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陈萱
打破常规,积极创新,无数传承千百年的技艺已经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中,变身具有城市特色的江南好礼。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来探索哪些非遗新作最能彰显苏州城的风姿与韵味吧。
手腕上的匠心巧思
据《说苑》记载,二千五百年前苏州就已有刺绣服饰。如何将历史悠久的苏绣每日带在身边品鉴,让古老的手工技艺与城市文化特征在针线起落间融入生活,钟表与刺绣的跨界结合也促成了最便利的非遗城市礼品。
“苏绣皇后”姚建萍和她的姚绣团队于2018年便推出刺绣腕表系列产品,工艺之精巧、携带之方便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好评。在表盘上呈现苏绣魅力对绣娘技巧精度与整体把握度要求极高,只有用一枚绣针引一条丝线,再分成16股,才能在直径仅36毫米的表盘上,展现出颜色清透飘逸、花纹脉络清晰的腕表图案。
在“破茧”“蝶衣”等系列刺绣腕表引起消费市场的热烈反响后,姚绣研发团队再接再厉,克服针法与制表工艺等难题,于2021年推出了双面三异绣与双面异色绣两种腕表系列产品。这是苏绣双面绣技艺首次以透明钟表形式得以呈现,腕表正反面不同色彩的丝线勾勒出孔雀、山水等绚烂的艺术效果,以多变的技巧与针法将苏绣的无限魅力与文化内涵都藏进手腕间。
传统苏绣装点现代芳华
2018年,一位90后设计师马聪将苏绣技艺融入饰品设计中,发布了一系列结合现代金银首饰制品技艺与传统苏绣工艺的耳饰作品,引发美国《世界日报》等媒体的关注。
姚建萍一家三代人对苏绣的坚守,使得她们对苏绣的现代美学呈现极有研究。她们将非遗技艺传统钉子绣、乱针绣、套针绣等技法融入首饰系列设计工作中,并加入珍珠等珠宝,以现代金属雕刻技艺为辅,研发出“福禄”“荷露”等系列苏绣首饰产品。将匠心温度融入现代时尚单品的创作中,让苏绣跨越时代亘古不变的唯美,有机会在更多优雅女性身上增添意蕴与芳华。
通过不同针法与传统图案的形态表现变化,绣娘们的精致技艺让江南夏日蜻蜓轻飞、荷叶涟漪的闲情雅致跃然绣布上,是不可多得的苏式美学现代化表达。不同肌理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再配上美好寓意与满满祝福,谁能不想穿上一身旗袍再配上苏绣首饰做一个摇曳身姿的苏州小娘鱼。
顶级绫罗变身国礼
起源于宋代的宋锦,有着色泽华丽、质地坚柔等特点,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并称为是中国的“三大名锦” 。2014年,北京APEC会议上,全球各国领导人身着宋锦新中装亮相,引起了全球对这一古老非遗文化的追求热潮。
百年丝绸品牌“上久楷”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苏州上九坎纱缎庄,是历史悠久的宋锦顶级制造商。步入新时代,研发团队积极革新,以中国传统瓷器纹样、鲜花等为设计灵感,借助设备变迁与工艺进步,打造出女士晚宴包、男士手包、斜背包等色彩古朴典雅、款式新颖实用的非遗技艺新产品。
随着跨国交流的不断增多,如今,晚宴包、丝巾等宋锦产品已作为国礼参与了百余场国家外交活动,以非遗的崭新面貌实现了从苏州小铺走向世界,也让民族品牌与宋锦文化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戏台遇上茶饮的风雅之趣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曾在清代后一度衰落,而随着社会各界的重视,传承团队的不断创新,《牡丹亭》等作品受众已不再局限于年事已高的传统戏剧爱好者,而发展成为全年龄段的表演艺术爱好者,甚至在欧美、东南亚等国受到了广泛欢迎。
今年3月的广州设计周上,古吴轩共建书房昆曲学社将昆曲与茶饮碰撞,带来了《闲窗戏茶》等极具江南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别具一格的江南人文美學理念让现场观众印象深刻。这一茶礼将清代画家绘制的昆曲《玉环记》堂会演出图以木刻版画形式呈现,将戏曲中的人物形象与堂会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打开包装,镂空的戏台让收礼者在开启的一瞬间便能感受坐在前排聆听昆曲的风雅之趣,逃离现代高压生活。作为百戏之祖,昆曲既保有历史悠久的丰富艺术形态,又有江南的深厚文化底蕴,曲韵与茶香的结合必能将苏式生活的风雅展示得淋漓尽致。
能在掌间“盘”的非遗
在当代年轻人的左手腕上,除了手表,不少人还要配上一条手串。木质文玩手串在年轻人中的风靡,除了解压、更寄托了无限的情绪价值。而在这其中,历史悠久、造型活泼的苏州核雕手串,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眼中手串界的“爱马仕”,其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更成为了全国行业中的佼佼者。
苏州核雕工艺精巧,线条明晰,风格细腻,有着苏州匠人文化中“精、细、雅”的特点。核雕技巧上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又能保持果核的基本原形,既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有着温润的手感,受到了众多文玩爱好者的欢迎。
近年来手串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一部分原因是“盘”时的消遣,不管是通勤路上,抑或是读书煲剧时,用手盘玩核雕手串能让不少人找回内心的平静,寻回生活的安逸与放松。常见苏州核雕题材吉祥如意、神仙人物、山水园林等又刚好契合当代人寻觅精神信仰的需求,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绽放。
年画不止于“年”
苏州人从小就熟悉的经典年画形象《一团和气》出自于最古老的彩色印刷术桃花坞木版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民间传统美术如何超越年画本质范畴,融入更多生活细节中去,桃花坞的传承人们也各出奇招。
他们中有的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图案中,设计出更符合当代年轻人喜好的新式年画,如穿着背带裤,拿着相机的传统动物形象等;有的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尝试题词上的创新,如《渔家乐》等;还有的将经典年画图案为素材运用到文具用品、书籍封面设计当中去,让年画不再只限于新年,让美好的寓意与吉利的祝福与现代苏式生活时时相伴。
传统创新的无限可能,让年画变为极具生机的城市代名词,让经典变身为永恒。
记者手记
生活在苏州这座城市,我们很高兴能看到以众多“指尖技艺”等为代表的非遗传统技艺,用焕然一新的面貌为大众所熟知。传承者们的积极创新与抱着开放包容心态期待非遗新形象的消费者们,让延续千百年的民间传统技艺在现代迎来了新的勃发。如今,随着非遗等技艺与产品线的不断转型,其已经从一种文化转变为城市风尚的象征,苏州人民将雅致、温婉与知性都藏在了这些非遗城市礼品中,让极具创意与新意的产品带着苏式生活的精巧登上更大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