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钰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黎明》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3 年,于1804年夏天完成创作。这是一首献给波恩的朋友华尔特斯坦伯爵的钢琴奏鸣曲,因此也被称为《华尔特斯坦奏鸣曲》。在创作这首奏鸣曲时,著名的法国钢琴制造家艾拉尔曾送给贝多芬一架键盘非常灵活、弹跳非常敏锐的新钢琴。贝多芬在演奏断奏时不仅可以做出快速弹奏下键的动作,还可以弹奏和弦颤音和震音。贝多芬以他的写作技巧、巨大的想象力和超人的能量,吸收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积极利用高音区域创作这首奏鸣曲,其音乐形象与明亮清澈的自然密切相关。
作为《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以C 大调4/4 开始充满活力的快板奏鸣曲式,说明这是一首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的作品。它把奏鸣曲的各个部分发展到极致,为乐章注入了激情和智慧,作品的脉动将这些样式繁多的节奏串联起来,为作品带来丰富的内在意义。主部主题是转调式的开放性乐段,是劳动者之歌。音乐的旋律奔流豪放、不拘小节,当人们的情绪逐渐释放后,歌声便愈发高亢、嘹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1—13 小节,C 大调,准平行乐段。在开头使用紧密反复的相同音符,前两小节用C 大调短促的柱式和弦营造紧张的气氛,以pp 力度铺垫整首作品的氛围,营造情感基调,清脆的串音仿佛黎明前空气中闪烁的一缕光,激发了无尽的想象力。在一阵咆哮的背景音中,以非常轻的和弦重复低音,高音如笛子般明亮清晰,短小的音阶下行,引出主体部分的核心动机和乐句,离调准平行移位的后句迅速跳升并扩充,结束在半终止。
连接部:14—34 小节,C 大调→E 大调,回到主部开始的背景声中,同样是以pp 的力度开始从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的过渡,音符推动音乐向前发展,十六分音符弹奏出连续的感觉,注意手臂要在指尖触键后放松,这是掌握颤音的基本技巧。这时,音乐恢复到一开始的轻快灵动,配合着节拍,活跃音乐氛围。第二十三节开始热情地使用连奏演奏,以p 的柔和的连贯主题,格外重视右手十六分音群和左手十六分分解和弦演奏,同时表现出手指的独立性,要更注意音符的颗粒感和左右平衡,演奏时两只手分工明确。从第二十七小节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十八小节的强度表现——每一组音群都有一个很强的头部,这部分是用大量时间反复练习才能准确展现出强度的变化。另请注意第二十八小节到第三十小节连续的分解和弦下一排声音的准确性。可以通过慢练习加高抬指、节拍的变换等方法进行练习,最终达到手指独立的要求。当进一步推进音乐的张力和气势时,以同头的方式进入连接。前文中提到用十六分音符为作品呈现出一种气势感,随后注意弱的音区一定和之前的触键方式有所不同。弹奏时利用手臂将力量转移到指尖,表现出跳跃的感觉。
副部:35—50 小节,E 大调,平行乐段。
副部主题与第一主题在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变化,第三十五到第四十一小节两个句子使用反复变化展开音乐,双手使用柱式和声的圣咏旋律,旋律隐藏在右手,在简短的抒情、优雅、充满歌唱气息的八个小节里使人们在紧张的第一主题中感到轻松和安逸。首先用右手部分表达旋律,然后用连续上升的半音引入节奏,第四十一小节三连音开始从静态发展到动态。左手是它的主题部分,因此右手的音量要逐渐缩小突出左手的和弦。
结束部:50—90 小节
第五十小节到第九十小节是呈示步的尾声部分,使用新的旋律表达后面的音乐的动机,第五十小节到第四十三小节是相对较长的乐句,在第六十二小节中,应该凸显左手均匀连贯的和弦音,从第七十四小节到第八十六小节的强段到弱段的变化显而易见,调型在C 大调上结束,演奏时要掌握好节奏节拍,稳住节奏。乐句的开头应该用非常微弱的力量演奏,高音域的旋律不应该很刺耳,声音应该非常柔和均匀。
展开第一段:90—111 小节
展开部的第一段从F 大调的主和弦开始,在C大调和降E 大调来回转换,最后以C 大调结束,其动机与呈示部相同。运用和弦展开技巧,形成一个展开的段落。在展开过程中减少了高声部分的开发动机,贝多芬一直乐于使用这项技术手法。变化后的音乐旋律在高音和低音间来回流动,强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紧张感和紧迫感,如在森林里鸣叫的鸟儿在唱歌。
展开第二段:112—141 小节
第二部分左右手都使用了大量的三连音演奏形式,除了要练习多变的指法外,还要均匀准确地开展演奏。使用模进、模仿和重复等技术形式构成展开部的第二部分。它以同主音交替的方式开展调式,从C 大调到降E 大调,从E 大调到c 小调交替,通过不断地调性变化以c 小调结束,在展开部调性变化中,音乐的色彩也在不断变化。弹奏时不仅要满足技法要求,还要自始至终把握乐曲的情感变化。
属准备:142—156 小节
这段是展开部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展开部的延伸和展开,是为整个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做准备,也是低音部分的延续,以及对前面小节音乐素材的调整。音乐整体变化从由很弱pp 至很强ff,演奏时要表现右手的休止符,仅仅一小部分,便达到如此戏剧性的、夸张的情感变化效果,达到整个作品高潮,为后面的再现部分做好了铺垫。
