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明营建理念的城市绿地协同塑造探究*
——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C2 单元为例

2023-08-07 08:14应亦宁吕颖仪孙一民
南方建筑 2023年7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尺度

应亦宁, 吕颖仪 , 孙一民

1 背景

近年来,各地城市建设工作呈现项目密集、周期短的特征。伴随着快速的规划成果编制和土地出让进程,对于城市建设系统性、工程复杂性的忽视,导致城市设计成果与实际脱节,进而影响了单体建筑、公共空间建设的品质与效率,造成一系列建设工程重复反复、忽视自然基底与气候效应的建设后果。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正转向“空间如何实现”的逻辑[1],更加关注实效性、动态性。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具有协助应对气候变化、改善城市热环境、提供休憩场所的功能;在城市复杂性不断加深的当下,城市绿地的塑造同样也面临着开发主体众多、工程要素叠加的多类困境。如何“精明”地处理各类复杂要素,协同城市建设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城市绿地的塑造过程,推动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提升,值得探索和研究。本文尝试通过协同各类要素的“精明营建”理念,探究城市建设复杂性不断攀升背景下城市绿地塑造的技术策略。

2 概念与特征

2.1 精明营建:系统性、动态性、工程理性

涉及“精明”一词的规划概念众多:“精明增长”包含了限制城市蔓延与城市增长边界管理、高密度的紧凑发展模式、混合功能城区、鼓励公共交通与慢行出行等内容[2],并衍生出指导城市发展与形态控制的开发管理工具“精明准则”[3],从城市空间形态入手,将面向空间目标的规划设计细化为设计、政策、管理的综合型体系[4];“精明收缩”意图精简城市中过量的建成空间,将其转变为公共绿地或非建设用地,使城市的建成空间规模与人口规模重新恢复相对均衡的状态[5]。在这些概念中,“精明”一词所针对的是城市规划过程中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合理、适宜利用,并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6];其所强调的是一种协调各方利益、审慎利用资源技术的可持续手段。

另一些关于“精明”的探讨浮现于以体育建筑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筑领域,以期回应该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建设盲目、运营不良、选材铺张、技术滥用等问题。庄惟敏认为“精明”代表大型公共建筑及工程在设计前期需要进行详尽的策划,从而减少二次投资、空间浪费等不利影响[7];马国馨认为“精明”意味着从顶层决策入手,同时在技术应用与空间设计层面避免“化简为繁”[8];崔愷提出“精明设计”应当关注空间使用的综合性,在运营角度充分考虑大众群体的适用性[9]。在这些语境中,“精明”指向决策过程的科学合理:通过基于实际的工程推演与多方协商,提升决策全面性,规避攫取式的资源消耗型建设。

孙一民等结合体育建筑工程实践,提出 “精明营建”理念,将“精明”观点运用于从决策到建设运行的全过程:(1)决策阶段,关注集约建设,加强体育建筑规划布局的机动性、合理性;基于城市理性思维,整合体育建筑与城市街区环境的功能、空间关系。(2)设计、建设阶段,强调技术理性,全面考虑建设、维护、更新成本控制;集成结构、电气、能源等多学科技术,加强对适宜技术、材料的应用[10]。随着城市大型工程项目的不断浮现,“精明营建”理念进一步被应用至城市中观尺度,协助应对城市建设复杂性不断攀升、资源能源紧缺的综合困境;“精明”指向决策的全面性、科学性,“营建”则突破“建设”的狭隘范畴,突出基于建造的“筹划”[11];以审慎的态度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系统性推动城市建设活动的低碳化与可持续性[12]。

综合来看,系统性、工程理性和动态性是中观尺度城市范畴中“精明营建”理念的核心观点:首先关注设计决策的系统性,将城市作为整体考虑,衔接各层次规划,并基于集约、适宜思维进行优化,以耦合自然基底条件。其次,集约、适宜地选取工程方法与技术,规避非理性的资源能源消耗;统筹不同专业工程要素,突破传统单一学科设计习惯,形成综合的解决方法。最后,强调“设计-实施”的动态性:由于工程要素的复杂性与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设计与实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推进综合效益最优的过程,结合适度弹性、灵活的控制体系进行引导1),不断反馈优化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城市中观尺度下的“精明营建”目标在于协同各类资源、各方参与主体,促进城市综合效能的提升。

