为树种人物的叙事情境(第一人称叙事)和根据一个人物的观察点用第三人称引导的叙事情境(人物有限叙事)”(华莱士 163)。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判断出《赝品》采用了人物有限叙事,而《项链》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

《赝品》中,詹姆斯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主要从女主人公夏洛蒂的角度叙述整个故事。小说中的叙述以及描写都从夏洛蒂这个角色的观察与认识出发,这正是詹姆斯所称的“意识中心”的叙事方式。“文本中的叙述细节需要通过这个‘意识中心人物的思想过渡,而这一行为本身又能更好地折射出这个‘意识中心人物的心灵”(魏钟 131-135)。从现代叙述学的角度来看,这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即内聚焦的方式,所谓内聚焦,即“将事件通过聚焦人物的视角和认知呈现出来,仅是某一个人物的所知,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来指聚焦人物”(热奈特 139)。

首先,“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作品,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沉醉于对新事物的感觉和体验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邓建英 94-97)。詹姆斯在小说的开头写道:“‘我又找到了很多东西,她的堂兄在第二次葬礼的次日对她说,‘都在她房间里—不过这都是我希望你去过目一下的东西”(雨宁 41)。读者读到这一段落时,不禁疑问:“她”是谁?“葬礼”指谁的葬礼?“她房间”指谁的房间?与“她的堂兄”中的“她”是否是同一个人?“东西”又是什么?读者只能从夏洛蒂的有限视角感知,仿佛化身夏洛蒂经历着小说中的情节,显得更加客观真实。因此小说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读者积极参与到故事中进行推理判断,悬念十足,使读者回味无穷。这些空白不仅存在于小说的开端,而是贯穿全文。

在故事开始时,读者就跟随夏洛蒂的视角来到了葬礼现场,借夏洛蒂之眼看到了阿瑟在继母葬礼上的状态。阿瑟的父亲去世才不到三周,继母去世未满一周,在夏洛蒂眼中“最触目的是,他好像思虑重重而没有悲哀,难受又没有她从自身的感触中称之为痛苦的那种心情”(雨宁 41)。读者或许会因为夏洛蒂这一描述先入为主,将阿瑟想象为一个冷漠至极,毫不在意亲情的人,可这似乎有些许武断。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能够从夏洛蒂的描述中获取更多信息,从而进行自己的判断,如夏洛蒂伯母,即阿瑟继母去世后,并未得到合理安顿,而是被摆放在一间客房,“她在甬道的一端又大又冷的客房里孤零零躺了三天,这是让客人们睡的一个潮湿的、有点泛绿的房间”(雨宁 41)。相较于之前夏洛蒂相对主观的个人感受,这个场景描述显得更加客观,读者能够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判断,而不是直接吸收夏洛蒂视角所传达的信息。这样使得叙述更加真实自然,读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小说的最后,夏洛蒂发现事件真相后无比懊恼,并发出一连串疑问:“盖太太究竟用尽心机做成了一笔什么的交易,她在邦德街吉星高照认出了那串珍珠,这种话是不是确实靠得住的?她会不会实际也许是直接去和阿瑟打交道的呢?”(雨宁49)对于这些疑问的解答作者并未给出,真相究竟如何需要读者结合前文故事基于自己的理解加以思考,或许大多读者更倾向于某一种解释,但其他可能的存在也不可否认。

