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揉弦技法在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乐章中的作用

2023-08-07 07:41牛艺圃
艺术大观 2023年19期

牛艺圃

摘 要:《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晚年时写的最后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也是大提琴协奏曲中地位极高的一部作品。由于每位演奏家的技术实力不同,所表达出的演奏风格也有所不同。而揉弦是大提琴演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它能提高乐曲的可鉴赏性和表现力。本文介绍了作曲家埃尔加的生平及《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写作背景,探究了揉弦技法的练习方法及作用,并对该作品中揉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及想法,以期能够为《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的继续探索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关键词:埃尔加;揉弦;《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中图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9-00-03

作为音乐会演出频率极高的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直备受大提琴学者的青睐。对于作品《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二度创作中,各个时期的大提琴家都演奏出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正所谓“百花齐放”。在所有演奏风格中,对于音色的张力、情绪的变化、音乐的走势等方面,左手的演奏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根据笔者所查阅的文献来看,前辈们已从作曲家生平、作品曲式结构、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及想法对《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一乐章中揉弦技法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一、“英国之骄傲”埃尔加

(一) 埃尔加生平简介

爱德华·埃尔加,英国作曲家。1857年6月出生于伍斯特郡的中下阶层家庭。其父亲在伍斯特开了家小乐器店,通过调试钢琴挣钱。埃尔加自幼从未受到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几乎完全自学。他的老师就是书本,以及摆在乐器店里的各式乐器。1901年埃尔加用他那种澎湃的情绪创作了《威风凛凛》,这首歌成了一个民族的代表。他曾说,这样的曲子,一生中只有一次,这首歌事实上成了第二国歌。1904年,埃尔加以颂歌《加冕颂》获得了爱德华七世授予的爵士称号,无名小卒埃尔加先生变成了伟大的爱德华·埃尔加爵士,他牢固地树立了自己重量级国际人物的地位,并成了英国广大民众心目中的贝多芬。1934年,埃尔加在家乡伍斯特郡逝世。

(二)《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写作背景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写于1919年,时年作曲家埃尔加已62岁高龄。这是埃尔加倾注他所有悲伤和空虚的一部大提琴协奏曲,这是他晚期伟大的作品。

1917年,战火纷飞的伦敦迫使他移居英格兰南部乡村,安静悠然的环境,让埃尔加的创作思绪泉涌,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埃尔加怀着惆怅而愤懑的心情与怀念的忧愁,为那一去不复返的和平年代唱起了挽歌。1919年写成了英国音乐史上此种体裁的开山之作——《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曲中可以听见一位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孤寂与感叹,在对自己跌宕起伏人生的回忆。埃尔加在写出这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提琴经典之作后,不再有重要作品写出。

二、 揉弦技法分析

(一) 揉弦的动作原理

与其他音乐术语相比,揉弦是唯一不写在乐曲谱面上的术语。因此,在二度创作中,揉弦的使用全凭演奏者自由发挥:需要怎么揉弦、什么时候揉弦等。也正因如此,揉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奏者个人风格的体现。

揉弦是由三种不同方向组成的复合体:手指按下琴弦的垂直方向、手指在琴弦上移动的方向、加之其包含的旋转部分。其原理是通过松、紧交替,使标准音高不断来回波动。揉弦包含三个部分:揉弦的强弱、揉弦的频率、揉弦的音高。可以与声带发音方式相比,音高越高,声带就越紧绷;音高越低,声带就越放松。当我们揉弦时,音准实际上并不真正“干净”,而是会以“准—偏低—准—偏低”的方式波动,但由于音高在较高的时候产生的音波活跃度更密集,所以在听觉上会将活跃的音定为音准中心。揉弦如果控制发挥得当,也能起到遮盖音准问题的作用,涉及音准及手型松弛,因此演奏者需学习到一定水准,才能将揉弦在丰富音乐形象的作用中最大化[1]。

