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建宏 王心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重点,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汉中市地处陕南,具有优越的渔业资源和发展条件,近年来渔业发展成绩凸显,作为陕西省农业产业的亮点而备受关注。本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了汉中渔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发展条件,提出了未来汉中渔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思考与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推动产业高质高效是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支撑。汉中市地处陕南,具有优越的宜渔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近年来渔业发展速度较快,其渔业产业已成为陕西省内农业产业的亮点。
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行政区域2.72万km2,辖2区9县、总人口382万。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处在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和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10km2以上河流567条,水库363座,河流网密、塘库棋布,水域总面积约34.7万亩,分布自然鱼类109种,占整个长江水系274种自然鱼类的45%,占陕西省144种江河自然鱼类的75.7%。汉中市水资源、渔业资源丰富,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素有“渔米之乡”美称,具备得天独厚的渔业发展优越条件。据统计,2020年底汉中市淡水养殖面积达到8.6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86万t,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7.03亿元(含渔业一二三产和大鲵产值),占农业产值6.95%,位居陕西省第一。渔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5万元。999户2791名贫困人口通过到渔业新型经营主体务工就业和代养等方式,依托渔业产业、参与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增收。据渔业产业扶贫定点监测户调查显示,通过渔业,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可达4500元以上,最高的佛坪县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13309.86元。
目前,汉中市渔业发展呈现四个亮点。一是渔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渔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农业倍增工程的意见》《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培育一批实力强、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科技含量高、具有自身特色的渔业龙头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渔业快速发展。目前,汉中市创建命名渔业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1个,有渔业养殖合作社80余个、规模以上养殖企业200余个。
二是渔业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充分发挥汉中市历史人文和生态优势,坚持需求导向,秉持内融外联的发展理念,与旅游、餐饮、交通等外部产业联动,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汉中市休闲渔业,拓宽渔业发展领域,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目前,汉中市已发展休闲渔业300余处,渔场垂钓、渔业餐饮、立体种养观光已成为汉中市农业旅游观光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以来,休闲渔业产值超过1亿元,已成为渔业产业链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三是大鲵产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汉中市大鲵品质优、生长快、抗病力强、体色鲜艳、肉质鲜美,可与野生大鲵媲美。2014年“汉中大鲵”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全国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从汉中市引进大鲵种苗,汉中市大鲵养殖已经形成山区县主鲵苗繁育、平川县主商品鲵养殖的格局。
四是养殖结构调整优化。在稳定常规养殖的同时,积极推进名优水产品养殖和冷流水鱼类养殖基地建设,发展齐口裂腹鱼、鲟鱼、虹鳟、金鳟等冷水鱼养殖,养殖面积16万m2;发展稻田甲鱼、泥鳅、小龙虾、螃蟹等养殖、种养结合,稻田生态养殖10万余亩;发展斑点叉尾鮰、黄颡鱼、松浦镜鲤、鳜鱼等名特优示范养殖面积近2000亩。渔业养殖结构逐步从产品常规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了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
1.具有推进渔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渔业不仅是汉中市传统优势产业,其独特的秦巴地理位置优势、优质丰富的水资源,为实现渔业现代化提供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天然动能;从外部环境因素来看,汉中市作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三大主体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保护区、生态涵养区、水土保持区。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攻坚脱贫战略以及西部开发战略等长远规划,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十四五”规划、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各级党委政府均可提供较为优先可行的农业、水利、金融、财政、生态环保等惠农惠企政策,能在短时间内推进汉中市渔业现代化水平;国家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相当重视,促使农民综合素质不断强化,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数量大幅度提高,现代渔业人力、技术和物质装备等能及时应用于渔业生产及经营服务体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陕南“三市”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等不断加强的“走出去、引进来”多方横向交流与协作,更有利于汉中市渔业发挥特有的技术、区位等比较优势,开拓出大好国内外市场。迅捷、广泛使用的各个互联网平台随时可为汉中市与世界搭建互利共赢的有效联结。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思想,赋予现代渔业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必须牢牢把握住时代脉搏和渔业现代化发展机遇。
2.推进汉中市渔业现代化的制约条件比较明显
