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虹,王恩浩,杨 锐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昆明 650021)
扶贫必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精准扶贫、推进精准脱贫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教育充分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脱贫攻坚战略举措,推动贫困地区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总体部署,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辍学率,稳步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能力的提升〔2〕,G 省参加了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项目。截至目前,G 省项目县所有高中和完全中学至少有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参加出国培训。为系统总结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实施取得的成效,梳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本文采取抽样的方式,选取G 省部分项目县开展调研工作,系统分析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产生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项目采用国内1 个月,国外3 个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该项目以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技能、英语国家文化、国际社交礼仪等为主要培训内容。根据G 省参加培训的教师分布区域及人数,采用简单及分层抽样,选取4 个州(市)的4 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工作。本次调研主要采取座谈、访谈、走访学校、课堂观察等方式,从“音、影、图、文”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调研资料,具体数据如下。
调研期间,共向参训教师发放问卷60 份,参训教师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代表发放问卷825 份,回收有效教师问卷58 份及学生问卷810 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和98%)。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级管理人员、参训教师、非参训教师、英语教研员、参训教师任教班级的学生代表等召开集体座谈会24 次,个别访谈32 次。深入课堂开展参训英语教师及非参训英语教师课堂观察共58 节。
本研究编制了参训教师问卷及任教班级学生问卷。参训教师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项目实施与评价、项目效益3 个部分,围绕项目背景、项目内容、项目过程、项目成效4 个指标进行设计,共53题。学生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两个部分,围绕项目内容、项目成效两个指标进行设计,共23 题。问卷编制完成后,进行试测,并根据试测结果修订完善,确定最终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为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设计了面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校级管理人员、参训教师和非参训教师、英语教研员、学生等访谈提纲,力求从不同的视角了解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思考。
为充分对比参训教师与非参训教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课堂教学现状,设计了《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观察量表》。该量表包含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一级指标,所占分值分别为60 分和40 分。教师行为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关注学生、思维训练、基本功等6 个二级指标,学生行为涵盖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学习品质等4 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分值为10 分。课堂观评人不仅需要给每个二级指标打分并形成总分,还需要进行综合评述,写出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建议。
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从项目实施到现在,成效显著、成果颇丰。参训教师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他们也将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大大提升了本地中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出国培训给教师带来最直接的收获是人生阅历的增长和个人心态的变化。参训教师尤其是来自偏远山区的教师,他们走出大山,走出国门,亲身体会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制度、自然环境、饮食习惯等,感受了与国内不一样的异域体验。91%的参训教师表示为期三个月的出国培训经历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参训教师个人素质也有所提升。82%的参训教师反映自己回国后工作作风有明显转变,工作更加充满干劲。同时他们继续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将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此外,参训教师普遍反映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得到提升。近57%的参训教师表示出国培训的经历能够加强“自己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整体舒适度和自信心”,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
一是课堂以学生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将“爱和责任”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积极传播正能量,把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坚持严爱相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做到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关爱促进学生健康成长。91%的学生认为在与英语教师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二是用“心”治教,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教学中,他们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课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意分层对待。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88%的参训教师认为培训后,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71%的参训教师表示“专业能力得到提高”。73%的参训教师表示“提高了英语口语或书面表达水平”。在培训中,参训教师置身于真实的英语语言情景中,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日常生活中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不仅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也为教师全英文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与参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教师培训回国后,口语流利、发音地道、语调抑扬顿挫。同时,参训教师对国外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对更好地向学生讲解英语语言及其背景知识帮助极大。此外,参训教师回国后稳扎稳打,潜心执教,不断成长,慢慢地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组组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帮助当地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学生管理上取得进步,逐步提升当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
81%的参训教师表示出国培训能够“提高个人课堂讲课水平”;超过75%的参训教师认为国外所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此外,还有超过67%的参训教师认为“学习到了更多的英语教学法”,让自己“更会教书”。出国培训归来后,参训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一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参训教师借鉴国外“少教多学”“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新加坡“提问式教学”、英国“任务型教学”和“抛锚式教学”等模式引进课堂,设计了丰富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组织了英语角、英语俱乐部等社团,形成了教和学的良性循环。二是参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是参训教师积极改进学生考核评价模式。51%的参训教师认识到“加强评估方式的多样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自觉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学生考核评价改革。调研显示,78%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喜欢上英语课,75%的学生觉得英语课不再枯燥,很有趣味,学生成绩较以前也有了大幅度提升,英语学习目的也从单纯应试变得更加丰富。
