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2023-08-06 08:16:05张倩倩王翠芳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国风政治内容

张倩倩 王翠芳

国风文化的“破壁出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风文化因其扎根传统的内容主题、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将国风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及方法升级。

国风文化,是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有选择地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并以其独特的中国审美范式呈现在文学艺术、生活娱乐、PUGC内容生产①等众多领域,具体表达形式如古典舞、古风歌曲、汉服、古典妆容以及古风文创产品等等。

国风文化原是带有亚文化性质的小众大学生圈层文化,文化的传播者及受众大部分为1995年之后出生的“Z世代”。在发展过程中,国风文化逐渐打破了其文化边界,并于形式上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成功“破壁出圈”。在这期间,国风文化作为亚文化的抵抗功能逐渐减弱,贴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要素不断增加,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文化资源。[1]从发展历程与价值意蕴两个层面阐释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逐一比对,进而制定相关的优化策略,不仅有益于充分挖掘国风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同时能够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守正创新。

国风文化的起因及其“破壁出圈”的历程

国风文化从一种小众圈层文化到如今发展为大众潮流,是其文化内部组织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转变推动着国风文化于内容和形式上朝着主流文化接轨,同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一)破壁之因:符合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

从国风文化的内部组织因素来看,国风文化的风格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国风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步入新时代的最新表达形式。它减少了传统文化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创造性地融入了时尚潮流要素,以一种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实现了其文化自身的古今结合。

首先,国风文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创设紧贴“国风”二字,契合东方的审美特质,且传统文化与智能科技的联动,淡化了虚拟与现实间的界限,给予大学生跨时空、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因此符合大学生追求感官刺激的消费心理和标新立异的审美风尚。

其次,国风文化具有青年亚文化特质,其互动者之间易产生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这种集体性的身份认同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大学生多数处于成年早期阶段,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着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大学生在物质富足之余对精神上的需求相应增加。国风文化将审美一致、兴趣相仿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交互媒体的应用使得大学生更深层次地投入到国风文化的创设与传播中,从而实现自我表达、彰显个性的精神需求。由此,国风文化对于参与者而言便不仅表示着一种审美符号,更是大学生追逐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的文化创新实践。

(二)出圈之由: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商业资本的注入

从国风文化的外部环境来看,国风文化的流行得益于青年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商业资本的注入。如果说国风文化内部组织的重构给予了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那么外部环境的改变则是国风文化跃为大众潮流的催化剂。

第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提升推动了国风文化的传播。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逐步提高,由此,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肉眼可见地有所提升。国人开始以一种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过去极力推崇西方文化的场面,对待传统文化逐渐升温。青年被认为是代表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2]面对传统文化的复热,充满创新意识的青年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社群并参与到国风文化的创作之中,从而促进了国风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政府支持下商业资本的投入扩大了国风文化的生产。赫伯迪特在他的《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谈到,亚文化最终有两种收编形式——“意识形态形式和商品形式”。[3]国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较为看重,近些年来尤甚,主流意识形态推崇的同时吸引了商业资本的目光。伴随着一大批商业资本的注入,国风文化及其衍生品便在文化消费市场中异军突起。

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国风文化以其沟通古今的创作内容,新颖独特的活动形式,广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并及时创新,据此,参考借鉴国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提供新的内容与方法。

(一)借鉴国风文化的内容要素,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国风文化在内容创作上取材于古典文学、历史传奇及神话传说,在精神意蕴上沿袭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且与现代科技、流行元素相融合,可见当前国风文化实际上是在继承了中华传統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进而对文化记忆的激活与重构。[4]国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文化断层,推动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沟通与对话,有利于促使大学生从对青年亚文化的拥趸,一跃升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会主动发挥文化选择功能,汲取贴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积极文化元素,过滤掉其抵抗部分。另一方面,当国风文化的部分内容嵌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且发挥作用时,便形成了大学生存在及其教育运行的“文化场域”,此时,处于该“文化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便能够获得源于国风文化中的物质、能量及信息,从而反哺于教育实践者。[5]因此,善用国风文化的积极元素,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并促使其赓续发展。

(二)参考国风文化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一贯以灌输为主,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存”“废”问题,有的学者提出应该扬“存”抑“废”,肯定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特有价值。[6]诚然,灌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内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时空领域逐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大幅度延伸,而传统的灌输方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因此,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教育方法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优化出新。国风文化对于大学生活动的影响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渗透性以及内容上的多元性、互动性特征,据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从国风文化的传播路径和仪式活动中汲取思路。一方面,积极打造并扶持优秀国风文化产品,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渗透式教育。另一方面,主动举办相关的仪式性活动,营造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氛围,在寓教于境的活动中展开对大学生的陶冶式教育。

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对策略

国风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涉及内容方式、国家政策、文化环境、学科建设等综合因素。为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需要从形式、内容、传播及环境四方面综合考虑。

