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权,刘 洒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 030024)
1945年7月初,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进行的“窑洞对”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权“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是中国共产党自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到现在的全国执政始终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毛泽东针对黄炎培的提问明确提出了走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的答案。新时代伊始,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在毛泽东提出的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的答案基础上,提出党的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两个答案”把全面从严治党所要求的人民监督政府的他律与党内自我革命的自律相结合,凝聚着由“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与时俱进的“赶考”精神。“两个答案”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成于中国共产党“打江山”与“守江山”历史重任的有机衔接,行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路上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具体统一。
毋庸置疑,自从阶级社会以来,任何统治者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讲,它是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与之相应的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兴衰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规律性展现。就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面临的“兴勃亡忽”历史周期率问题来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17世纪中叶,当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英国君主制的同时,李自成于1644年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而致明朝灭亡,不久之后李自成兵败逃亡。300年后的1944年为旧历甲申年,郭沫若专门撰写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讲述明朝灭亡与李自成失败的经过,指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过分的胜利陶醉而兵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所作的《学习和时局》的演讲中专门提到此文:“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8
在对日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前夕,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6人到延安考察,带着对国民党政权悲观失望的情绪,带着一人或一团体或一国家“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看中国共产党究竟要走什么路,这就出现了黄炎培与毛泽东之间一问一答的著名的“窑洞对”。毛泽东的回答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2]610-611他从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私利而为人民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出发,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809
新中国成立后,走人民监督政府的新路,既有着丰富、鲜明、生动的实践,也有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通过群众运动展现出的“大民主”的悲壮经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强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使得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复杂的风险考验,关系到党是否变质、变色、变味,乃至于能否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严重困扰。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坚强决心,把反腐败作为突破口来找寻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人民监督政府与党的自我革命的两个答案[3]54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自我革命又专门作了明确的阐述:“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4]13-14
自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的百年实践中找到了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与党的自我革命的“两个答案”,做到了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人民监督政府的他律与党内自我革命的自律相结合。“两个答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代境遇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用权、为人民执政以及怎样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用权、为人民执政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整体回答,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凝聚着由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务必”的与时俱进的“赶考”精神。1949年1月随着北平和平解放,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与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之际,中共中央于3月23日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京。临行前夜,毛泽东再一次翻阅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出发之时,毛泽东与周恩来有着著名的“进京赶考”的对话,表示我们绝不做李自成,我们不要退回来,希望考个好成绩。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题就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对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报告中已经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要建立的新中国是为着实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此时,毛泽东仍对几年前与黄炎培进行的“窑洞对”铭记在心,抱着绝不做李自成的坚强意志,提醒全党要防止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强调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考个好成绩,就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1438-1439另一方面,必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里,毛泽东已经明确地概括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赶考”精神,一是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保持“两个务必”优良作风,二是在保持“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做到善于破坏旧世界的同时善于建设新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赶考”精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新中国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历史也行将证明,中国共产党永远走在新的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带领人民群众奋进在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征程中。“站起来”与“富起来”的历史任务业已完成,“强起来”的新时代的“赶考”重任正在进行中。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最大考题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党的主动且持之以恒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三个务必”: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担当人民利益与民族复兴相统一的历史使命、保持谦虚谨慎与艰苦奋斗相统一的优良作风、发扬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相统一的行动自觉的有机结合,是对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赶考”精神的新时代的升华,体现的是初心使命基础上对“两个务必”的历史自信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历史主动的统一。一方面,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赶考”精神给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坚定的历史自信的根基。这一历史自信昭示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坚守初心使命的理想信念与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统一,领导中国人民从旧中国中走出来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奋斗目标。而历史主动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对以“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赶考”精神的历史自信的基础上,面对着艰难险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体现。新时代新征程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富起来”的历史任务的基础上,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强起来”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新的赶考之路。另一方面,在新的赶考路上,内有实现国家治理良性运行亟须解决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难题,以及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外有持零和博弈态度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对我国的打压,必须在增强全党忧患意识的同时,发扬斗争精神,从而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总之,我们党要弘扬新时代“赶考”精神,坚守初心使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奋力答好新时代答卷。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和党的自我革命的“两个答案”,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两个答案”源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而生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成于“打江山”与“守江山”历史重任的有机衔接,行于民族复兴路上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具体统一。
首先,“两个答案”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理论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生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换句话说,“两个答案”镌刻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历史使命的普遍性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确立了中国化的以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吸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经过长期努力最终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向全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赓续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次,“两个答案”成于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革命与建设的百年实践中“打江山”与“守江山”历史重任的有机衔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46走让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新路是中国共产党聚焦于“打江山”,致力于在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斗争的过程中把黑暗的旧中国变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有着光明前途的新中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自我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锚定于“守江山”,致力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美好生活。人民监督政府的民主制度的实践与党的自我革命的执着,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长期执政过程中,能够克服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感叹的秦统一六国后短短十六年的“兴勃亡忽”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历史教训,守住人民的心,做到江山稳固。
最后,“两个答案”行于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初心使命的革命与建设百年实践中实现了民族复兴路上“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具体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做好“答卷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这一方面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行”,另一方面归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革命与建设的奋斗中所展现的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带领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展现的中国共产党的“能”,以及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党的百年革命与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坚守初心使命敢于历史担当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改造了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做好“答卷人”,必须增强历史主动。历史主动是在坚定的历史自信的同时,主动把握发展大势的历史自觉与初心使命的价值引领和情感感召下奋发作为的历史担当与历史创造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势而为,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准确把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在日益增长,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不充分。基于此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新的赶考路具体化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只有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才能在抢抓新机遇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