其次,采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内聚焦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认识“意识中心”人物,即夏洛蒂,甚至可以进入其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其人物性格。詹姆斯在叙述过程中多次加入夏洛蒂的内心意识,读者由此能更好地与她共情,仿若身临其境经历着夏洛蒂的故事。阿瑟带夏洛蒂去房间看继母留下的首饰时,二人就这些物品的来历与价值展开了一番讨论,阿瑟十分笃定这些首饰不过是些寒碜玩意,“这一堆废物,总共也不值五英镑”(雨宁 42),并一直催促夏洛蒂拿些回去,“‘那就请你把这些东西拿去把,他用放了心的欢喜口气回答她,与其说这是表示他存心慷慨,倒不如说他有点想急于脱手”(雨宁42)。对阿瑟想让夏洛蒂拿走继母项链用意的猜测可以看作是夏洛蒂的心理活动,阿瑟是如此讨厌她的伯母,以至于连其遗物都无法容忍。阿瑟甚至表示,“要是这些东西果真值什么钱的话,唔,那就更不用客气了,你尽管收下吧”(雨宁 43)。读者读到这肯定无比好奇,既然首饰值钱为何还急于送出去?此刻,读者的疑惑与夏洛蒂内心所想是一致的。此外,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通过夏洛蒂的视角发表的隐形评论,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手法拉进了“意识中心”人物、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譬如当夏洛蒂从盖夫人口中得知项链为价值不菲的真品时,她内心十分挣扎,纠结是否要将项链归还,项链是堂兄自愿送给她的,她本可以白白收下,可现如今项链为真品,若不告知堂兄实情擅自将项链留下自己岂不成了小偷。为使描述更加逼真,作者在这一部分加入了夏洛蒂视角的心理描写:“为了这件怪事,可怜的夏洛蒂不断地冥思苦想,对她来说,这串珍珠变得更令人感慨,更令人依依难舍……她身无分文,在这种处境下,她本来可以拿它来变换钱财。她常常自圆其说,认为阿瑟毕竟毫不含糊她声明在先,她可以把他的礼物给她带来的任何好处看作他情愿让她收下的”(雨宁 48)。这段描述表现了夏洛蒂人性真实的一面,这是她最本真的想法,如果夏洛蒂得知项链真相后不假思索,立刻归还项链,故事反而失去了真实性。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夏洛蒂的性格特点,也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同身受。这段话夹在以夏洛蒂为视角的叙述中,正如前文所言,这也能看作是作者借夏洛蒂想要传达的想法,但夏洛蒂作为小说“意识中心”人物,作者这样安排也显得合情合理,读者并不觉得突兀,小说反而也更能获取读者的信任感。

《项链》中的故事线较为清晰,基本可以分为“借项链”、“丢项链”、“赔偿项链”和“发现真相”四部分。莫泊桑采用了另外一种叙述方式,即“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又称“上帝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仿佛站在故事之外,俯瞰小说中发生的一切。这一叙述方式在小说的开头就有所体现:“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的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赵少侯 143)。作者在一开始便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从中读者可以得知小说将要介绍的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做铺垫,隐隐约约预示着人物的命运。

不同于第三人称有限人物视角,上帝全知全能视角能切换观察点,甚至可以進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开始时,作者将笔墨放在玛蒂尔德身上,由内而外介绍了这一人物情况,将其爱慕虚荣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明知自己出身普通却仍然无法认清现实,幻想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对于玛蒂尔德的总体概括,接下来作者将观察点切换至玛蒂尔德与其丈夫身上,以对话的形式来回切换,从收到晚会请帖、借项链一直持续到项链丢失、赔偿项链。随后作者又将观察点切换着玛蒂尔德一人,讲述其为偿还项链历尽辛劳,饱经沧桑。故事的最后作者将画面切至玛蒂尔德与福雷斯蒂埃太太身上,同样以对话形式来回切换,直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真相,故事戛然而止。

上帝全知全能视角的一大特点即能够将观察点放在不同的故事人物中,全方位展现故事,真实生动,充满画面感。总体而言,观察点虽多次切换,但主要还是落在玛蒂尔德身上,每次观察点的切换都自然流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综上而言,《赝品》与《项链》叙述视角各有特色,前者选择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给予读者更多思考空间,易获得读者共鸣;后者采用上帝全知全能视角,内容更加饱满。