(二)如何揉弦

揉弦作为大提琴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如何揉弦,是许多大提琴学者一直研究且不断创新的课题,也是初学者的难点。当大提琴学者掌握了1-4把位的换把,并在演奏短小乐曲中手形正确而松弛,在这些学习基础下,就可以开始练习揉弦。

学习揉弦的过程分为三步:先学习长滑奏。将左手二指放在指板上(因为二指的先天长度优势,更易于操作),A弦或D弦任意。从一把位开始向四把位移动,再折回,反复在这一区间内有规律地滑动。感受手掌、手腕、手小臂保持一体,共同上下摆动,不可乱晃手掌。掌握长滑奏的要领后,缩短滑动距离,进行短滑奏的练习。将长滑奏的动作重复在第二把位至第三把位之间,正常情况下,这段距离不超过2cm,所以移动的速度比长滑奏要快,但移动时手掌和小臂依旧是一个整体,舒展而放松。更要注意手腕不可下沉或上挺,要保持舒展,连接于手腕,基本呈一条直线。在掌握了短滑奏后,将左手大拇指固定在琴颈后,二指随即固定在任意音上,重复不变进行刚才的动作。由于手指不再上下移动,而是固定了点,所以手臂的上下摆动范围与手指按弦接触点应形成90度内的角。在揉弦中需要注意质量,音准的点不能变,幅度在速度的加快下尽量保持不变,在练习中感受“快、慢、宽、窄”,“快、慢”是指揉弦的速度或频率,“宽、窄”是指揉弦的幅度,分别练习“快宽、慢宽、快窄、慢窄”四种揉弦技巧,通过听觉感受不一样的色彩。

三、揉弦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的应用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揉弦情感丰富,形式也复杂多样,所以幅度与速度都进行了不同的搭配,每个音符都“个性十足”。这首作品中的旋律大量使用到揉弦技法,且不同的乐句揉弦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乐曲开头以大提琴独奏为引子,这个引子非同小可。作为宣叙调,它是整首协奏曲的动机,贯穿四个乐章,在第四乐章结束部分再次出现点明了主题。第一个和弦是建立在e音上的小三和弦,是一个灰暗的和弦,依照大提琴對和弦的处理,在后面两个音开始至结束的地方做渐强,揉弦幅度剧烈速度极快,一种悲伤的情绪蔓延开来。随着情感递增,接下来的和弦更加黑暗。第三个和弦是最强烈的,但由于八分音符时值的限制,所以要靠极高密度的揉弦来将情感推到极致。最后一小节的二分音符是对引子的结束,揉弦状态饱满,高频率的揉动一直持续到音符结束,音色刚劲有力,给人留下无限遐想,从而引出后面的旋律。经过乐团过渡之后,旋律开始感情缓和下来,气氛趋于平静,并不需要揉弦大张旗鼓地渲染,揉弦幅度渐渐缩小,速度放缓,就像拍摄中的运镜由近及远,思绪万千。这段大提琴独奏像是在发问、寻找,并且重复了三次,直至将我们引入管弦乐队中提琴的旋律中找到了“答案”[2]。

大提琴第二段独奏,这段旋律像英格兰起伏的山丘,非常温柔,又如同一圈圈水波荡漾开来。埃尔加曾说这段旋律:“这就是我,当我死后,如果你听到在约克郡的旷野上,有人吹着这段旋律的口哨,那就是我”。这段旋律的揉弦十分含蓄、内敛,只有在每一小节的第五个音,频率微增,稍加修饰,其余的音揉弦平均,直至标有重音符号的g音,整段旋律保持揉弦的连贯性,左手换音时依旧不要断开,这是这一乐句中唯一具有浓重色彩,需要揉弦幅度丝毫不差的音,同时它也结束了这段犹如老人回忆过往的旋律。

