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3-08-06 08:16:05王银玲张维
新西部 2023年7期
关键词:智化人力资源管理

王银玲 张维

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对应用型数智化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不再仅仅是传统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事务,更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战略性、数字性、多维性等特征,社会对人力与管理的需求也不仅仅是职能辅助角色,更是战略导向的引导者,因此需要从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EHR)向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DHR)转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学科,其所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有较强的实践性,应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体系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要求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结合《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目标,打造广东特色应用型本科层次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升内涵发展水平,从而有效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全方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规划。高等教育尤其是具有培养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需要朝着这一目标进一步改革完善,为广东省以至大湾区经济建设输送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1]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高校要打破原有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扩展专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融合学科知识与前沿互联网技术,设置T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要超出专业限制,多维度融合,培养综合素质人才。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在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呈现的积极作用。[2]

在数字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传统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事务,更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战略性、数字性、多维性等特征,社会对人力与管理的需求也不仅仅是职能辅助角色,更是战略导向的引导者,因此需要从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EHR)向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源(DHR)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学科,其所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新文科”和“新商科”建设的背景下,本项目基于OBE教学理念,探索开发关于培养具有人力资源思维的数智化T型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3]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了就忘,无法内化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作为人力资源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人力资源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所有核心业务模块,内容多,理论性强,对于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在一个学期内通过填鸭式讲授法被动接受学习,学生只能将此作为一门理论课程靠死记硬背,且“考完就忘”,完全无法转化。

(二)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无法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

课程讲授的理论属于人力资源的基础模块,事务性较强,适合基础入门级学习,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很多企业已经进入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学生经过大学四年后走入社会,没有获得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能,在没有执业门槛的“人力资源”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根据“十四五”时期广东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指出,深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是经管类核心课程,对于人才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希望以此课程为示范,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及应用型高校学生生源情况分析和学科专业特点,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课程体系,把课程改革与创新方向确定为以新文科、新商科建设为背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创新应用型人才。[3]

本次课程改革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为例,探讨基于OBE教学理念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字化”“新商科”思维,采用“雨课堂”“PBL”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综合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PT演示等方法,在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互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以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生动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文科课程,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重建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自我参照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评价+线上考核”的多维度评价内容与多元化评价主体,实现OBE教育理念强调的聚焦教学成果,加强成果输出。通过此次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学理念革新

全方位引入OBE教育理念,OBE 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成果导向。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采用相同方法。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背景以及个人兴趣发展,即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与评估标准,并适时依据标准进行评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度,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教师开展课程设计之前需要明确:1、学生参加课程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教师可以采用哪些途径帮助学生获得以上学习成果?3、如何衡量以上学习成果达成?

(二)教学目标创新

随着数智化在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以及新商科背景下对综合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融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在教育培训目标上也要实现跨学科、跨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本课程改革在以上时代背景下,基于OBE教学理念,深度拓展课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调整优化课程知识体系、适当融入数字化工具、结合社会最新案例、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变更教学考核体系,力求打造以人力资源专业技能为依托的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内容创新

在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应充分结合社会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数智化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发展,进行科学的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分三个模块: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理论模块。第二,人力资源实践能力构建项目。第三,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数字化应用。在整个课程内容建设中,融入适当的课程思政元素,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践行三全育人方针。

(四)教学方法创新

1、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针对“内容多、学了忘记”的问题,课程团队成员计划采用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线上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与学习资料,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把教学重点从理论知识讲解转移到对学生专业能力与核心素质的培养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通讯工具已经普及,如果能够随时学、方便学将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与随时性学习需求。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有引导作用打造掌上学习,深度融合权威教学资源平台,比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智慧树”平台等,可以利用在线课程相关资源。分别在课前利用教学平台资源推送预习视频,在课中对预习视频中重点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在课后利用教学平台完成自测练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实时掌握学生观看预习视频和课后测验的情况。

2、PBL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不会应用”和“学习缺乏主动性”问题,任课老师通过创设一些与企业实际情况联系紧密的问题和情景,充分利用 PBL(项目式学习)教学方法的优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每一位学生。同时融合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力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中心位置。以“绩效反馈”这一知识点为例,可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师与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实现课前学生预习、课中模拟演练、课后回顾总结的项目式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度融合数智化工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数智化工具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信息化等融入了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很多传统的角色开始被人工智能替代或者革新。此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数智化人才,应充分使用“智慧课堂”,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充分与社会信息前沿发展接轨,例如对于“招聘管理”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现代化招聘信息系统linkedin,注册“招聘者”账号,免费试用一个月雇主体验,真实发布职位信息,观察体会招聘现状;例如员工关系管理,如何应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合同管理;例如培训与开发,如何应用游戏化培训提升团队凝聚力等等。

4、对分(PAD)课堂,促进内化

对分课堂强调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内化,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课堂时间对分,一半时间用来授课,一半时间学生讨论内化。在授课环节,教师仅布置讨论主题,但是不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选取教学难点与重点,通过单向讲授使学生获取知识。在讲授和讨论两个环节之间,属于学生课外时间,也是知识应用与内化环节,学生有一周的时间阅读教材、完成作业。这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背景等,选择合适的方式学习、内化,可网络搜寻、同行咨询、自主调研、个人思考等,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下节课开始,是讨论环节,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小组间讨论、展示,教师综合评议,最后学生做总结,改进教学。

(五)教学评价体系重构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将为不同学生建立不同层级学习目标,注重研究型教学,采用多元和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

1、体现自我参照评价

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教学评价应聚焦在学习成果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该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纵向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根据目标设置理论,自我参照评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教学改革项目计划根據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背景、个人特点、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不同的教学成果水平,并定义不同的等级细则,作为学生的自我参照评价。对应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素质目标。

2、突出过程性考核,考核内容体现教学过程成果

针对“不会应用”和“考完就忘”的问题。课程团队成员设计在传统纸质考试方式之外,细化过程性考核的分值(占比40%),拓展了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层次上,分阶段、分类型的全方位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在知识层次考察上,采取案例分析+随机软件点名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线上自测、课堂练习题、期末考试为考核方式;在能力层次的考察上,采取PBL(项目式学习)同学匿名打分+课后作业、课堂角色模拟等混合模式;在素质层次的考察上,采取小组调查报告+个人课外素质能力提升评价(相关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应用)。

3、多元教学评价主体

传统教学主要以任课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参与度不够。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环节,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同,同时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同行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线上系统评价,促进学生教学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但是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防止评价流于形式,敷衍应付。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乃至经济建设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的教学模式与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建设,随着社会数智化建设的深化以及大湾区对人才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重构,实现能够充分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社会提供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芳、江凤香:《大数据驱动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改革》,载《人才资源开发》,2020(01):48-50页。

[2]陈奕奕、陈佩佩:《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载《管理工程师》,2022(02):11页。

[3]郑媛、刘毅君、杨俊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载《大学》,2022(29):177-180页。

作者简介

王银玲 东莞城市学院商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

张 维 东莞城市学院商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智化人力资源管理
沙漠公路数智化升级探索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沙冒智化的诗
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5:38
沙冒智化的诗
香格里拉(2021年2期)2021-07-28 06:51:04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2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1:03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