2.2 城市绿地的内涵转变

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用地[13],为城市环境提供生态、经济、社会、游憩等综合效益[14]。正如“space”本身词义的多样性内涵,对于“城市绿地”的定义已由最开始的“绿化用地”不断拓展为“公共开放空间用地”,所涵盖的空间类型也在不断丰富[15]。广义的城市绿地包含《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的各类绿地及闲置土地、棕地、工业废弃地等非正式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则是分类标准中明确界定的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16]。其中,狭义的城市绿地涵盖了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绿地类型,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依照规划编制阶段、开发主体的差异性,本研究中将城市绿地进一步细分为公共绿地与附属绿地:前者为控规编制阶段内以用地性质划分形式所定义形成的公园绿地、广场用地、水域、防护绿地等城市绿地类型,实施主体通常为政府部门;后者为开发地块内的绿地及开敞空间,需要更精细尺度的设计导控,由地块开发者负责实施。

2.3 城市绿地建设困境

现阶段我国城市绿地的建设面临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的综合困境:(1)跨尺度衔接不足。公园、广场用地、防护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的布局首先来源于控规层面的设计落位。在快速建设的背景下,控规编制往往由于周期短而导致重“量”轻“质”,重视绿量指标的达成,忽视绿地布局的科学性。城市绿地各自分散,无法形成显著的系统性格局;缺乏与地块开发的协调考虑,导致开发效率下降,地块间的步行、功能联系受到影响。此外,城市绿地是协助增强城市韧性、汇碳能力[17]、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空间,跨尺度衔接不足将降低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2)跨专业协作缺乏。城市建设复杂性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涉及不同专业系统的搭接。环境、市政工程等专业主导下的绿地塑造往往强调技术性,环境综合价值不足;景观设计专业主导的实践则重点关注空间形态与品质,生态效益不佳[18]。跨专业技术协作的必要性凸显。(3)多主体利益冲突。城市绿地的形成涉及多方主体;不同主体基于自身利益,对于绿地塑造的认知不同:如政府部门往往关注展示性,过度追求宏大叙事,造成建设过程和后期维护中大量资源消耗与浪费[19],开发商则秉持较强的“私有性”观念,极大削弱了绿地空间的可进入性和公共使用性。

3 基于“精明营建”理念的城市绿地协同塑造

以“精明营建”理念下系统性、工程理性、动态性的核心思维介入城市绿地塑造,协助规划实施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图1),回应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的建设困境:(1)尺度协同。注重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系统性,衔接不同尺度下蓝绿空间规划,审视区域、街区、地块不同层级绿地系统布局的合理性,形成连续有效的景观生态格局。(2)专业协同。将城市绿地塑造视为设计与工程的综合叠加,倡导规划、交通、市政等多学科合作,形成涵盖平面(绿地形态、交通组织与绿地边界的协调等)与竖向(地下空间、市政工程、自然地质条件等)的综合解决方案。(3)主体协同。公共利益与环境品质的提升,应当是城市绿地涉及的各参与主体共同达成的价值目标;应转变自上而下的“单箭头”规划实施方式,动态协商整合各方诉求,推动城市综合效益的达成。

图1 “精明营建”视角下的城市绿地协同塑造技术框架

3.1 尺度协同

城市绿地系统是不同尺度绿地斑块、廊道、节点等要素的集合[20];不同规模尺度绿地相互关联[21],共同发挥城市绿地系统在景观、生态等角度的综合效益;规划设计的层级性与系统性应得到重视。城市公共绿地的系统布局需注重与蓝绿资源、主导风向、地质地貌的衔接,融入区域景观格局,提升城市绿地的系统韧性和生态多样性;形成多层次公共空间体系,并对下一层级的绿地规划实施提供指引。如深圳前海景观规划中,利用通往海湾的线性绿廊连通内部街区与外部水体,形成重要蓝绿基础设施,兼具生态保育、蓄洪排涝、城市休闲的综合功能[22]。

