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黄琳 王海航 蒋宏雷 王雪磊 郑春静 徐胜威
浙江省宁波市围绕主导养殖品种,着力推动种质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水产种业新局面。本文介绍了宁波市水产种业发展现状,剖析了目前制约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提升政策支持、健全资金保障、强化科研支撑和完善推广服务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发展水产种业提供参考。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水产种业是水产增养殖业的“芯片”,是决定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种业工作,提出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近几年,宁波市出台了一系列水产种业扶持政策,产业转型和升级明显加快,但依然存在品种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和种业发展速度不快等问题。
宁波市地处东海之滨,坐拥“两湾一港”,具有丰富的渔业种质资源和强大的现代产业基础。近几年,宁波市水产种业在良种培育选育、制繁能力提升、水产良种化和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以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和种质资源场为主体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基本建成;岱衢族大黄鱼、缢蛏、银鲳和拟穴青蟹等品种在选育繁育上取得重大突破。
近几年,宁波市水产育种科研创新实力稳步增强,初步形成了“科教单位研究+育种企业实施+渔技部门推广”的产学研推一体化水产育种科研创新体系;宁波市内拥有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6家国家及省市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见表1)、鱼虾蟹贝藻方面3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和11个科技特派员团队。水产种业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与宁波市内外涉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联合攻关,自主培育了20余个生产性能优良、适应市场需求的水产新品种(系),其中,7个水产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大黄鱼“甬岱1号”、大黄鱼“东海1号”、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文蛤“万里红”和“万里2号”、缢蛏“甬乐1号”和坛紫菜“浙东1号”);日本囊对虾、拟穴青蟹、银鲳和虎斑乌贼等一批土著优良品系的选育取得阶段性成果。
表1 宁波市水产种业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名录
围绕主导品种养殖需求和特色种质资源开发需求,宁波市着力建设了一批市级以上原良种场、规模化繁育场和种质资源场,形成了以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为龙头、各区县重点苗种扩繁场为骨架、集体和个人苗种繁殖场为补充的水产苗种生产经营基本构架。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11家(见表2),省级规模化繁育基地11家,市级水产种质资源库13家,初步构建起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宁波市规模化种业企业76家,可繁品种50个、产业化品种近20个,年水产苗种生产能力达500亿尾(粒),产值5亿元以上,初步形成覆盖鱼虾蟹贝藻的全方位产业格局,基本满足宁波市的苗种需求。
表2 宁波市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名录
为确保优质苗种供给,宁波市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水产苗种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水产种苗企业生产许可制度、水产苗种质量检验制度及水产育苗人员培训制度。2015年~2022年,宁波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共开展苗种产地检疫约2200批次,覆盖鱼虾蟹贝等主导养殖品种;2018年~2022年,宁波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制订水产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范4项,对育苗技术人员开展苗种生产规范培训8次,培训人员160人次;2021年,宁波市渔业主管部门启动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初步摸清宁波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种类、群体数量、区域分布等情况。
宁波市水产种业与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水产种业依旧存在育种新技术应用不深、种质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种业主体企业实力不强等问题。
宁波市是海洋渔业大市,但水产种业产值总量较低,占宁波市GDP的比重不到0.03%。因此,各级政府在用地保障和财政补助方面能给予的支持相对较少。种业企业难以获得建设用地或设施用地的指标,土地紧缺限制了企业科研生产等设施的扩大建设,也制约了种业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多数水产种业企业的发展尚处于引种育苗或标粗培育的初级阶段,真正建立起“养殖—保种—制种—繁育—养殖”闭环链条的企业不多。在良种研发上,除少数企业配置了专门实验设施设备和科研人员外,其余企业均处于“小家庭作坊式”粗放型发展阶段。相关从业者普遍学历较低,生产方式仍以传统技术为主,导致现有良种研发体系基础较为薄弱,难以支撑起种业创新的重担。
宁波市拥有拟穴青蟹、缢蛏、花鲈、蓝点马鲛鱼和大黄鱼等较为丰富的优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现阶段虽然采取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建立原良种场等措施来保护水产种质资源,但种质资源保种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覆盖面不高,科研条件和技术力量不足,水产活体、基因、组织等立体保种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仍旧存在,与高标准种质保护建设要求尚有距离,种质资源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宁波市水产种业科研单位和平台较多,但多边合作仍然欠缺,科研单位良种研发和推广部门良种推广并未有效结合,科技资源尚未高效整合形成合力,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脱节较明显,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现象一直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不足。2020年~2023年,宁波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本地水产新品种开展性状测定,结果显示大黄鱼、三疣梭子蟹等五个新品种优势性状明显,可将综合养殖效益提高10%以上。但受制于新品种(系)保种体系不全、制种产能不足、保种制种费用较高、成本收回周期较长等原因,本地水产良种未能得到较好推广,研发成果初期推广举步维艰。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建议调整对苗种生产经营的管控内容,丰富并细化相关制度,编制水产种业科技提升规划,优先针对岱衢族大黄鱼、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主导养殖品种进行试点。
二是加大用地保障。完善土地流转经营机制,引导开展土地股份制合作。加大对种业企业建设用地、设施用地指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水产种业企业建设研发设施的用地需求,予以优先保障,促进水产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提高水产种业财政支持比例,重点支持改造与提升品种研发培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二是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水产种业企业投入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多渠道争取资金,协助企业承担国家及省、市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布局,研发具有重大影响的水产良种。
三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拓展社会资本投入补充渠道,建立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种业发展资金保障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种业,支持经营主体尝试风投基金、众筹、技术入股等方式,实行不动产、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抵押融资。
一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继续完善宁波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库体系,有计划地搜集、整理、鉴定、保护、保存和合理利用各类种质资源,加强缢蛏、拟穴青蟹等地方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使各类优良海洋生物资源均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继续依托区域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加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支持力度和重点研究设施设备投入,提升区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研发水平。
二是强化创新要素联动机制。建议政府坚持区域统筹、资源统配,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不断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力和辐射力,打造科研体系新生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建立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动地方水产良种研发,以产业创新驱动宁波市水产种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一是强化推广服务。发挥各类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促成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搭建科研育种单位和推广企业合作的育种平台,加快科研育种单位的成果转化,形成渔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为现代渔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是打造种业交易平台。引导科技资源有效聚集与整合,注重基础性、公益性和商业性种业科研创新要素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立足宁波市基本情况,搭建专业化的种业交易平台和种业公共数字平台,推动成果商品化、股权化等高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