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被冰雪包裹的长津湖,那场令人刻骨铭心的战斗。一个年仅16岁的战士在冲锋号吹响时,眼看战友们冲向战场,他却趴在雪地上站不起来,冲不上去。这个幸存的“冰雕战士”被抬下战场后,因保全生命,双手和双腿不得不全部截除,从此,他开始了人生的另一场战斗。
一
初夏的午后,记者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周全弟的家里,一进门就被墙上的书法作品所吸引,上书“坚决跟党走”五个大字,落款是“四肢截除壹级伤残军人周全弟抱笔书”。
周全弟,1934年出生在四川省南部县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第九兵团第26军。朝鲜战争爆发后,他随所在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1950年12月,历经半个多月的急行军,周全弟跟随部队到达长津湖一带。周全弟所在部队奉命进入黄草岭阻击美军。为了完成伏击任务,他和战友们在雪地里整整埋伏了三天三夜。由于长时间趴在雪地里,等到第四天冲锋号吹响时,不少战士已经被冻成了“冰雕”,周全弟发现自己全身僵硬,根本站不起来。战斗结束后,战友们返回搜寻时发现了被白雪埋得只剩脖子以上在外面的周全弟。送至医院时,他高烧40℃,昏迷不醒,双手双脚严重冻伤感染。为了保住生命,医生用冰块把他四肢包住,将左手截除,双腿从大腿根部截除。几天后复查,右手也没能保住,不得不再一次实施截肢手术。周全弟醒来时已经是手术后第七天,讲起这段经历,周全弟眼里闪着泪光。
周全弟至今还记得医院领导和他说的一句话:“只要你生命还在,你还是一名战士,你可以用你的嘴、用你的头脑和智慧,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
“我要为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活着,我要坚持与伤残斗争到底,我是军人,我要‘站起来。”1953年12月,周全弟被转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到今年正好70年。在这座光荣的大院里,周全弟凭借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根据周全弟的身体状况,当时医生已经判定他不能坐起来,只能躺在床上过一生了。每天吃饭、翻身、擦拭身体、大小便都靠护理员。天生不服输的他多少次想试着坐起来,一直没有成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护士一个寸劲就把他拽了起来,周全弟慢慢用残躯撑着,居然也能坐住了。这一坐,他激动不已,也逐渐变得更加自信了。此后,周全弟又试着自己脱衣服、穿衣服,并学会了洗脸、擦火柴、煮饭、洗衣服……
读过几年私塾的周全弟又开始像学吃饭那样练写字。他把钢笔缠在残臂上,一开始写得弯弯曲曲,心头想的和写在纸上的总是不一样。足足坚持了一年多后,他的字才开始有点模样了。周全弟苦练钢笔字成功后,又试着用两只残臂夹着毛笔练习毛笔字,练了十多年才练成现在远近闻名的“抱笔书法”。
二
今年5月30日,周全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广东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朱广新专程来成都送上他创作的油画《丰碑——长津湖1950》,装帧精美的画框里,周全弟身着军装、头戴军帽,笔直地坐在手摇轮椅上,举起右侧残臂,神情庄严、目光坚定。
朱广新说,他看到周全弟举着残臂敬礼的视频后深受感动,“这次和老英雄畅聊,更是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所折服”。
早在1962年,周全弟就加入休養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接待组”,后来改名为“老战士宣讲团”。几十年来,他为社会各界作宣讲报告近千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关心下一代活动,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令人敬佩的抱笔书法和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2020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年之际,他作为一名抗美援朝老战士代表,参与了《老兵你好》《国家记忆》《英雄儿女》等节目摄制;2021年七一前夕,周全弟受邀前往嘉兴南湖,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建党100周年特别节目《红旗漫卷 百年风华》专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周全弟的抱笔书法成为他几十年宣教活动中最动人的亮点。他向来宾现场表演抱笔书法,赠送充满正能量书法作品。他赠送给原成都军区测绘大队官兵的书法是“精忠报国”;他给自己的老连队现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代表写了14个大字——昔时亮剑长津湖,今朝再创新辉煌;2022年春节,他书写了“追光”两个大字,他说:“我看到了国家的光明未来。”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成都市民听说长津湖老英雄就在身边,激动不已,一篇相关推文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大关。周全弟曾荣获“四川省最美拥军人物”“四川关心下一代工作特别贡献奖”等几十个荣誉,但在他家,记者没看到一个荣誉证书、奖杯和锦旗。胸前佩戴鲜红党员徽章的周全弟说:“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给的,我身上流淌的血是战友的。活着,就是要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