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的调节效应

2023-08-05 09:09:08徐淑媚原圣炜徐恒斌施铭扬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

徐淑媚, 原圣炜, 徐恒斌, 施铭扬

(福建农林大学 安溪茶学院,福建 泉州 3624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加快建设贸易强国[1]。在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创新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带来经济效率的不断提升[2],也能让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带动出口贸易的增长[3]。创新驱动模式有利于实现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诞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实现技术领域的突破[4]。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贸易情况与其产业结构息息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也会作用于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和调节机制[5]。以创新为导向,将资源投入于更加合理、高级的产业结构中能更好地形成技术转化,诞生出更多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服务。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中国对外经贸的重要门户,该研究将以福建省为例,研究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以期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创新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建议依据,进而对地区出口贸易及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1 文献综述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的研究聚焦于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王奇珍等[6]基于二元边际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能正向促进出口,也能有效促进出口增长扩展边际。张宏洲[7]认为,我国公共领域的科技创新增加,能有效促进我国出口,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投入来源会影响最终的贸易乘数,其中中央财政拨款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乘数要远高于出口贸易,地方财政拨款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乘数也显著高于出口贸易。胡小娟等[8]提出,对于重工业,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模仿创新都能促进出口,并且自主创新促进作用更明显,然而模仿创新对轻工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张红霞等[9]认为,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会影响贸易增加值与价值链分工,在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二者缺一不可的共同作用下,将使得增长率上升。陈晓通等[10]认为,创业活动本身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能通过技术创新途径促进出口。詹淼华[11]等选取2001—2018年CEPII-BACI贸易数据并用Cox持续时间模型测算,提出创新行为能够有效延长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持续时间,创新投入每增加1%可以降低9.3%出口竞争力下降的风险,同时还能通过缓解行业融资约束实现竞争稳定性的提升。耿晔强等[12]认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和研发强度的增大均能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然而该促进作用只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显著。

在探究不同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上,众多学者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通常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将会对出口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乐为等[13]通过修正误差模型和方差分解,指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值在短期内对出口结构产生正向影响,长期来看,第二产业占比的变动对出口的变动最为敏感。翟士军等[14]基于泰尔指数,分析得出我国东部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高,且东部和中部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促进出口贸易。穆明辉[15]基于双循环视角探究产业结构在出口贸易与居民消费结构的中介效应,由国外市场需求通过价值链传导倒逼国内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改变国内居民的消费结构,造成更大范围的产业结构变化。段联合[16]探究了我国贸易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联动效应,提出在2011—2020年,两者的耦合度不断提高。此外,产业结构升级和贸易结构优化之间又互为因果关系。孔炯炯[17]从新产品视角探究贸易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通过确定“最少贸易产品”考察我国出口产品扩展边际的变化情况,并将贸易结构分别用新产品和全部产品衡量,发现用新产品衡量的贸易结构能对产业结构产生更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更多地集中在劳动密集部门。Zhao et al[18]通过实证结果提出,与非自贸区城市相比,自贸区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了9.69%,先进的产业结构水平提高了7.01%,并且创新效应增强了自贸区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具有可持续性。付德申等[19]提出,更加高级的产业结构能对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起到积极作用,并且东部地区受到技术、金融支持、交通条件和劳动力等因素影响要大于西部地区,具有区域异质性。

除上述关于出口贸易与创新投入、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之外,也有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展至3者之间的联合关系,获得更深层的理论结果。陈惠中等[20]认为,现代化产业链有助于我国贸易附加值的提升,并通过实证结果表明,这种提升效应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李松庆[21]从数字经济视角出发,基于实证分析提出,制造业的数字化投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制造业生产率2个渠道正向促进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屠年松等[22]认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2条基本路径。王煌等[23]实证分析得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能直接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因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实现升级,同时产业结构高级化也在倒逼技术的创新,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贸易发展。翟晓萌等[24]通过考察“一带一路”沿线省市,提出技术创新及其与出口的交互关系能正向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徐磊等[25]通过2003—2018年中国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验证出,产业结构升级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协同发展的创新驱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上述文献表明,增加创新领域的投入有利于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大部分学者多以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产品竞争力提升视角探讨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对出口贸易以及这3者变量间的联合关系,鲜少探讨非制造业产业。因此,该研究以福建省为例,进一步以整体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并从非制造业的产业细分视角分析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便探究产业结构对出口贸易起到的调节效应。

