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3-08-07 06:11乐小莉
名师在线 2023年17期
关键词:张骞西域德育

文/乐小莉

引 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明,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渗透德育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渗透德育是指以学科教学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地融入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受到良好思想熏陶的活动[1]。有效地渗透德育既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也可以使学生实现德智协同发展,增强学科育人效果[2]。因此,教师要树立育人意识,发挥育人智慧,着力渗透德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辩证指导学生

初中历史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四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四观”的养成离不开辩证地看待问题。大部分初中生缺乏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面对此情况,教师要利用自身专业素养,以身作则,辩证地指导学生。

具体而言,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如当教学“秦统一中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在引导学生时,教师要身先垂范,从正、反两面进行评价。如此,学生可以了解秦始皇的功与过,全面认知秦始皇,尤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又如,学生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矛盾。历史教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首先,教师要秉持客观的态度,了解事情的原委。接着,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应负的责任。接着,教师要“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方式“惩戒”学生。如此做法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矛盾,又可以以身作则,让学生辩证地分析矛盾,积累经验。

学生在与教师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会受到教师良好行为的熏陶,慢慢地养成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同时,学生会自觉践行良好行为,辩证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勇于克服困难,不断向前。

二、深入挖掘教材,善用德育资源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部分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特殊的德育作用[3]。如一些历史人物是爱国榜样,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又如,一些历史人物是智慧的化身,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国家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历史人物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获取丰富的德育资源。

以张骞为例,张骞是西汉时期的杰出外交家,他出使西域的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历史教材重点介绍了张骞通西域的基本情况、意义,没有具体介绍张骞在通西域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而这些困难恰好是张骞坚韧不拔精神品质的彰显。对此,教师在挖掘出德育元素——坚韧不拔后,走进现实生活中,使用不同的方式收集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在收集故事后,教师可以认真加工,制作成微课视频。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播放微课视频。在观看视频时,学生跟着镜头,走进张骞的一生,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被监禁10 年,第二次出使西域时被监禁1 年。在被监禁时,张骞不忘初心,始终将通西域作为第一要务,克服种种困难。如此,学生便会被张骞的初心感染,品味到他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同时,学生通过观看微课,也可以拓宽历史视野,增强对张骞通西域的认知。

(二)挖掘教材中的图像图画

图像图画是历史教材的重要构成,能直观地传递历史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图画,可以自觉还原当时的场景,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尤其受到情感教育的熏陶。对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图像图画,助力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为例,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成就。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了解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树立民族自豪感。教材围绕这三大发明,安排了诸多图像图画,诸如毕昇像、泥活字版模型、《梦溪笔谈》中对毕昇发明泥活字版的记载、司南模型、南宋持罗盘陶俑、宋代火器示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图像图画,可以走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古代科技的进步和先进性。为了使学生增强感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收集相关的图像图画。甚至,教师可以收集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科技发明的图像图画。在课堂上,教师不断展现图像图画,引导学生探寻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情况,并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情况做对比,由此感受我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先进之处,从心底产生自豪感。

三、紧抓课内课外,多样渗透德育

(一)紧抓课内,渗透德育

1.应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有情感色彩的生动场景,使学生获得良好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德育资源是重要的情境资源。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展现德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以“五四运动”为例,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多个阶层踊跃参与的爱国运动。电视剧《觉醒年代》用动人的画面再现了这一场景。不少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了《觉醒年代》,了解了五四运动的始末,感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爱国之情。对此,教师可选取《觉醒年代》中的相关片段,将它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播放电视剧片段。学生跟随镜头,进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有的学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而愤慨,有的学生因青年学生带头游行示威而振奋。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国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思索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五四运动的经过、五四运动的结果及影响等。在思索的过程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五四运动,深受爱国榜样的熏陶,增强了爱国之情。