其次,开发地块内的绿地空间在现行规划管理成果中往往仅以绿量指标的形式出现,对具体空间的管控不足;城市绿地成为公私博弈过程中的牺牲品[23]:开发者只达到控制指标要求,忽视绿地设计质量与后续维护;绿地设计呈现碎片化特征[24],缺乏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联系,或通过围栏等形式阻隔公众进入,成为地块自持的“后花园”。对地块附属绿地的精细管控有其必要性:(1)建立管控图则,对开发地块内的绿地分布予以规定,避免地块绿地与城市整体绿地系统的冲突和脱节。(2)以正负面清单的形式为绿植设计、构筑物、铺地、城市家具等绿地要素设计提供引导,通过明确的要素管控协助提升地块绿地设计与实施品质。(3)以出让合同或法律条文形式,明确地块内开放绿地的公共属性及维护权责,并建立涵盖“设计-验收-运维”的长效管控机制,避免“私有性”绿地的出现,保障城市公共利益。如巴塞罗那@22 区为促进地块开放空间的公共性,允许公众穿越私人物业部分区域,并要求业主负责对其空间品质进行维护[25]。

3.2 专业协同

现代绿地系统规划是规划、园林、生态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26];城市绿地的规划、实施需要耦合市政、交通、环境等多专业工程要素,推动城市综合环境效益的提升:(1)规划团队与其他专项技术人员的合作,是城市绿地规划前期针对区域建设进展和实效研究的必要环节。主动对接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道路交通等各类系统工程,在设计阶段即减少如车行道路、市政管廊出地面口部等工程要素对公共绿地环境品质的消极影响,避免工程反复。如纽约中央公园的规划中,将四条东西向的城市道路设计为下沉式,兼顾了市政道路的通行能力与地面城市绿地的完整性[27];琶洲西区将综合管廊控制中心及出地面口部“消隐”于发酵罐构架遗址下方,避免其对绿地环境品质的干扰。(2)基于多专业工程的密切协作,整合市政工程与绿色设施,促成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绿色转换”,形成更具综合效能的城市空间。如波士顿“大开挖”工程中,将易引发交通拥堵、影响城市环境的高架路拆除并改为地下隧道,其上方转换为城市绿地公园,重构了城市内部与滨水空间的关联[28]。(3)转换过往城市绿地规划中“被动式”的指标控制模式,主动耦合开发地块与公共绿地布局,提升绿地空间的公众使用效率:如深圳福田22、23-1 街坊将各开发地块内的绿地整合成为集中的公共绿地[29]。同时,尽可能的保留、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景观空间线索,减少非理性的额外工程投入。以广州琶洲西区为例,在场地东侧保留自然水面超过1.4 万m2,西侧则结合珠啤工业遗址布置公园绿地,有效维持了自然基底和历史记忆[30]。

3.3 主体协同

城市环境的塑造应当不断趋近“最优”目标,导则、指标等规划管控文件并非设计的终点[31]。城市绿地的塑造涉及与开发地块的协调、多主管部门的要素管控;是多方参与、动态演进的营建过程:(1)基于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工程建设的复杂性,不同主管部门间及时的信息共享与沟通是必要的工作内容[32]。城市绿地的塑造过程应协同多主管部门,因地制宜对图则、指标等管控内容进行创新、优化,增强管控文件的科学性,提升工程实效。(2)通过行政部门赋权协作组织、团队[33],转变过往城市绿地规划“自上而下”的单箭头模式为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博弈[34];以“沟通式”规划[35]、“商讨式”规划[31]耦合各方的综合利益。结合总设计师、社区规划师等多方协商平台的建立,开发者在设计与实施中可以基于管控文件,在保障公共利益与环境品质的基本原则之上,提出关于绿地布局、界面设计等内容的合理诉求,推动具备创意的方案落地,实现多方共赢。

4 实例探讨: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C2 单元城市绿地塑造

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C2 单元(下文简称为“C2单元”)为例2),阐述精明营建理念在城市绿地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协同塑造过程中的应用。