2 变量收集与研究设计

2.1 变量定义

该研究的因变量为出口贸易,用出口额的增长率来衡量。更高的出口额增长率意味着更好的外贸表现。创新投入是该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学界主要采用投入法或者产出法来测算。投入法一般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相关数据来衡量。产出法则更多使用R&D经费支出相关数据。当前,学术界更多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相关数据来衡量创新投入指标。因此,该研究借鉴凌丹等[26]人的方法,采用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的一阶滞后项来衡量创新投入,将其作为自变量。一般而言,创新投入的增加会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是从投入到产出通常存在一段间隔时间。因此,该文采取了一阶滞后项来衡量出口贸易。其中,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全球购买力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消费水平在2009年严重收缩,我国出口情况也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准确衡量创新投入增速对出口增速的影响,因此,将该异常值作为缺失值看待,并用前后2年的平均值进行替换。为了使模型更为精确,该研究引入了福建省的人口作为控制变量,并将其进行对数化处理。该研究的调节变量包括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作为第二产业细分产业的工业和制造业的产值以及作为第三产业细分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产值。

2.2 数据来源

该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2002—2020年出口贸易、创新投入、人口、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和邮政业,共19年9项数据。

2.3 研究设计

为探究福建省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该研究构造如下基础回归模型:

gex=α1+β1lginn+β2lnpopu+ε1,

式中,gex代表出口贸易,lginn代表创新投入,lnpopu表示福建省的人口,ε1表示误差项。因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1: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具有正向影响。

为探究产业结构对创新投入和出口贸易的调节效应,该研究构造如下调节效应模型:

gex=α2+β3lginn+ε2;

gex=α3+β4lginn+β5moi+ε3;

gex=α4+β6lginn+β7moi+β8lginn×moi+ε4.上述模型中,moi表示调节变量,lginn×moi表示中心化后的调节变量与中心化后自变量的交互项。具体而言,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作为调节变量,分别记为id2和id3,将上述调节变量中心化后分别与中心化后的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的滞后项相乘作为交互项。因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2:第二产业产值在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3:第三产业产值在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该研究将进一步探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细分行业的调节效应。根据《福建统计年鉴》,第二产业可以分为工业和制造业,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将工业和制造业分别记为ind.和construc.,将它们进行中心化处理,并与中心化后的R&D经费内部支出增长率的滞后项相乘作为交互项;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该研究选取第三产业中产值排名前3的细分产业进行研究,即批发和零售业(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Transport, Storage and Post Services),分别记为wsrt、tsps,并按照上述相同方法定义交互项,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因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说:

H4:工业产值在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5:建筑业产值在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6:批发和零售业产值在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在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信息见表1。

表1 样本描述性统计信息

3.2 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验证出口贸易、创新投入、人口以及各调节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越接近于1或-1,表明变量间存在高度关联性。根据该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出口贸易与创新投入(r=0.521,P<0.05)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出口贸易与人口、各个调节变量(-0.7

3.3 阶层回归分析

该研究利用Stata17.0对基本模型进行分析,探究创新投入对出口占比的影响,为了保证模型的可靠性,引入人口作为控制变量,并将其进行对数化处理,以解决异方差的问题。在表1和表2的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VIF值均不超过5。因此,模型无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出口贸易的阶层回归分析

由表2中的模型1(标准化回归系数0.521,P<0.05)可知,创新投入的增加能够正向促进出口贸易。因此,接受假设H1: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有正向影响。增加某1年的创新投入,企业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研发,经过1年的经验、技术积累后,一方面可以使得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含量得以提升,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获得出口优势。

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模型3与模型4中加入第二产业作为调节变量,交互项的结果正向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0.557,P<0.1)。实证表明福建省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能强化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关系。模型5与模型6加入第三产业产值作为调节变量,交互项结果正向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0.596,P<0.1),实证表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能强化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关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提升反映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在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下,创新投入可以更有效率地转化为成果,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第二产业的细分产业包括工业和制造业。模型7加入工业作为调节变量,模型8则是在7的基础上再加入交乘项。2个模型的自变量均为显著,模型8中的交互项也为正向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0.564,P<0.05),实证表明工业产值增加能强化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关系。

