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陈萱
7月14日,第十二届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苏州文博会以“数字赋能·创意之都”为主题,聚焦数字文化,全面展示了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江南韵味与科技感的结合,让走进文博会会场的观众们抢先见证了一波文化数字化的鲜活与灵动,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也让苏州人血脉中流淌的传统文化DNA“动”了起来。
互动体验,
古老技艺数字化让非遗触手可及
想知道你的昆曲扮相会是什么样的吗?站在镜头前,你只需点击屏幕上的经典昆曲人物形象,再给自己选上一个精致的虚拟背景,耗时几小时的戏曲妆造仅用几秒钟就能完成。在苏州文博会现场,这样可互动、可体验的非遗数字化应用场景几乎随处可见。
占据主会场总面积近40%的数字文化产业馆是本次苏州文博会专门为数字技术设置的专区。苏州作为“绸都”,传统折枝牡丹纹、青灰地寿百吉蝙蝠纹、青地团花纹、孔雀鸳鸯纹等丝绸纹样在展区内都摇身一变成为文化数字化的主角。苏州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合作,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手段,不仅对现存的丝绸纹样进行了扫描与保存,打造了可供全社会使用学习的纹样数据库,还以传统纹样为原型再开发,让经典丝绸成为笔记本封皮、丝巾、明信片等,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点缀。
在苏州戏曲博物馆打造的沉浸式立体数字戏曲体验空间里,现场观众们还可以戴上VR眼镜,体验一把前排观赏昆曲、评弹、苏剧等非遗艺术的VIP级待遇。戏曲点唱、戏曲直播等结合视、听、唱、学于一体的传统戏曲数字化体验场景让传统文化受众不再局限于老年人,而实现全年龄段覆盖。
活动现场,作为人工智能“国家队”之一的科大讯飞也将沉浸式交互新体验融入非遗作品的传播与推广中。他们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合作的“百件非遗精品作品数字化”项目,让苏工苏作以立体数字化的形象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匠人指尖的巧思善工以更完整、更细节的形式绽放。
科技交融艺术,
唤醒你的传统文化DNA
在昆山展区,数字科技与真实非遗传承者们的互动也颇为亮眼,机器人模仿着昆曲演员们的手眼身法步,和真人演员们一起上演了一场三人传统剧目,一招一式之间颇有地方文化温婉柔美的韵味,让观众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个跨次元的合作舞台。昆曲机器人一方面可以运用数字大脑帮助记录与储存曲谱,形成一个全面且巨大的曲库,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视觉、听觉等辅助以公益工具的性质帮助实现传统文化项目的推广与宣传工作。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你需要一个昆曲合唱搭档时,机器人们就能随时出现,变身花旦、闺门旦、老生等不同行当,满足你的各种学习、表演需求。
在高新区依靠外部电子屏幕打造的裸眼3D“魔盒”中,端坐着一位苏绣绣娘,现场绣制着一幅荷花图。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科技感外壳,以不断变化的动画呈现出科技发展元素,配上穿着淡雅从容自若的绣娘与雅致精巧的苏绣艺术,科技与非遗文化的对撞将苏州这座既有现代化发展,又懂古典文化韵味的“双面绣”城市展现得淋漓精致。旁边的全息实时投影上,一位身着粉蓝色旗袍的虚拟数字人物能与观众进行实施语音、动作互动,为观众带来苏州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详细介绍,让智慧科技为地方文化的推广所服务。
虚拟对撞现实,
非遗进入元宇宙时代
在数字科技展区的虚拟数字艺术展馆中,建筑元宇宙与非遗文化的跨界合作让众多体验者都感受了一把穿越的遨游感。新一数字科技公司将苏绣艺术代表作放入了元宇宙艺术展馆中,身体在现实中的体验者们只需戴上VR眼镜,便能置身于虚拟世界的展馆中,一步一景,尽情观赏与感受经典苏绣作品的绝佳魅力。元宇宙概念与传统文化的对撞中,“虚拟+现实”的新发展模式不断深入,让带有浓厚江南色彩的非遗艺术融入到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体验中去,激发文化产业新的发展动态。
不仅如此,在文博会的现场,苏派盆景、团扇、宋锦等出自各位非遗代表性傳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也轮番亮相,让在场观众都大饱眼福。诸多后起之秀的非遗技艺创新型作品让更多现代设计创意与传统江南语境深度融合,展现出文化发展的新视角。版权转换创意作品、周边文创产品等受到了现场观众的广泛好评,除了传统的扇面、丝巾等,灵巧的传统图案小夜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非遗首饰、时尚的非遗腋下包等苏式生活特点与潮流创意交融的优秀设计作品让世界看到了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无限可能。
数字与科技让不少过去只停留在二维空间的传统非遗技艺有了更丰富的呈现形式,虚拟与实体融合的新产业模式也让更多非遗传承者看到了智能与艺术相辅相成的发展新趋势。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苏州“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特色也能在更多充满活力的非遗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中得以体现,让更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浸润苏州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