从谱例1中标有“ff”术语的乐句开始,直至十六分音符之前,整段旋律振奋昂扬。这一乐句需要揉弦一直持续,保持同一高频率、极快的速度从头到尾一气呵成,每个四分音符几乎是以5-6次/s的频率揉弦,八分音符以3-4次/s的频率揉弦。不能因为换把或换指就停止揉弦或速度放缓,笔者认为这是乐曲中比较难攻克的。而后面连续上行的十六分音符需要幅度大、密度高的揉弦,将它推到顶点。由于所在音符把位较高,在揉弦时,要用自己最得力的手指进行大面积触弦。揉弦在这里还有一个作用:由于把位变换速度快,难免产生音不准的情况,这时,揉弦的加入可以掩盖音准的问题,达到“遮瑕”的作用[3]。

第二主题(48小节)旋律充分展示了埃尔加撷取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柔美的苍穹之下,将旋律编排得流畅、刚劲,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由次中音谱号开始的三个小节中,乐思相同,这是温柔的叹息声,在叹息中强调第一音节,第二个音逐渐削弱,所以揉弦在这里也从轻缓到虚无,营造出温柔的感觉,只有大提琴可以这么惟妙惟肖。在三小节叹息后是温柔美丽没有一丝忧虑的乐句,好像人生进入了新的篇章。这里的音色干净清晰,不算华丽的揉弦附着在四分音符上,不夸张也不平庸,声音如同春天来到。转调乐段开始,由e小调转到G大调,春天终于来了!均匀、连贯的揉弦与右手弓速的连贯搭配起来,让春风中的花苞绽放,使旭日逐渐耀眼。旋律温暖而悠扬,揉弦的幅度适中但频率较快,使演奏被赋予了歌唱性,暖流一般流淌在心间(见谱例2)。

第一部分开始再现,“p”的存在显示了这一乐段比原来更悲伤,揉弦幅度小、速度缓,每一小节6个音的音色,要如同水波一样荡开,从第一个音到第四个音做渐强,因为第五个音是每一小节的核心,感情达到极致,所以前四个音要为第五个音的出现而做铺垫,这样在整体效果上显得循序渐进,不突兀,能够更好地将听众带入。所以在揉弦上,第一个音揉弦的频率最多三次,往后逐渐增多,到第五个音时,在规定时值内揉弦频率要越多越好,第六个音时,频率再下降,但不可陡急降,形成自然过渡。弓速缓慢且靠近指板,之后音量逐渐渐强,揉弦也随之改变,揉动幅度渐渐增大,频率变高,将每一个音符时值揉满,诠释着悲伤与告别,这是埃尔加放下一切包袱,和自己的人生告别。连续上行的十六分音符最后一次将第一乐章推向顶端。高把位的揉弦需要在音准的基础上,尽量频率增加一些,这就需要手指第一关节增大按弦的接触面积,保持灵活,这样才能使高把位的声音丰满而不干瘪(见谱例3)[4]。

全曲第四次再现也是第一乐章的最后一次再现。在悲伤的情绪释放之后,一切都尘埃落。在与前面相同的旋律音符下,揉弦频率倍减,每一小节前四个音揉弦若有若无,只有第五个音需要在揉弦上有波动,揉弦速度放缓,频率降低,只需要与其他音有音色上的对比即可。 谨小慎微的揉弦的方式表现出忧伤的音色,旋律逐渐黯淡下来,直至在拨弦中结束,揉弦使本就微弱的拨弦声得以延续,拨弦声音递减,在最后的主音上,拨弦持续直至声音完全消失。乐曲这样的结尾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心碎。

四、结束语

本文对于大提琴揉弦技法在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的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所得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此文,为广大学者进一步对埃尔加的作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此向杰奎琳·杜·普雷女士致敬,是她在世界范围内拉响了这部作品,这不仅成就了她自己,更使得《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成了全人类的财富。在练琴过程中,耐心是成功的关键,艺术之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向前,才能看到别样的美景。

参考文献:

[1]敖峥.e小调大提琴協奏曲与埃尔加·爱德华·威廉[J].科学管理研究,2004(S1):171-176.

[2]栾奕.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二度创作的美学初探[J].齐鲁艺苑,2010(06):85-88.

[3]张坤.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分析及版本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07.

[4]孙国忠.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