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慧
(沈阳工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媒体、融媒体逐步取代了传统媒体,占据着公众视野,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为传播和接收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媒体融合使信息时代不断发展,传播内容也更加多才多艺,传播方式也独具特色。为了紧跟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改变地域戏曲原有单一的传播途径,使地域戏曲“活”化、潮流化、时代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创新地域戏曲的重要环节。
“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这个系统由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组织、经济生态环境等元素共同组成,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生态体系链,也是地域戏曲产生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态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是地域戏曲的第一物质要素。自然环境是指被人类改造、被人类利用、为人类提供活动场所与文化生活物质的自然系统。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必要条件。每个地域戏曲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其特定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会制约或促进地域戏曲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元素的保护力度,保护文化原生土壤,整理与规划文化原始基因生态元素,是保护地域戏曲生命之源的重要措施。
民族性是社会生态组织、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的最大特征。每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社会形态相适应,并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与历史的继承性等均受制于社会物质生产及社会物质发展的连续性与历史继承性。从这个角度看,文化生态泛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环境与状况。有关部门在对地域戏曲实施保护的过程中,应在最大限度内保护地域戏曲。
动画教育宣传片是动画片的一种,也是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传统中国动画从创作开始一直坚持“寓教与乐”,坚持保持自身的教育意义,它是教育性、娱乐性、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其内涵体现着教育的意义。
动画一般以一种夸张、娱乐的辅助的教育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具有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动画可以高度还原地域戏曲的背景、发展过程并传达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带领观众走进传统文化的最深处,观察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将动画教育宣传片应用于传播地域戏曲,既是动画教育宣传片发展的新领域,也是地域戏曲传播方式的新突破。以动画的多维度形式,进行新的创新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重新走进新媒体时代的初步体验。
戏曲中的脸谱元素是戏曲独有的造型化妆艺术文化,一直受到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人民意识的影响、熏陶。中国戏曲中的脸谱通过夸张的图案、独特的造型和醒目的配色,展示出角色的善恶、美丑、奸忠等性格特征。
中国动画发展初期便融合了中国戏曲的脸谱元素。由于动画独特的人物塑造能力和出色的画面呈现水平,使得戏曲人物形象夸张但不违和,戏曲与动画相辅相成,使得优秀的戏曲脸谱动画作品深入人心。
人物脸谱是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而且能够通过不同的脸谱造型表现不同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一种直观艺术。我国的戏曲将人物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其中生分为小生、老生及武生等;旦分为武旦、花旦及老旦等。戏曲脸谱的造型艺术为观众带来直观的视觉效果,勾勒脸谱的线条在此时尤为重要。为凸显人物形象,戏曲动画中,大部分作品会选择将人物的脸部勾勒得更大,以圆润为主要造型特点描绘面部图案,改变现实戏曲脸谱中原本的形式和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形象,使戏剧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国早期国产动画多以二维动画的形式展现要表达的内容。二维动画中,戏曲脸谱中的色彩和图案通过平涂的手法呈现。例如,20 世纪60 年代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版《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动画人设形象创作就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脸谱、民间皮影艺术、民间版画和年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创造出一个“桃心红脸、绿眉黄眼、长腿蜂腰、细胳膊大手”的孙悟空形象。线条主要借鉴了民间绘画和木刻,风格简练的同时也充分保持与人物形象装饰性相吻合,整体造型元素搭配不失美感;色彩方面,以红、黄、绿这种浓重鲜明的颜色作为主体成分,将孙悟空机灵、勇敢、纯真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新时代动画技术发展中,动画主流也由传统的二维动画转变成三维动画。2015 年上映的三维动画《大圣归来》,孙悟空的面部形象由平面过渡到三维立体风格。影片中的孙悟空回归到“普通人”的设定,没有法力的孙悟空造型风格改为简约写实的猿猴形象。脸型由“桃心红脸”变得细长、下颚也较为突出,同时写实地体现了猿猴上肢长、下肢短的特点。但在该片中开头与结尾处的孙悟空恢复了神力,因此在人物设计中,也充分体现出“猴的特征、神的威力、人的感情”等特点,在眼鼻部使用十字门这一京剧常用脸谱造型,这种脸上的红色十字线代表着忠义与真诚,加长下肢,恢复了“长胳膊长腿”的设计,给人饱满真实的感觉。
2019 年上映的动画《白蛇:缘起》的角色设计同样参考了戏曲中的脸谱。女主角小白的眼部妆容借鉴了传统戏剧中“闺门旦”的化妆技法。整体妆面简约素雅,双眼和鼻翼周围晕染腮红,眉眼之间大面积晕染桃色眼影,完美展现出女主角的端庄大气。
