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
每当人们问我,中国冬天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说:“无量山樱花谷。”那一团团的粉,一团团的红,创造着逆天而行的惊艳。
我知道无量山,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故事中的主人公段誉的恩怨情仇让无量山名扬天下,遗憾的是来大理多次,我还没有去过无量山。
直到去年的冬天再去大理时,再次听女儿说到樱花谷,那美到令人无法呼吸的人间仙境,近年来更是横空出世,声名鹊起。整个樱花谷有约2000亩的冬樱花,嫩嫩的、柔柔地散落在一片碧绿的叶浪里,清新空灵的气息,吸引着无数游人欣然神往。樱花的花期并不长,约为25 天,从每年11 月底至12 月初,是欣赏樱花的最佳季节。如果此时不去,就只有等待明年了。经不住女儿的邀约,我第一次走进无量山的樱花谷。
樱花谷位于云南大理州南涧县的无量山,与灵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相邻。这里海拔2175米,地理环境独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定为“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我们来时,只见雾霭轻笼山涧,翠色簇拥茶田,樱花盛开如蝶,万紫千红一片。如果从高处往下望去,层层的茶树梯田极像音乐家手中的五线谱,而一株株错落的冬樱花,就像乐谱上一个个跃动的粉色音符,惹了人眼,荡了人心。
无量山樱花谷大抵是这世间最美的一场“意外”。当我们踏着冬的脚步,步入这个春的世界里,樱花谷早已花开成海。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在这个时候刚刚进入冬季,而大理无量山的“春天”却已悄悄来临,难怪人们都说无量山樱花谷,是“中国冬天最美风景线”“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置身其间,画在园中,人在画中,如梦似幻,动静相宜,让人仿佛置身天堂仙境。
我望了一眼无量山,一条深箐把樱花谷分成南、北两片,大片茶园依山就势,建在无量山中的一个个斜坡上,一棵棵樱花就站在茶园间。这里的冬樱开得恣意,开得欢腾。微风过处,片片樱花瓣飘落,好似在蓝天下沐一场樱花雨,千姿百色的娇嫩颜色,轻声诉说着那些浓得化不开的浓浓诗意。
无量山樱花谷原本是一处茶园,茶田樱花相映成趣。远远望去,一株株艳粉的樱花与层层茶田布排得当,纵横有度,相得益彰,谱写着绿茶和红樱相恋相守的浪漫乐章。无量山的幽静,已然被一场绚烂的花事打破。这里是有山、有水、有灵气的彝族村落,繁樱绚丽、山谷如画。在这里,在这个时候,能够把春天带回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冬天的无量山,美成了中国最诗意的春天。苍翠茶园相伴,幽幽山谷相守,迷蒙微光间泄露的红粉娇俏,在飞舞着的、飘散着的、转瞬即逝的粉雨中,让樱花谷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茶园。望着上万株冬樱花竞相绽放,粉红色的花,白色的云雾,绿色的茶园,我仿佛置身于油画之中。
在群山的怀抱中,粉红娇艳的冬樱花衬着翠色绸带般的茶园,星星点点连成片。碧波翻滚的新绿映衬着如霞似火的粉色樱花,如少女娇羞微红的脸庞,宁静中掺着一丝娇媚。漫步在云雾缭绕的茶园里,蓝天白云下的阡陌小路,绚烂的樱花开满两旁,绿的墨绿,红的淡粉,一高二低,层次分明。看着满树的樱花绽放动人的姿态,驻足凝望,心生感慨的同时,浑身的细胞都活跃了起来。
蓝天白云映衬,炊烟牧歌相伴,一股凉丝丝的微风袭来,樱花烂漫的农家小院,在樱花盛开中绽放着生命复苏的喜悦。寒冬与春天,似乎就是这一片花海的距离。在这里,似乎忘记了季节。所有的美好,都在这些可爱的花朵里。每到花开时节,浓绿的茶带与绯红的樱花相互映衬,加上薄雾晴岚、朝霞夕辉的烘托点缀,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诗意盎然的人间美景。
邂逅一场美丽的花事,在冬天迎接一场春的到来,透过片片花海构成的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我听见有人在说,错过了无量山樱花谷,你就错过了地球上最美的冬天。是的,此时的无量山,山色雾色动静相宜,花色茶色妙趣天成,是一幅空灵邈远的景色,蜜蜂蝴蝶轻舞的唯美画卷。那千亩茶园的连云翠色和繁花千树、红瘦绿肥的画意诗情,都在这静心、洗肺、养神、寻幽、觅古的春之序里了。