主部:156—174 小节
呈示部的主要部分在音乐发展方面几乎没有变化。第一乐章最开始出现的主题,运用变化再现的方法,集成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和结尾部分。起初,在和声旋律主题材料几乎相同的基础上,只做一些小的更改,添加一个简短的乐句,短暂地展开最后阶段,微妙地促进了以下音乐的展开。通过改变调性,从C 大调转到降D 大调,降E 大调,再回归主调C 大调。在第一百六十八小节,使用降A 大调,这为音乐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动力,呈式部的主部主题在终止上被区分出差异,形成半终止,并很好地满足连接部的连接。
连接部:174—195 小节
第一百七十四节到第一百九十五节的连接部,起初使用新的音乐素材,第一百七十一到第一百八十一小节是完全再现,第一百八十二到第一百九十五小节是变化再现,调性和和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第一百七十四节恢复呈现了连接部在音乐部的连接,连接部分不只采用重复的方法,也采用了变化展开的方法,使连接部的再现和连接部的发展建立在新的模式上。音乐中与之前呈示部的基本情感差距不大,由于再现部的连接部的整个音调都是高音,所以音乐第一乐章的开端更明亮。
副部:196—211 小节
副部再现从第一百九十六小节至第二百一十一小节,再现部的副部依然使用呈示部的副部主题材料,只是在调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从A 大调开始,以柱式和弦和三连音旋律为主要方式;随后切换到a 小调,同主音大小调的相互交替发展音乐。结束后又进行到a 小调的平行大调——C 大调上,并终止在这个调位。
结束部:211—249 小节
第二百一十一到第二百四十九段是结束部的再现。这段音乐材料也是来自呈示部分,有明显的调性变化。以一个三连音开始旋律,以第二百二十三小节的一个柱式和弦结束,该和弦与左手第十六音符形成鲜明对比。其结构始终向属和声离调的方向发展,和C 大调的同主音交替进行,结尾处略有变化,没有改变音乐调性的框架,最终完成整个再现部。
尾声:249—302 小节
第二百四十九小节到第三百零二小节是《黎明》奏鸣曲的尾声,它分为三个部分。引入部分是第二百四十九到第二百八十三小节,中心部分是第二百八十四到第二百九十五小节,结束部分是第二百九十五到第三百零二小节,使用呈示部和展开部的部分节奏作为参考,还添加了一些新元素。引入部分主要使用主部材料,中心部分沿用了副部主题的素材与结构模式,结束部分依然使用主部材料,均以C 大调结束。例如,第二百六十一到二百七十四小节中,这些元素的加入为庞大的曲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之后,通过一系列的上行和下行进一步展开尾声,并且有许多强烈的力度对比标记记号,如SF 和SP,这些标记进一步加深了音乐的情感。曲子结尾处,在PP 的力度下再次重复整个曲子开头的C 大调主和弦八分音符连续进展的动机,逐渐加剧FF 的情感高潮,随着C 大调V-I的进展,以音阶下行与和弦来完成整个曲子。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表演强度,将磅礴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进入尾声的良好效果。
第一乐章的强弱差异很大。弹奏时必须控制敲打琴键的力度,发力传达指尖,才能达到饱满的声音效果,实现完整的音效。整段音乐中,全曲有很多pp 很弱渐强到ff 很强,它们具有戏剧性的表达变化。表演者在演奏时还需调整自己的情绪,虽然贝多芬的作品十分浪漫,但并不像肖邦般自由,节奏要求比较严格,将强弱做成一个很好的比较,才能使音乐更富有生命力。
很多非常紧凑的节奏变化,构成比较规整的节奏,通常有一个与第四小节高音相似的节奏模式。虽然这是一个短的下行音阶,起到收尾的作用,但却需要注意,不能提高速度,仍然根据谱中的节奏清晰弹奏。在每一个大句的结尾到下一句时,经常有非常夸张的节奏变化,因此弹奏时要把握好每一个节奏的音乐特点,以夸张手法展现贝多芬音乐的戏剧性。严格把控谱中的每一个休止符的时值,每一个休止符都有自己的意义,并保持速度不变。
音乐中体现了贝多芬的个性中更狂野、更热情的风格特点,充满着男性的坚毅。因此演奏者要注意以不同方式处理《黎明》的第一个乐章,区分不同触键和音色。作品开头连续重复的八分音符是以较弱的力度弹奏,将指尖靠在按键上,虽然力度很弱,但音色坚定而专注;虽然以逐渐变弱的形式结束主旋律,但应该弹奏出谨慎、激烈且专注的音色。贝多芬的作品重视音和音之间的歌唱性,他经常使用钢琴作品模仿交响乐团的表演效果,速度非常快。演奏者应该注意控制音色细节,突出主题,强而不浮躁,弱而不空虚,层次清晰,歌唱性丰富。
以上是对《黎明》第一乐章音乐结构与演奏的分析,整首乐曲的强弱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在贝多芬以往的作品中十分少见。曲调嘹亮明亮,充满热情,不仅是对大自然的热情和赞扬,更是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贝多芬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伟大作曲家。罗曼·罗兰曾评价他“贝多芬在这部杰作中几乎毫不保留地表达他对无与伦比的热爱自然的感情。”这部作品对世人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演奏技巧使演奏者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