二.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当代叙事学研究的一个板块,与“叙事时间”联系紧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共同构成小说中的时间。“所谓故事时间,即虚构故事发生和演变的自然时间,叙事时间则指这些虚构故事在文本中呈现的比例,即所表现的篇幅长短,可以将故事时间加速、减速、暂停或打断”(刘枫 46)。一般而言,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是不对等的,这一不对等关系也会产生特定的阅读效果。“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时距差异分为四类:叙事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为‘停顿;二者相等为‘场景;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为‘概要;故事时间无限大于叙事时间为‘省略”(热奈特 13)。

时距差异能产生特殊的阅读效果,这在《项链》中能得到有效验证。故事开头,作者用近一页半的篇幅描述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时故事其实并未开始,处于停顿状态。故事真正的时间节点是从“可是有一天晚上,她的丈夫回家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赵少侯 144)开始的,这一段叙述中,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基本等速,属于“场景”,主要讲述了玛蒂尔德夫妇二人为没有礼服、没有合适的饰品苦恼以及借到项链后兴奋的状态,进一步凸显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接着作者用“晚会日子到了”(赵少侯 146)开启下一时间段的故事,晚会日子距离借项链多少天读者无从得知,但也能感受到期间的时间跨越。作者起初描述了玛蒂尔德参加宴会的顺利,随后描写了玛蒂尔德夫妇二人发现项链丢失时的对话,虽然对话实际时长很短,但作者却用了近一页的篇幅,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二人的惊慌。随后作者写道“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已是任何希望都没有了”(赵少侯 148),整整七天,玛蒂尔德夫妇都在寻找项链,但作者用简短的一句话一笔带过,叙事时间远小于故事时间,属于“概要”。为偿还项链。玛蒂尔德夫妇欠下巨款,为此他们过上了拮据的生活:“他们辞退了女仆……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这样的生活过了十年”(赵少侯 149),此处依旧是属于“概要”,整整十年的贫苦生活作者只用一句话简要描述便快速进入下一阶段:“十年之后,他们把债务全部还清”(赵少侯 149),接着“且说有一个星期天,她大街上去散步,劳累了一星期”(赵少侯 150),正是这个时候玛蒂尔德碰上了福雷斯蒂埃太太,作者用近一页的篇幅描述了二人的对话,福雷斯蒂埃太太告知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而故事也在玛蒂尔德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莫泊桑在叙事安排上可谓是十分巧妙。作者将大部分笔触着重于对玛蒂尔德的介绍以及项链丢失后生活的变故上,这种处理方式可以认为是刻意弱化宴会的风光而强调爱慕虚荣的虚无感,整个故事的讽刺意味也从中体现。

而在《赝品》中,詹姆斯使用了大量对话,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基本等速,甚至可以说“停顿”,为数不多的几个明显时间节点也只有“第二天早晨她果真……”(雨宁 44)、“在当天傍晚的宴会上”(雨宁 47)以及“事实证明,她还得等一段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她要等到几个月之后”(雨宁 48)。这种叙事节奏也和《赝品》所选的叙事视角相辅相成,由于选择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作者只能通过某一人物的视角展现故事,而对话则是一个选择。选择对话,读者的阅读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持平,对话也仿佛一帧帧画面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具有一定的戏剧效果。

综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叙事视角还是叙事节奏,《赝品》和《项链》都存在较大差异,它们都各自依照自己的故事内容及行文风格针对性地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各具特色。

参考文献

[1]George Waston. “The Story of Novel.” London: Macmillan 1979:15-18.

[2]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2003):94-97.

[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63-164.

[4]刘枫.从叙事学角度读《项链》.语文建设.22(2014):44-47.

[5][法]莫泊桑著,赵少侯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143-152.

[6][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3,139.

[7]魏钟.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创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2(2002):131-135.

[8]张怀久,亨·詹姆斯,雨宁.神情华肖 真切自然——析詹姆斯短篇名作《假的》. 名作欣赏.04(1995):39-49.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莫泊桑赝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作文中学版(2021年1期)2021-11-22 00:56:00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华声文萃(2018年2期)2018-09-18 23:58:33
书画收藏,该如何对待高仿复制品与赝品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4:04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20:26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04:15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1:22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1:53
《萧旼墓志铭》为赝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