(一)选择性借鉴国风文化的活动形式,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根据国风文化利用互联网覆盖式传播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国风文化从生产到传播,主要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在传播途中,其间隐含的价值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创产品表达出来,从而为大学生所感知。通过打造优秀的国风文化产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以渗透式教育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浸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若使某种价值观奏效,需要将其“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党和国家应该扶持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创作团队,打造政治立场正确、内容品质优良、历史底蕴丰厚的文创作品,将教育思想孕育其中,从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依据国风文化通过丰富的活动仪式展开的特色,对大学生进行陶冶式教育。国风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之处,在于其形式多样的仪式性活动。例如,通过举办古风服装走秀、录制古典艺术作品、开展文艺庆典活动等仪式性活动,来吸引观众眼球,加深观众的现场体验感,唤醒参与者对国风文化的精神共鸣,使参与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利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来传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在青年之间可以起到消解文化隔膜的效果。基于此,学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可以参考国风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举办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通过构建互动意识场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获得陶冶式的教育。

(二)批判性吸收国风文化的内容元素,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对国风文化作品的内容先辨别后取舍,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国风文化成为流行风尚,对于当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国风文化作为一种自发的青年圈层文化,一方面,由于文化生产者自身水平参差不一,导致其输出的内容质量高低不齐;另一方面,随着国风文化爆火,文化的生产、传播受资本宰制较为明显。因此,要保障政治立场正确、思想内蕴深厚的文化作品的输送,摒弃内容粗鄙搞怪、立意空洞浅薄的文化作品,在借鉴国风文化内容时,要选择性借鉴、批判性吸收。一方面,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理论指引,使优秀国风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时,可以组建一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不定期对文化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以防其偏离文化本质。

其次,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其精神需求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适当增补。国风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因其内容契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心理诉求,在兴趣驱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国风文化的创制与推广之中,在这期间,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受众,也是文化的生产者。因此,为了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聚焦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心理诉求,以兴趣作为驱动,以需求作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教育发展的双赢。

(三)科学性利用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互联网作为国风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连接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丝绸之路”。为了促成国风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首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这一技术,让技术为教育赋能。人工智能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技术硬件和技术软件二者入手。从前者来看,可以研发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借助课程选择与评价系统等,追踪大学生的学习偏好,从而获得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从后者来看,通过大数据算法,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根据个体偏好差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靶向推送。

其次,加强网络思政建设。以短视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呈现出泛娱乐化的态势,消解着新闻媒体的严肃性和政治性。[8]同时,网络舆情危机频发,挑战着官方媒体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在各类新媒体平台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一方面,政府部门和各地高校需要主动入驻,积极开设官方账号,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测、预防及处理,从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上化解网络潜在危机。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国风文化,以文化的“涵濡浸渍”之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审慎性研判国风文化的环境要素,肃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首先,建立系统化监督审查机制,提高国风文化准入门槛。从国风文化的誕生过程来看,国风文化主要存在自发形成和商业模式促成两种方式,一方面,文化创作缺少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国风文化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审查机制,因而使得部分文化产品内容浅薄乃至低俗。从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来看,国风文化主要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国风文化产生一定考验。因此,需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监督网络,对国风文化从生产到流通实行全程监督,改善国风文化的整体环境。不仅如此,大学生作为国风文化的受众及传播者,也要主动参与监督,为国风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其次,政府及高校主动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国风文化整体水平。出台相关的网络监督管理制度有利于国风文化的外在环境形成规范,若从内里提升国风文化的环境氛围,还需要对文化创作者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以生产出高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及高校工作者需要主动学习国风文化的知识,利用社交平台官方账号进行科普教育,并组织相关的学术讲座、专家论坛以及文艺汇演等,多模式、交互性地施行教育,在社会和高校中营造浓郁的国风文化环境,进而实现国风文化环境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双向改善。

注释

①PUGC:Professional-User-Generated-Content的简写,即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它是个人用户与专业用户二者形式的结合,例如:历史学者来普及汉服知识,美妆博主来教大家化妆,这种模式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为专业用户提供了变现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江静、黎晓琳:《国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运用》,载《思想教育研究》,2022(02):92-96页。

[2]《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6+121页。

[4]左路平、吴学琴:《论文化记忆与文化自信》,载《思想教育研究》,2017(11)。

[5]杨慧民、樊亚茹:《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载《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16-121页。

[6]梁德友、唐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存”“废”之争:分歧、实质与回应》,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08):44-49页。

[7]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主持,2014-02-26,https://www.audit.gov.cn/n4/n18/c4296/content.html,2022-07-08。

[8]张蕊:《当代中国泛娱乐主义:实质、特征及应对》,载《思想教育研究》,2021,328(10):106-112页。

作者简介

张倩倩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鲁东大学学报实习编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王翠芳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猜你喜欢
国风政治内容
国风·陈风·月出
艺术家(2023年3期)2023-05-11 00:16:38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0:50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寻找“国风少年”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国风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0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