戏剧服饰元素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可以展现角色的身份、年龄、职业等信息,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作为戏剧中审美客体最直观的外在形式,服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强化自身在综合戏剧因素中的主动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戏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个性的表达。
除人物脸谱外,服饰造型是中国戏曲中人物造型的另一主要构成元素,其中戏衣、戏鞋和水袖等,这些都是设计动画人物形象时必须参考的要素。服饰造型不仅可以表现人物性格,还可以通过应用不同的服装体现出人物的心情状态。例如,《人面桃花》的第一版人物设计中,人物线条感不强且脸谱形象不突出,所以第二版设计中增添了线条与更多细节,多次修改面部妆容后,使最终版脸谱设计非常符合人物特点,以妆容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年纪和性格特点等。头饰设计中也逐步加入宝石、绢帕等元素,服饰由单一纯色变化为对比性更强、更能突出年轻者的红衬白,通过服装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外貌等特点。
戏曲舞台动作具有虚拟性与夸张性。首先,舞台上的戏曲表演时空跨度较大,观众以人物的动作、行为确认时间和空间。比如用手持马鞭加舞蹈动作可以表现骑马驰骋的意境,一般也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等。戏曲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要求舞台演员的动作必须具有夸张性,为了更有效直接地传递动作信息,起到感染观众的效果,戏曲动作往往需要对生活化动作进行夸张的艺术加工。
与其他表现艺术相比,戏曲文化的程式化动作节奏感更强,通过设计不同角色的动作能够在保证观众美感体验的基础上展现人物内心情绪,推动剧情发展,增强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例如,《人面桃花》一剧中,男主人公崔护在惋惜时以手中的折扇拍打手掌,是戏曲中经典的戏曲动作;他的行走方式也是经过系统设计的程式动作;落榜后结合戏曲中程式的小碎步,能够表现出人物情绪的变化。虽然戏曲动作可以应用到动画角色创作中,但两种分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进行动作设计时也要结合动画种类特征,避免生搬硬套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充分结合角色的动作设计与动画情节,两者互补突出人物特点,强化动画的情节感染力。例如在《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中,李靖盛怒时做出中指与食指并指的动作,这是戏曲中经典的“老生”动作元素;《大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哪吒的打斗动作结合锣鼓点配乐,写意性地描绘成两个颜色的云彩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解,将打斗情绪逐渐渲染到高潮;不同于孙悟空轻盈地行走跳跃方式,反面角色马天君在动作设计时多采用程式化的手法,配合人物大腹便便的造型设计,行走速度较慢,一步一步向前行进,充分表现人物的傲慢与刚愎自用。戏曲动画创作过程中,需避免将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直接生搬硬套到动画当中,戏曲与动画依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应使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设计与情节有机结合,运用戏曲音乐,加强效果,丰富人物动作的节奏感。锣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的衔接、转换相得益彰,有起有伏,浑然天成,民族风味浓郁,动画情节感染力较强。
戏曲动画教育宣传片是指通过动画教育宣传片的方式“活”化展示地域戏曲。以观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更感兴趣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接纳、适应“活”化的地域戏曲。
重视保护辽宁省地域戏曲的生存土壤,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首先,保护和传承辽宁省地域戏曲,体现了民族多样性,展现民族团结凝聚力。要深入挖掘地域戏曲这个“活态”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保护好地域文化。地域戏曲体现出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变迁,蕴藏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痕迹。
其次,动画宣传片要依照民族的真实生活写照进行再创作,保持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民族的审美,不脱离民族的个性,推动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目标和理念,让戏曲“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第三,直观反映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审美的价值,通过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到地域戏曲的精髓,保护地域戏曲的传承,培养地域戏曲的根基,促进地域戏曲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
戏曲动漫是传统的中国戏曲与现代动漫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文化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新模式。转换传统文化形式,使数字化的传统文化产品进入千家万户,提高社会群众的审美情趣,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带动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国戏曲犹如一座历史悠久、内容恢弘的古老图书馆,包含文学、戏曲、书法、音乐、绘画等各门类知识,体现德、仁、礼、善、信、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剧目比比皆是,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和重要的教育意义。不断从非遗文化中挖掘新颖、有内涵的动画创作素材,并将其动画产业化,会更有效地传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