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践行智慧、时尚、共享科普理念,深入实施《科普法》,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市南区科协以“1+3+N”区域科普工作模式为载体,紧抓活动创新,呈现了特色鲜明的“惠民科普盛宴”,不断提升辖区全民科学素质。
强化顶层设计,树立惠民科普服务导向
市南区科协聚力发挥“中央厨房”总统筹、总设计、总谋划职能,突出“社会化科普、区域性交流、普惠性活动”。由市南区政府印发《市南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团队撰写《市南区创建科普品牌可行性调研报告》,明晰新时期市南科普品牌建设路径,为科普惠民擘画了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构建起“科普惠民微联盟”,推出一系列集科学性、艺术性、互动性、实效性于一体的“科普主题惠民”和“科技体验游学”活动,科普工作协同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创设特色品牌,打造科普盛宴
传递科普温情。组织开展“以花为媒,科海创艺”科普绘画写生,绘制并发放“市南科普赏花地图”,将市南辖区20种花卉的特征、赏花路线、绘画过程一体呈现。组织开展“凝心聚力跟党走 巾帼奋进新征程”致敬女性科技工作者活动,为辖区科技工作者代表送去来自“娘家”的温情。
献礼科技工作者。线上组织开展“邀约云端 嗨游科苑”主题活动,精选特色科普场馆,带领辖区科技工作者云上探秘“科普百花苑”,在线直播点击量近4万人次。线下组织开展“点燃科学精神火炬 嗨游世界最美海湾”畅享体验活动,邀请科技工作者代表参观潮流艺术展,品味国潮音乐,漫游“上街里”,体验阳光、科学、健康、时尚生活,品读市南区历史城区的焕新重生。
共享科普成果。推出青少年科学节、社区科博会、科普教育基地行、食品安全“四进”、《科普知识100问》私享会“五大科普菜系”,168项活动纳入中国科协专题网站平台。推出“时尚科技”“舌尖上的海鲜”科普绘画等65条原创短视频,科普绘画创作人登上中国名家科学艺术绘画大讲堂,在线观看超过20万人次。
面向老年公寓、残障人士、城市美容师等开展“科普暖冬行动”,在发放救助物资的同时,邀约弱势群体免费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参与者近千人。
聚焦靶向发力,提升惠民科普服務成效
精准服务青少年群体。统筹科普场馆、社会各领域科普专家等资源优势,通过“请进来——科普专家进校园”“走出去——科普场馆研学”等方式,深化实施助力“双减”工程。推出“初心遇故居”青少年实景课堂、“好奇心课堂”“宇宙巡航 外星探梦”等活动,参与学生达2万人次。
精准服务老年人群体。启动“科技赋能 乐享银龄”等银龄科普服务品牌活动10余项,开发“在线支付”等老年人手机科普课程,举办百余场线下科普讲座,实现市南区11个街道50个社区银龄科普服务全覆盖,参与活动人数近万人次。
精准服务产业工人。通过新型学徒制培训、金蓝领培训、创业创新大赛、创业空间打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建工十四五·奋斗新征程”劳动技能竞赛20余项,万余人参与。
精准服务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群体。利用每月干部素质大讲堂进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讲座,将科学素质内容列入市南区委党校教学计划,组织参加培训干部和公务员到青岛特锐德电气有限公司和海信集团研发中心进行实景体悟培训。
拓宽服务载体,全力夯实科普惠民根基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上依托“科普中国”App、“市南科普在线”微信公众号等形成科普传播矩阵,科普专家工作室、居民科普课堂、“科普有话说”音频、“科普辟谣”短视频成为惠民科普新载体。线下绘制并发放市南科普地图近万册,数字呈现全区科普基地,创新打造8条研学路径,为居民开启科普之旅导航。深化“文绘科普”模式,将“美术+游戏+科普”相结合,印制涉及现代科技、动植物、海洋生物的科普图册3000套。推出《科普知识100问》系列丛书,推动科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助力科普场馆建设。“十四五”以来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8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6家,打造8个科普示范工程、42处文博场馆、34家科普特色学校、75个总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科技活动室和50个科普工作站,实现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宣传栏等惠民科普场所11个街道全覆盖,全域建成15分钟科普生态圈,形成靓丽科普风景线。
汇聚科普人才队伍。现有科普志愿服务团队55个,涵盖垃圾分类、应急安全、健康养生等32大类科普服务项目;科技志愿者2347名,开展科技志愿活动200余场;在册科普信息员9656人,积极传播“科普中国”App优质科普资源27万余人次。优秀科普志愿者陈祖骥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普人物”,3名优秀科技志愿者荣获“青岛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9人获得第十三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