尽管中学英语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实施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实地调研中,仍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参训教师的选派机制未能综合全面考虑候选人的年龄、学历、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经历、业绩及英语水平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拔标准模糊,导致难以择优选出最合适的人选。比如在选拔中存在合适的申请人达不到选拔所要求的外语条件,达到外语条件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还有些虽然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但学历却不是英语专业的;有些优秀有干劲的青年教师因为教龄没有达到要求而无法参与出国培训。因此,目前相对粗放的选拔方式难以确保最合适的人选获得出国参加培训的机会,而能力不足的教师又无法最大化出国培训的成果,不仅浪费了珍贵的名额,而且大大降低了培训效益的发挥。
从调研可知,国外所学课程内容难以直接运用于国内课堂。国外培训课程涉及听说读写、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国外文化等,出国培训确实能拓宽教师们的视野,增长见识,收获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知识。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差异且国外的学习纯理论的内容过多,到学校观摩、交流和学习的时间较短,导致所学内容对回国后的实际教育教学发挥的指导作用有限。同时,由于G 省基础教育薄弱,学生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学生基础较差,如何更好地将出国培训内容与国内实际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探索适宜本土化的教学方法,是参训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虽然参训教师回国后对当地英语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其辐射引领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仍然不足。一是部分参训教师出国培训回来后业绩不突出,在学校和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足。如参训教师将国外所学与本土实际相结合需要时间探索,不能马上实现无缝对接,培训的效益不能很快体现。二是当地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薄弱。乡镇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导致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不重视。三是缺乏分享交流平台。参训教师培训回国后,缺乏县、州(市)、省的共享交流平台,无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传播到更多地区、更多学校,大大影响了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3〕。为进一步发挥培训项目成效,推动教育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方面,科学研制教师选派标准。在制定项目选派标准和选派方案时,充分开展需求调研,根据本地区所涵盖的学校和学生人数,科学合理地分配选派名额和比例,避免出现选派人员过分集中在同一学校、同一片区,从而造成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同时,遴选标准应进一步细化,明确参训教师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充分考虑年龄、教龄、学历、所教年级、英语水平、教学经历及业绩、个人发展需求等相关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培训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参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如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需求,将培训内容有所侧重,分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技术信息化等方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在培训人员的选拔上,应涵盖基础教育领域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科研人员等,进一步发挥出国培训的效益。此外,拓宽出国培训覆盖的学段,形成学前、小学、中学、高中教育连贯一体的项目培训体系。
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培训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一是科学设计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确定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培训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培训的效果。切合培训对象实际的培训目标,是保证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培训目标应当“顶天立地”,既响应国家对于教师职业的重要发展需求,也要针对教师真实的实践需求〔4〕。二是培训内容应分层次、分学段,建议在开展培训时,对不同的参训教师分批分类进行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同时,培训内容应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增加到当地学校参观和课堂观摩活动的比例,提供与当地学校及教师的研讨机会,以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引导参训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参训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一步加强参训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力求教、学、研、管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科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水平,生成高质量的培训成果。三是创设条件,开展培训的反思与研讨。培训中可适当留有时间让参训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研讨,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
一是充分掌握参训教师培训信息。对教师选派的信息、录取的信息、派出的信息应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步。充分发挥大数据精准识别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参训教师的各项信息,再进行分层分类,制定培训方案。同时,教师培训是一个连贯的、整体的、持续的过程,教师培训应关注教师的终身发展。培训课程的目标确立、课程内容的设置、培训方式的选择以及培训评价的建立上都应有所连续,关注教师整体性、持续性、系统性的提高〔5〕。二是完善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跟踪管理与考核机制。合理设置培训目标、培训任务、考核内容等。一方面,采用明确而严格的考勤制度来获得参训教师的相关数据,在一定意义上规约参训教师的行为〔6〕。另一方面,可要求培训专家通过有效的作业或测评,对参训教师培训情况进行评价,以反映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培训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资源、培训组织、培训成果等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估,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原则,适时公布评估结果,切实提高培训效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全面推进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同时,不仅要关注培训结果,还应考虑教师专业理念更新、专业知识发展和专业能力转变等培训目标实现程度。此外,参训教师所在学校、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发挥参训教师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探索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定期交流与展示培训成果,学习推广典型经验,促进出国培训的深度交流与品质提升。一是加强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达到“学得好”“用得上”的目标。因此,教师培训成果的转化要以学校发展需求为中心,将个人的培训收获与学校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进而达到以教师培训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目标。要做好培训成果转化,首先要完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引导参训教师树立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把培训学分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典型案例和创新探索等成果的凝练、宣传及转化工作,扩大教师培训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二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搭建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持续开发、遴选和汇聚教师培训精品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全面覆盖、全体共享〔7〕。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参训教师到省、州(市)、县、校进行分享与展示。同时,深入实施教师发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委派优秀的参训教师到偏远山区、薄弱学校进行支教送教、对口帮扶,通过精准诊断,聚焦问题,靶向施策,多种模式与方式并进,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更新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从项目中有所获益,从而改进当地教育教学,提升当地教育质量。此外,探索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培训效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