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笔,擘画未来蓝图

2023-08-06 08:31
现代苏州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园区科技企业

29年前,姑苏城东寂静的水田洼地,今日已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信达生物、纳微科技、思必驰、华兴源创等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这里崛起,谱写了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将而立的园区又画出新蓝图:到202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7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科技领军人才超5000人。一串串数字,是一个个落在纸上的目标,也体现着苏州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决心。

园区的创新之力从何而来?起笔争创一流的“蓝图”,如何打开新空间?不妨带着问题,走进园区创新发展交响乐的“演奏现场”。

创新意识闯出道路

创新才有出路。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苏州人从田岸走向口岸,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跨越,走上了经济国际化的道路。诞生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区,自然乘上了这个“东风”,二十一世纪伊始,外向型经济在园区发展得风生水起。同时,大洋彼岸有一个叫作“硅谷”的地方正在不停创造奇迹,令全球称羡。

无疑,外资带来的制造加工业非常强大,但要取得可持续发展,必须站上时代的C位,所以园区决定与其临渊羡鱼地看着硅谷奇迹,不如退而结网来一个漂亮的“转身”。但其也必须直面客观存在的问题:无论是陆域面积,还是自然资源,都是一个有着明显传统发展模式“天花板”的区域。所以,要想“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路指向性已经很明晰了——就是新兴科技产业。

思路决定出路。进入新世纪后的园区先人一步“玲珑转身”——从外资“一股独大”到内外资的“双轮驱动”,从单纯依靠制造业到制造业与自主创新并重。这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智慧,更是具有大气魄的转型升级。

属于生活的“窗纸”常常会被新的思维方式捅破,其背后是迸发出新时代的曙光。2006年,园区的新兴产业起步,在两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基础上,探索布局当时的未来产业,属于园区的创新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在发展过程中,园区也准确把握了几大机遇。包括2006年起的国际人才回流机遇,2010年后的国内外院所平台布局机遇,2018年资本市场开放的机遇,以及2020年以来中国市场发展和国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机遇。

唯创新者胜。不到20年的时间,园区三大新兴产业取得的成绩足以令人骄傲。

园区在新药研发领域拥有22个上市新药,在医疗器械领域取得了1445张医疗器械注册证;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已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研发等10多个“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国际垄断;在人工智能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引进了微软、华为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培育了包括华兴源创、瀚川智能、罗博特科等在内的一批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本土企业……2022年,三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3600亿元,形成了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产业创新集群。

“种”出科技“小巨人”

园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有多强?

在国际上评价科技创新实力的指标包括了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专利授权、企业创新能力等。近年来,园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抓科技创新“一号动能”,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深入实施科技攻坚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长超过5%,列全市第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3.84件,动能转换进一步彰显,创新型经济支撑效应显著增强。

变革离不开创新,创新的主体在企业。

一连串的统计数据,彰显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日,在江苏省工信厅近日发布的公示中,园区56家企业入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位列全市第一,占全市总数的24%。目前,园区共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4家,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11家,省级千企入库企业2201家,成为生机勃勃的高科技企业聚集地。

事实上,园区科技创新实力强,核心就是企业创新能力强。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板,在“首秀”的聚光灯下,苏州华兴源创和瀚川智能两家园区企业的集中亮相,园区迎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光时刻。从科创板第一股到“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MEMS第一股”敏芯股份……园区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可谓亮点纷呈。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起点”。培育一家上市企业,带强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对于产业来说,一家上市公司,本身就可以是一个增长极,能够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联动发展,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提升整个产业链竞争实力。

多年来,园区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在集成电路设计、光电通信、工业软件、航空航天等硬科技的重点领域,全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攻克技术难关,在多个“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当下,园区企业再开新篇,努力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产业成群,创新成链

有媒体在报道中强调,国家高新区是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有望率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将目光聚焦园区。自2006年起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探索“十个一”特色产业培育机制,到近年来滚动实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引进超1000个科技创新项目,园区加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形成了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产业创新集群,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添能赋势。

两年前,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三大国家级平台的落户,为这片创新之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的科技創新矩阵。

国内一家激光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得益于精准快速测量技术带来的优势,以前测试一个样品需送到国外,通常要30天左右而且费用高达几万元,现在送到园区就可以实现快速测试,极大地提高了研发进程,节约了成本。”

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他们正在全力打造国家级材料生长创新平台、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器件工艺与封装平台、模块设计与集成应用平台四大核心硬件中枢平台,直击半导体关键性技术痛点。

这样的合作不是少数。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平台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自我成长,还能驱动、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前进,将市场各方以“最短路径”直接关联。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园区持续推动姑苏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创新平台提升能级,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现突破。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大院大所37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近700家,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跃升。同时,围绕研发、中试、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园区打造了核酸药物技术创新平台、ITBT融合创新中心、MEMS中试平台、国科数据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40多个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实现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活力。

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园区用实际行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创新传奇,成为大家心中的“创新之城”。如今,已近而立之年的园区,以多年坚守换来了日益完善的创新体系、加速集聚的创新资源以及快速成长的创新产业,为未来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猜你喜欢
园区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