C2 单元位于蕉门水道、上横沥水道所夹的三角洲岛尖,用地1.64km2,功能定位为商务中心区(图2)。该片区城市设计优化于2017 年启动;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咨询服务同步开展。作为城市设计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C2 单元城市绿地系统设计面临以下挑战:(1)绿地系统的跨尺度衔接缺乏。现行规划中城市绿地主要是对外围超级堤的落位,是C2 单元所处的明珠湾区立足区域尺度开展的滨水区段整体设计成果;对于中观尺度,即C2单元街区内部的绿地系统设计缺乏,未形成系统性格局,应成为设计优化重点关注的内容;(2)绿地空间设计面临跨专业的工程挑战。河涌堤岸、桥梁、大部分市政路网、公共地下空间等工程已实施;部分地块已出让或已开展建设。设计优化的介入的空间有限,且需审慎处理与各类工程、主管部门的对接。(3)多主体开发模式下,开发地块内绿地管控的有效性亟待提升。地块尺度普遍偏大,不规则形态地块众多,进一步加剧了地块内绿地设计与管控的难度。

图2 C2 单元区位

4.1 尺度协同:布局集中式公共绿廊,以图则、导则协助管控

由于超级堤绿地位于岛尖外围,设计优化采取绿地集中布局的策略,以城市绿廊联系外围超级堤绿地,形成连续的城市绿地空间。在这样的设想下,除原控规中已落实的东环涌以外,设计优化为C2 单元新增三条南北向的城市“绿廊”空间,分别为:西部组团绿廊、中心绿廊、岛尖公园(图3)。以中心绿廊为例,设计优化结合地块尺度研究,对开发地块进行细分,新增3 处绿地广场用地,构建由滨水区通往公共地下空间的连续公共绿地(图4);集中布局的公共绿地统筹了原本散布的地块绿地,为建设指标创新提供支撑:开发地块内绿地率指标下限降低至20%,相应提高建筑密度上限,促进骑楼、连廊、架空层等更具气候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出现。公共绿廊的塑造扭转了超级堤绿地与街区内部跨尺度衔接缺乏的不利局面,形成连续、舒适、具备韧性条件的城市绿地系统。

图3 城市设计优化后C2 单元形成四条南北向的城市公共“绿”廊

图4 中心绿廊形成过程

针对开发地块内的绿地管控,城市设计优化结合绿廊空间的设想,向地块提供明确标注绿地布局的设计图则,及涵盖组成元素、功能属性、交通组织等要素内容的设计导则,保障地块内绿地布局、品质,顺畅融入城市整体绿地系统。

4.2 专业协同:耦合场地工程条件,协同多专业团队、主管部门

在场地的软土地质条件下,塔楼建设的桩基础深度需达到地下50m-70m 的中、微风化岩层;地下室单层面积越大,则建设成本越高。基于工程理性思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与公共绿地系统性布局形成“精明”的耦合策略:将“平铺式建设”转换为“立体叠加”,减少桩基础工程投入(图5);同时提供更多绿地空间,与超级堤绿地衔接形成连续系统。这一工程策略有力的支撑了南北向城市绿廊的塑造。

图5 基于工程分析的集约建设策略

C2 单元绿地系统的设计优化中,通过与不同专业团队的密切沟通,协调解决城市绿廊与其他工程的衔接问题。例如,通过细分地块形成的中心绿廊,其设计和实施过程需要紧密对接道路设计团队,调整路网方案;与公共地下空间设计团队对接,避免设备风口布局影响绿地品质。此外,C2 单元城市绿地的营建还涉及不同主管部门的弹性管控与协商:以贯穿南北的东环涌为例,具体实施中,河涌两侧开发用地的建设受到蓝线管控条例的限制,水务主管部门将河涌岸线两侧的20m 范围作为限制建设区域。东环涌两侧地块进深约50m,退距控制后剩余用地紧张,建设效率低;建筑与滨水空间距离过大,对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适应不足。通过与水务部门、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跨专业协同,将刚性退缩要求调整为弹性控制,部分小体量建筑可以通过架空或设置商业界面的形式贴近蓝线操作(图6)。