2.应用提问法,渗透德育

提问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此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提问法是历史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问答过程中,师生可以双向交流,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抓住德育切入点,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以“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为例,在讲到“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怎样的?”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边阅读教材边认真思考,获取了关键信息。同时,学生自觉制作表格,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之后,学生毛遂自荐,当众展示自己的表格,讲述其中的具体内容。在学生讲述时,教师围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背景、目的、时间、结果进行引导。在教师和学生代表的通力合作下,全体学生了解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基于学生学情,教师发问:“在两次出使西域时,张骞遇到了哪些挫折?面对这些挫折,张骞是怎样做的?”学生在了解问题内容后,回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分析张骞遇到的种种挫折,然后主动作答。有的学生说道:“张骞在出使西域时,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食物匮乏等困难,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他将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分析、感受张骞身上的美好品质,受到德育熏陶。

3.应用史料教学法,渗透德育

史料教学法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史料,引导学生处理史料,获取有价值信息,并利用信息完成历史探究任务的教学方法。史料是历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呈现史料,渗透德育。

以“盛唐气象”为例,在讲到“手工业”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展示相关史料,如青瓷、白瓷、唐三彩图片,如图1 所示。

图1

同时,教师可以吟诵古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等。在呈现史料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根据图片和诗句内容,大家知道唐朝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吗?”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欣赏图片,品味诗句,尝试归纳唐朝青瓷、白瓷、唐三彩的铸造工艺及特点,借此感受唐朝手工业的发达,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学生据此总结唐朝制瓷业的发展情况,踊跃作答。在作答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提到了“先进”“精美”等关键信息,感悟唐朝制瓷业的发达,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表述内容,结合历史教材内容,概述唐朝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助力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

(二)紧抓课外,渗透德育

1.组织历史观影活动

观看影视作品是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选取贴近真实的历史影视作品,组织观影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会受到兴趣的驱动,迁移历史认知,认真思索,感悟历史,尤其受到德育熏陶。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后,教师组织观影活动,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幼童》。该片借助留美幼童的照片、书信、衣物、成绩单、简报、日记本等,展现了留美幼童的一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跟着留美幼童的脚步,走进清末时期,了解清末的历史发展现状,由此增强对课堂所学的认知。同时,学生感受留美幼童的奋发图强,为他们身上美好的爱国、奉献精神品质所折服。不少学生也因此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文化才能使一个民族经久不衰”。如此,一些学生会端正学习态度,奋发图强。

2.组织历史话题辩论活动

历史话题辩论既是关于具体历史问题的讨论,又是知识、思想、思维、语言的综合较量。学生在体验历史辩论活动时,会迁移历史认知,列举事例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也会受到他人认知的影响,辩证地看待人事物。此外,一些学生会因此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他人的优点,由此端正态度,扬长补短。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秦统一中国”后,教师组织辩论活动——秦始皇的功与过。在活动中,学生依据自身的观点,自发地组成正方和反方。接着,学生主动与本方成员合作,利用历史教材、课外读物、网络等,收集相关信息,支持本方观点。如此,学生切实地开阔了历史视野,增强了对秦始皇的认知。在做好准备后,正反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如正方提道:“秦始皇组建抗洪军队,为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奠定了基础”。反方提道:“但是秦始皇重徭役,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辩论中,学生对秦始皇的认知不断增强。最终,学生达成统一认知:“秦始皇的一生有功有过,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

3.组织历史故事讲述活动

历史故事是重要的德育素材。学生通过收集、讲述历史故事,既可以增强历史认知,又可以受到德育熏陶。在历史教学后,教师可以依据历史人物布置故事收集、讲述任务,驱动学生与历史人物“互动”。

例如,在学生学习“盛唐气象”后,教师以李白为切入点,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与小组成员共享故事。”在开放性任务的作用下,学生彰显个性,收集不同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认知李白,感受李白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在扎实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认知,发展良好素养。基于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意识,以身作则,辩证地指导学生。同时,教师要研读教材,挖掘丰富的德育资源,灵活应用不同的德育资源,创设多样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熏陶,便于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认知。

猜你喜欢
张骞西域德育
张骞探西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张骞探西域
《八月西域行印记》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西游新记7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