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栋,崔凤娇(通信作者)
(淄博市市立医院医学影像科<放射> 山东 淄博 255400)
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是一种罕见的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具有恶性分化潜能,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但易误诊。本文现报道一例胆管囊腺瘤合并出血的病例。
患者,男,59 岁,腹痛伴发热5 天入院。患者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为剑突下阵发性钝痛,伴后背部疼痛,以右侧为著,伴腹胀、纳差、乏力,无恶心、呕吐,无大便陶土色,无畏寒及寒战。无特殊病史,无外伤手术史。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中上腹无明显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腹式呼吸存在,腹壁静脉无曲张,肝脏肋下可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urphy 征阴性。辅助检查结果如下,凝血五项:纤维蛋白原4.708(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22.30 sec ↓、D-二聚体测定0.74 (mg/ L) ↑;肝功:总胆红素34.37(μmol/L)↑、直接胆红素16.26 (μmo1/ L) ↑,谷丙转氨酶125.4(U/L)↑,谷草转氨酶108.7(U/L) ↑,碱性磷酸酶313.6 (U/ L) ↑,Y- 谷氨酰基转移酶388.7 (U/L) ↑, 总胆汁酸46.0(μmol/ L) ↑;糖类抗原CA-199 41.5(U/mL)↑;单核细胞百分比11.00(%)↑,余血常规、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中上腹部CT 平扫+增强检查(图1a ~d)示肝左右叶交界处示囊性占位,大小约114 m m×100 m m×112 m m,囊内密度尚均匀,并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增强后壁结节轻度强化,肝左叶肝内胆管略扩张。肝脏MRI+MRCP(图2a ~c)示肝内类圆形T1WI 稍高信号、T2压脂高信号影,囊内示液- 液平面,局部示分隔及壁结节,MRCP 示肝左叶胆管略扩张,肝内囊性病变与胆管不相通。诊断意见胆管囊腺瘤可能大。遂给予手术切除,术中切开肿物囊壁,吸出咖啡色液体,囊腔内可见大量血凝块,囊腔底部可见裂隙状溃疡。术后病理回报为胆管囊腺瘤(图2d)。
图1 胆管囊腺瘤患者CT 影像资料
图2 胆管囊腺瘤患者MRI 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
IBC 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发病率不足肝内囊性疾病的5%,多发生于中年妇女[1]。IBC 具有恶性潜能,可发展为囊腺癌。
IBC 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的肝脏残余前肠或性腺上皮组织有关[2]。IBC 多数具有完整囊和光滑囊壁结构,与肝内胆管并不相通,典型的囊壁由三层细胞组成:内层的矩形或柱状上皮、中层含有卵巢间质样的梭形细胞、外层致密的胶原结缔组织[3-4]。IBC 起病缓慢,临床症状多不典型,部分仅在查体时发现。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到邻近胆管、血管及周围脏器可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梗阻性黄疸、门静脉高压及消化道症状等;如肿瘤自发破裂,囊液流入腹腔,可继发腹腔感染、急腹症等[5]。手术切除是IBC 的首选治疗方法[6]。目前,IBC 尚无特异性血清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
影像学上,IBC 多数为单发,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囊性或囊实性肿物,可伴有分隔,分隔及囊壁多薄而均匀;部分囊壁可见实性结节和(或)点状钙化;增强后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动脉期轻度强化,囊内液多均匀且无强化。CT 对钙化的检出敏感。MRI 的优势在于显示囊液成分,当囊内为浆液性或胆汁样液体时长T1长T2信号,当囊内为黏液或蛋白含量高的液体时等T1长T2信号,当囊内有出血时,表现为短T1等长T2信号,本例患者呈现短T1长T2信号;另外,MRCP 检查能更清楚地显示肿瘤与血管或胆管的关系及胆管梗阻的部位[7-9]。
IBC 主要与以下病变鉴别:①胆管囊腺癌:多表现为多房的囊实性肿物,囊壁及分隔较厚且不规则,囊内多可见壁结节,部分囊内可见出血,分隔、壁结节及肿瘤实性成分动脉期强化较著,门脉期、延迟期可持续强化或无持续强化。②单纯肝囊肿:可单发或多发,包膜几乎难以显示,并且无强化。③囊性转移瘤:患者有原发肿瘤病史,常为多发,大小不一,囊内多无分隔,边缘多可见环形强化。④肝包虫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典型的病变具有子囊结构、内外囊剥离征象、囊壁蛋壳样钙化,另外血清学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10]。
IBC 具有恶性分化潜能,但并无典型临床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IBC 为罕见病变,目前尚无大样本量病例报道。IBC 手术切除是唯一根治方法,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