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洪
(潍坊市寒亭区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潍坊 261100)
仔猪哺乳期是指从仔猪出生到断奶的整个过程。哺乳仔猪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存活率相对较低。为了有效提高哺乳仔猪存活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故本文详细介绍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以及提高存活率的饲养技术。
哺乳仔猪具有生长发育、体增重速度快的特点。出生10 天的仔猪,体重可达到初生重的2倍;出生30 天后,体重可达到初生重的5 倍。哺乳仔猪的快速生长发育也表明其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哺乳仔猪增重的同时,机体内蛋白质沉积量远超成年猪30~50 倍。此外,其他营养素代谢速度也远高于成年猪。例如,矿物元素钙、磷等。因此,哺乳期内的仔猪对营养元素缺乏非常敏感。
哺乳仔猪免疫力来源于母乳。仔猪出生后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受环境内微生物影响。10日龄以上的哺乳仔猪机体才会产生抗体。因此,仔猪出生至10 日龄期间,抗体来源仅为初乳。初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但抗体浓度随时间逐渐降低。因此,对哺乳仔猪而言,尽早吃到初乳非常关键。
哺乳仔猪机体很多器官尚未发育完善。例如,消化系统。新生仔猪胃重仅约6 克左右,容积约为40 毫升左右,需要生长至2 月龄时方可发育完善。因此,食物在哺乳仔猪消化道内停留时间短,仔猪易出现饱或饿现象。另外,哺乳仔猪胃酸分泌量不足,胃蛋白酶转化率低。因此,母乳是哺乳仔猪的主要营养来源。
哺乳仔猪对环境温度敏感。哺乳仔猪毛发稀疏、皮下脂肪薄,不耐寒。另外,哺乳仔猪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无法实现良好的体温调节。此外,哺乳仔猪体内能量储存量小,这也导致哺乳仔猪抗寒能力差。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易出现冻僵、冻死现象。
为了提高仔猪自身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仔猪出生后,饲养人员应保证其在出生后1小时内吃到初乳。喂食初乳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和各类营养素,对提高哺乳仔猪免疫力,促进机体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例如,初乳中含有的脂肪、乳糖等营养素,可为哺乳仔猪提供能量,增强其抗寒能力,避免出现冻死现象。尽早吃到初乳还能有效刺激哺乳仔猪的消化器官,帮助其排出胎粪。
仔猪采食初乳过程中,由于乳头、姿势等因素影响,泌乳量有一定的差异。通常靠前的乳头泌乳量较多。为了保证同窝仔猪生长的一致性,饲养人员需将体质弱、初生重低的仔猪放于前排乳头。哺乳仔猪采食母乳时,饲养人员还需对乳头进行固定,帮助哺乳仔猪更好地采食初乳。
出生1~3 天的仔猪,其最适环境温度约为35℃。随着年龄的增加,仔猪最适环境温度逐渐降低,1 月龄以上的仔猪,最适环境温度降低至22℃左右。由于哺乳仔猪体内能力储备少,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因此需要饲养人员提供保温措施。产房内设置保温室,配备相应的保温设备。饲养人员还可在地面铺设干草或软垫,定期更换,避免哺乳仔猪直接躺卧在冰冷的地面上。
哺乳仔猪饲养期间,饲养人员应保证饲养环境安静,避免仔猪应激反应的发生。及时清理环境内的污染物,定期杀菌消毒,保证环境清洁。
给哺乳仔猪补充适量微量元素,例如铁、铜、硒等。哺乳仔猪缺乏微量元素会显著降低其存活率。哺乳仔猪体内铁元素含量少,对机体造血功能具有不良影响,缺铁会导致哺乳仔猪患营养性贫血。哺乳仔猪从母乳中获得的铁元素含量不足以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因此,饲养人员需在其出生3~4 天后开始补铁。对于铜元素的补充,需根据仔猪自身需要。过量补充会导致哺乳仔猪中毒。通常饲料中铜补充量不超过250 毫克/千克。对于硒的补充,饲养人员可在仔猪出生5 天后开始,可肌肉注射亚硒酸钠1 毫升/只。
给哺乳仔猪提供适宜温度的充足饮水可有效降低患病率,提高生长发育速度,提升成活率。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会造成仔猪口渴。此时,饲养人员应保证充足饮水的供应。否则仔猪会喝污水,影响机体健康,导致患病。饲养人员可选用自动饮水器,保证饮水清洁。
7 日龄后的哺乳仔猪通常会啃食坚硬的物体来消除牙齿生长的不适感。此时,饲养人员可提供硬度适宜且易消化的饲料,供其采食,每天喂食2 次。合理补饲还可促进仔猪消化系统发育,防止出现腹泻等问题。补饲时坚持少量多次原则,避免仔猪采食过量导致腹泻。
根据养殖场所在区域内疫病的发生状况,制定相应的免疫制度。为了有效预防仔猪红痢、黄痢,饲养人员可对分娩前40 天的母猪接种疫苗。仔猪出生后,为了预防腹泻的发生,饲养人员对7 日龄以上的仔猪注射或口服抗生素, 提高机体抗病力。
新生仔猪行动迟缓,嗜睡。母猪产后体质虚弱,很容易压到仔猪,导致其死亡。因此,仔猪出生后3 天内,必须组织专人进行看护。
综上所述,根据哺乳仔猪特有的生理特点,饲养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饲养。哺乳期内,饲养人员需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强化疾病预防、保证仔猪尽早吃到、吃好初乳。同时,做好营养的额外补充,合理补饲。最终实现哺乳仔猪高存活率, 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