与渔业发展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相比,汉中市水产养殖仍一定程度面临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竞争力弱、品牌效应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一是汉中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原始林区等生态敏感片区,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区、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供水区,水源保护愈加严厉,对渔业养殖尾水排放有更严格的限制,由此带来的水产养殖成本增加、生产效益下降矛盾不可回避。二是本地水产种苗供应不足是产业发展短板。因地理气候客观因素,汉中市出苗晚于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等地,自给常规鱼苗缺口大。三是大鲵价格跌落导致部分养殖小户退出,大户工厂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升温。四是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塘库建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设施老化,有效库容不高;过境水多,工程性缺水严重,养殖塘库主要功能为农业灌溉保障,影响养殖水面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五是创新投入不足,科研产品开发不足,水产品深加工率低,经济附加值低。六是渔业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仍不健全。
本着“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养殖,强化渔业资源养护”精神,抓好“四大”养殖,是汉中市水产养殖增量、增收、高质高效的保证。
大鲵特色养殖产值占汉中市渔业总产值比重大。2020年,当地培育鲵苗856.79万尾,商品鲵7913t,大鲵加工企业达到5家,总产值超过10.3亿元,占渔业总产值38.1%,产业链有所延长,养殖附加值不断增长。尽管大鲵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产值未列入渔业统计目录,但大鲵产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农民致富的中坚作用。
汉中市冷水资源丰富、水质好,鲟鱼、金鳟、虹鳟等冷水鱼养殖均有较好利润。2013年,南郑区群福齐口裂腹鱼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繁育齐口裂腹鱼,填补了陕西省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的空白,2020年1月,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第十四批)名单”。佛坪县家和生态养殖场,2012年,投资200多万建成高标准养殖池,附属设施有防洪堤、引水渠、拦水坝等,总面积55亩,主要从事史氏鲟鱼冷流水养殖,以养殖和孵化种苗为主。现养殖鲟鱼16万尾,年总产值400多万,年利润60万元。
汉中市稻田宜养面积广,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开展种养结合,一水多用,效益较高。以南郑区为例,截至2020年底,南郑区17个镇办、65个贫困村开展稻虾、稻蟹、稻鳖、稻鳅等种养殖模式。南郑区宜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达5万亩,目前稻渔种养面积已达30800亩,亩产最高值达10000元,平均产值8000元。近年来,围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现在册贫困户培训164场次约11000人次,户均年增收1100元以上,确保5035户13100人收入达标实现脱贫,同时使南郑区水产脱贫产业成为陕西省样板工程。2019年9月,陕西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推进会在南郑区召开,南郑区在大会作经验交流发言;2020年2月,南郑区水产工作站站长李万春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5月,汉中市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含金量高、操作性强,为进一步实现稳粮增收、提升水产品供给能力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保障。
汉中市鲢鱼、鲤鱼、草鱼等常规水产品体量大,既是水产产量的支撑,更是保障人民群众水产品供给的重点,必须进一步稳产量、提品质。近年来,汉中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水产发展中心基地作为省级水产良种场、汉中市名优鱼类科普示范基地的优势,深入开展水产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广泛进行产业技术指导与培训,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助农增收,推动汉中市渔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中央、省级渔业渔政会议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好《汉中市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因地制宜,审慎谋篇,在不破坏耕地、严格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布局,一张蓝图绘到底并久久为功,确保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以渔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生产与生态同步为原则,建设生产效益型与环境友好型的渔业产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共赢”。
科学编制《汉中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依法划定水产养殖区域,开展水产养殖容量评估,积极争取中央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和省级财政渔业基础设施项目、落实惠渔政策,进一步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一是建设水库生态养殖基地,提高水面有效利用率。二是建设池塘无公害养殖基地,增产量提效益。三是建设冷流水鱼类养殖示范基地,提升高经济价值鱼类比重。四是建设稻田生态种养殖示范基地,提升农田有效利用率和产出率。五是建设大鲵繁育与养殖示范基地,做强特色产业,将“汉中大鲵”塑造成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全国知名品牌。六是建设降成本、抗风险、增效益的水产良种培育基地。通过“六大基地”建设,扩大优质水产品市场供给量,并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
以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实现深加工增效益为总目标,通过引导扶持一批龙头渔业企业、加工企业,延长渔业产业链,补齐渔业供给多元化短板,增强社会供给,提高汉中市渔业竞争力。一是培育优特种冷水鱼养殖和加工企业,让优特种冷水鱼提升附加值,增大渔业综合产值。二是进一步培育大鲵特色养殖、冰鲜分割加工、食品加工、生物成分提取、保健品生产企业,并建设一处高端大鲵交易市场。三是培育物流交易市场,建设配套冷储物流仓库、水产品集散地、物流企业,培育流通专业经营户,并在各县区开设“水产加工品一村一品超市”。四是培育水产养殖饲料加工企业,开展无公害饲养,降低养殖风险,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加强技术创新与服务,充分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并借助高校等科研单位实现校企、企业间合作联盟,重点解决名优苗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治等生产难题,不断提升渔业科技对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六是发展休闲渔业,打造各具特色的渔业垂钓、餐饮及渔业旅游观光休闲活动,使群众在享用优质水产品的同时能寓教于乐,优化渔业三产比。
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整合外部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聚集助力渔业发展。借鉴发达地区渔业龙头企业由渔民合作社投资兴办的经验,形成渔业专业合作社投资兴办水产品加工、流通、服务等企业,并对水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营销等实行全产业链控制。加强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户联合,使渔民与龙头企业形成产权、产供销利益共同体,科学调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创建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示范镇,发挥其引领作用,树立绿色、生态养殖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