图6 经过与水务部门的协商,东环涌两侧建筑布局得以突破原有退距限制

4.3 主体协同:基于公共利益的设计协商

设计优化过程中,城市绿廊的塑造面临多主体开发模式的挑战。中心绿廊周边各地块在设计工作开展时尚未出让,形成过程顺畅;西侧组团内的绿廊构建则面对周边部分地块已开展方案设计的情况。城市设计优化首先对南侧未出让的一组街区进行地块细分,新增4 处公共绿地;针对已出让地块,通过图则管控建筑可建范围,引导地块方留出绿地,形成连续城市绿廊(图7)。经过多次沟通,地块方逐步认同城市绿廊的公共价值,对建筑方案进行优化;并针对建筑高度与容积率腾挪、绿化屋面替代绿廊空间等诉求开展协商,最终促成这一组高层建筑朝向的协调,形成南北通透的城市绿廊,达成多方共赢。

图7 经由城市设计优化与导控后形成的西侧组团绿廊

位于东侧的岛尖公园与西部组团绿廊类似,周边地块已出让,且地块面积超过5ha;假设对地块内公共空间控制不足,将形成封闭的“大街区”,阻碍岛尖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通过与地块方的沟通,提出岛尖公园与地块内公共空间协同设计的策略:取消现行规划中南北向水系及外江水闸,降低建设成本;与开发地块的开敞空间共同组合形成椭圆形湖面;通过城市设计图则引导地块方优化体量布局,并沿公共绿地一侧提供积极商业界面(图8)。尽管后续地块建筑方案经历了数轮调整,也基于开发利益提出各类诉求,但整合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得以保留延续。

图8 经由城市设计优化与导控后形成的地块方案及岛尖公园

图9 优化前后城市街区尺度对比

图10 优化前后城市公共空间结构对比

图11 C2 单元建设现状

C2 单元城市绿地的精明营建过程中,工程理性、系统性思维引导下的自然基底、绿地层级分析是促使绿地跨尺度合理布局的基础;动态性思维引导下的多主管部门、专业、相邻地块方协商成为绿地跨专业、多主体协同塑造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的塑造也成为扭转整个岛尖空间格局的关键举措,并进一步推动了片区土地开发效能、路网密度、公共空间结构等城市环境要素的综合优化(图9-11)。

总结

C2 单元的城市绿地塑造是在“精明营建”理念下的开展的空间实践。其形成首先源于针对现有规划成果的综合优化设计,进一步发展为多专业、精细化的商讨过程;并基于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开展全过程的跟踪与服务,针对跨尺度、跨专业、多主体的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综合、协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超出了传统规划模式的“底线思维”,动态地将城市绿地的建设推向最优。

拓展至城市整体环境的塑造,“精明营建”视角下系统性、工程理性、动态性的技术观点,将面向工程实效的设计优化作为建设实施前系统性整合各类要素的重要环节:城市设计优化的过程既非单纯在现行管控框架下对控规成果的细化设计,而是作为反思性的设计工作,对既有规划成果与建设进程进行综合分析,推动城市建设向工程适宜高效化、空间品质精细化发展。其次,面向实施需求,以往被忽略的市政、基础设施等内容需要被统筹,推动多专业知识融合和多部门协商探讨,具备更加跨专业、可持续的学科视角;这也为以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为代表的协作平台的引入提供了必要性:借助动态性、全过程的跟踪服务,将各建设方、专业团队、主管部门的建设、管理行为,统筹为精细化、可持续、协同式“精明营建”。新时期的城市设计与建设涉及更多样的工程内容,需要参与各方超越当前实景、跨越专业学科、管理部门的多方商讨;城市中观尺度下的“协同塑造”模式与方法,值得进一步理解、发掘。

图片来源

图2:改绘自百度地图;

图11:来源于项目组航拍资料;其余均为作者绘制。

注释

1)援引自2022 年大湾区城市设计国际学术会议主旨演讲《适应性城市转型规划与设计》

2)明珠湾灵山岛尖城市设计及地区总师制度运行(C2 单元片区)获2019-2020 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城市设计专项二等奖;C2 单元城市设计优化获2021 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推荐一等奖;灵山岛尖城市绿廊获2021 年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卓越奖。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地尺度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