表3的模型9和模型10则是以建筑业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建筑业也能正向促进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关系。因此,假说4和假说5成立。其中,模型8的交互项无论是系数还是显著性都高于模型10(标准化回归系数0.532,P<0.1),模型8中创新投入的系数也高于模型10,说明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的正向促进作用强于建筑业。对于传统工业部门来说,创新投入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使得在国际市场上更加具有价格优势。更主要的是,创新研发资金可以加快新兴工业的技术迭代,除了在出口方面更有优势以外,部分上游产业的创新研发也是下游产业不断发展、创新的基础,创新投入的增加在此时具有更高的乘数效应。对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发展壮大需要基于扎实的工业基础、大量的能源需求和基础投资。这些高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创新投入的资源优势,带动优势产业的出口贸易。同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因此,建筑业也能起到正向的调节效应。

表3 出口贸易的阶层回归分析

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该文选取了福建省第三产业细分产业产值排行前三的行业来进行调节效应分析,即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模型11和模型13都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模型12和模型14均是在上述基础上分别加入交互项,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业(标准化回归系数0.567,P<0.05)、仓储和邮政业(标准化回归系数0.597,P<0.05)交互项结果正向显著,实证表明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增加都能强化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关系。其中,模型14交互项的系数(标准化回归系数0.597,P<0.05)和显著性都高于模型12(标准化回归系数0.567,P<0.05),实证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提升相较于批发和零售业更能强化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正向关系(表4)。伴随着福建省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铁路等运输里程不断增加,交通运输和货物储存能力不断提高,为构建良好的供应链打下坚实基础,部分企业在投资建厂时,也可以减少因交通不畅而导致的地理位置的限制担忧,进而选择创新成果转化最为理想的区位。此外,借助RCEP、“一带一路”等贸易合作机遇,随着港口吞吐量不断提升,与沿线国家的经贸交流日趋频繁,开展对东盟、中亚等国家地区的贸易。在此过程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优势不断扩大其规模,打响海外市场的知名度。

表4 研究假说实证分析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研究根据2002—2020年数据,分析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探究福建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其细分产业作为调节变量,影响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根据回归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创新投入能促进出口贸易,当期创新投入增长率的提高能促进下一期出口增长率。原因在于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够使得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在出口方面更具优势。但是创新投入到实际产出之间通常会有一段滞后期,平均需要1年的时间创新投入才会转化为更有竞争力的产业成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的提升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正向关系。这表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可以强化创新投入对出口贸易之间的正向关系;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均能有效促进创新投入与出口贸易间的正向关系。工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以及促进产品本身和产业链的技术迭代。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的提升对供应链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2 建议

通过实证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演变,提高创新投入的力度对促进中国贸易出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动福建省乃至中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更具竞争力,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大创新投入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乃至我国大部分出口贸易省份凭借低成本的人口、土地等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以简单技术模仿、附加值低的贸易加工活动为主,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随着我国资源优势的转变,从传统的低端分工模式转型升级到以创新研发为主的高附加值模式刻不容缓。在创新投入引领贸易升级的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缺一不可:①要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大创新投入的财政支出,增加高校科研机构资源支持;②给予创新型企业补贴、退税、优惠贷款等实质性帮助,缓解企业在创新投入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以市场为主导,推动创新发展;③积极组织国际性创新成果交流峰会,帮助企业获取最新市场动向,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2) 完善创新政策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专利权益保护。健全创新考核制度,将创新滞后期纳入政策制定范畴,以更加弹性化的考核方式营造人性化的科研创新环境。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积极互动,整合高校与企业资源,形成产学研合作体系,制定成果转化与激励制度条例,保护合作双方权益,在关键领域达成研发协作体系,形成互惠共赢的局面。

3) 重视非制造业产业结构

针对不同类别行业制定产业贸易政策,摆脱以往从制造业视角制定贸易发展政策的局限性,以全产业链维度制定分部门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措施,重视上下游供应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注重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配合,提高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港口的结构发展,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以全局观助力我国从低端价值链的“中国制造”向更高水平的“中国智造”发起冲击。

猜你喜欢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46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8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 19:16:42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8:04:47
我国循环经济产值已达2万亿元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