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津津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转变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再现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探究式和协作式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多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为中心。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翻找教材内容或者是其他渠道的资源,进行对问题的自主探索以及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协作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它使学生带着已知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自学能力。这样,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所遇到的问题的理解,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小学阶段的课程中开展信息技术课程。但是,考虑到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基础阶段的学习之中,对许多汉字和电脑键盘上的英文字母等较为陌生。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要想学好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首先应当掌握足够的汉字词汇以及能够认全26个英文字母,这样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学生才能够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其次,小学阶段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还不够重视。由于在许多学校学生的期末考试中,信息技术课程没有被纳入期末考试的范围之内,并且一周基本上只有一到两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导致学生和家长们认为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像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其他科目那样重要。在小学阶段的信息教育课堂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解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而大部分学生则坐在电脑前打着电脑游戏、发呆或者悄悄拿出自己其他科目的作业在课堂上做。当老师突然在课堂上发问时,大多数学生的反应都是一问三不知。最后,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一到两节的教学时间,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缺乏连贯性。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时间相隔过长,常常导致学生在下一堂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时就已经忘记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时,如果教师再进行对上一节课中教学内容的回顾,就会毫无疑问地耽误到在这一节课中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也会影响后面教学内容的正常进度。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安排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更加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不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大脑思维的发散,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不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等情况。因此,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巧妙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寻找更加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其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就能够给小学教师们提供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去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个或者多个特定的任务并要求他们完成。任务中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在求知欲的驱动下引领他们主动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他们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具体步骤和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上,教师则仅仅充当着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
其他科目对知识的学习只停留于课本上,而小学信息技术则不同。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常被教师要求利用自己面前的电脑键盘和鼠标,操作出正确的步骤,从而了解电脑程序的运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让教师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特定的任务,让他们需要同时动手和动脑,利用手、脑结合才能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因此,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单单停留在课本教材上。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信息技术知识,还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电脑键盘和鼠标实际动手操作出来,这样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所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因此,在完成信息技术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地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而没有进行自主的探索,认为听懂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动手实践。然而,当他们进行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对已经学习过且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知识无从下手,一问三不知。因此,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就能够有效规避上述情况的发生。它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让学生在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或在老师讲解完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不懂的内容或忘记的具体步骤,从而教师能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也能再次回忆起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而加深对相关操作知识的记忆。这个过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利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简单且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不同于客观任务得出的固定答案,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注意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的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审美观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发散自己的思维,创作出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主观性作品。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教师们还可以观察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每一位学生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进而帮助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的限度,也能够帮助他们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且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年纪,他们在课堂上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导致在课堂学习中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尤其是面对枯燥乏味和陌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专注力就更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分散。因此,小学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学生爱玩的特点,设置有趣的课堂任务,从而吸引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全身心地投身于课堂学习中来。
例如,在闽教版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七课《小猫走迷宫》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体验教师已经设计好的迷宫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对这一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如何设计平面迷宫图,创造游戏的角色并制订好游戏的规则,然后再编写小猫走迷宫的游戏脚本等。当教师演示完具体的操作流程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想法,创造出像老师所设计的小猫走迷宫的游戏。在学生设计游戏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来回走动并观察学生的设计进度,还能够帮助一些遇到瓶颈的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能够熟练地使用侦测指令模块的按键指令,学会在程序中引入计时器指令作为程序的终止条件和学会编写用键盘控制角色动作的游戏脚本。这种以游戏开场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知识的美妙和有趣,从而激发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
有固定答案的课堂任务就像客观的选择题一样,永远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样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更多开放性的课堂任务,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在完成开放性课堂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拥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发散自己的大脑思维,从而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闽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八课《美化网页》为例,教师在教授这一课的内容时,要让学生学会设计网页中的版式和布局等。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只有文字,没有任何图片、版式和颜色的网页文件。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在网页中设计自己喜欢的版式、布局,在不改变文字的大小以及段落设置的前提下,可以将网页中的文字设置成自己喜欢的字体和颜色。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设置出自己满意的网页样式。以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能够帮助他们培养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所设计出来的网页样式,了解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性格特点。
由于小学生的大脑认知能力有限,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远不如初、高中学生,再加上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单一枯燥性和复杂性,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整堂课上都在讲授抽象、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将抽象、复杂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出现的场景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他们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在闽教版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二课《计算机病毒与危害》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计算机病毒。然后再向他们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及特点,以及计算机病毒可能给计算机系统带来的危害等内容,并让他们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遇到过哪些计算机病毒,以及这些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这时,学生就能够根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去描述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和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加深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在充分了解了计算机病毒的类型和危害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避免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以及如何维护我们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够将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教育启蒙和奠定基础的阶段,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都活泼好动,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动脑的同时,也要多多动手实践。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使用电脑键盘上的快捷键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尝试着摸索电脑键盘上的每一个按键,从而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知道每一个按键的功能。而不是教师在一开始教学时就告诉学生每一个快捷键的具体使用和功能,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在自主摸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例如,电脑键盘上某一个特定的按键和其他任意一个按键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功能呢?那么,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发现同时按住Ctrl键和字母A键就会选中所打开的电脑文件中的全部内容;当用电脑鼠标选中文件中的一部分内容,再同时按下Ctrl键和X键,鼠标所选中的内容就不见了。诸如此类的快捷键用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这些快捷键的具体使用方法,甚至挖掘出连课本上都不曾提及的快捷键的用法。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电脑键盘上快捷键使用的灵活性,惊奇于计算机系统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更加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当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应当拥有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丰富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当外出出行时,我们必须学会用手机里的地图导航软件来带领我们去到陌生的地方;当进入一家公司工作时,我们需要有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如:WPS、WORD、PPT等基本电脑程序的使用。否则,我们将会被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所抛弃。而学生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本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的理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寻找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利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