去诺邓村那天,天气格外晴朗,微风轻轻地拂过万物,使人感到新生命颤动的欢乐。一大早起来,我们怀揣着美好从大理出发,先到云龙县城,再从县城到诺邓。虽然在早春天寒的季节,但一路上,我都在想象着那个被时光遗忘的古村落,那个千年未更名的绝美古镇诺邓,全然不顾旅行中的车马劳顿。
诺邓村是云南的一块风水宝地,位于大理州云龙县的大山里,是滇西北地区年代久远的村落。在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蛮书》中就有诺邓的记载,原名一直保存至今。“诺邓”是白族话的译音,意为“有老虎的山坡”。这个村落肇始之初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人烟稀少,但后因产盐而建村子,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至今也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邑,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道教建筑群,有着千年不变的模样。
车到诺邓村口,我们下车后步行进入古朴静谧的诺邓村,村口半山腰的大青树则是古村的中心所在。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增多,大片青山开垦为耕地,植被迅速减少,再没有以前山高林密的景象了。来诺邓村的游客较少,村子里除了马铃声外,更多地充斥着狗鸣、鸡叫、猪嘶和马、驴的声音。这是我喜欢的样子,时光在这里停滞了,所有的村民习惯了这种简单的生活状态。
诺邓古村 鱼 书/摄
诺邓村四季如春,四季景色大致相同,只是因为海拔较高,早晚温差大。蓝天下那份与世隔绝的静谧,美好得让我出乎意料。来诺邓村之前,我查阅过诺邓村的相关资料,它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四面环山,村前有水,空气异常清新,整个村子被群山包围,是一个真真实实不加修饰的村庄。举目眺望,红砖黑瓦的民居,在崇山峻岭间高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整个村子被雨水洗刷得干净锃亮,让人恍然之间穿越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诺邓在当地号称是规模最大的千年白族村,而且依然保持了原始的风貌,因来这里的游人相对不多,商业气息还没有很浓郁,所以诺邓村显得更加原始和古朴。千年的时光在这里交错,那种古村落应有的历史沧桑,让这隐秘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山林风景,构成了今天诺邓隐世的美。
听说以前诺邓村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站点,因为产盐而商贾云集,遗留在这里的100 多座精美建筑,围绕着盐井,依山构建。形式多变的层层叠叠的民居几乎都建在山坡上,沿着山形,层层递增上去,高差超过200米,那种层层而上的气势,带着古老的韵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古朴而安静,让我不得不震惊于这种依山就势建房子的智慧。
其实,欣赏自然风光,享受放松旅程,不是我要去诺邓村探访的原因。我的家在四川乐山牛华,那是旧时“犍乐盐场”的中心地,以产盐著称,享有民国“四大古镇”之一的美誉。牛华古镇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风格典雅的民居院落,只是当地人缺失保护意识,到今天,再难看到当年兴隆的痕迹。
诺邓村的兴盛也是因为盐,村子最低的地方就是昔日曾经名满滇西的诺邓井。据相关资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萌芽。这和我们“犍乐盐场”有些相似。诺邓的盐特别出名,唐代的《蛮书》中已有明确记载:“剑川有细诺邓井。”从史料中可以得知,在距今1100多年前,这里汩汩流淌的盐泉中,就已有盐被熬制出来,销往云南各地及缅甸。
这次去诺邓,就是为了那些古盐井遗址。古代云龙县境内共开凿8处盐井,即“云龙八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诺邓盐井。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一带自古以来都十分喜欢食用“诺盐”。诺邓的井盐沿着“茶马古道”向外输送,小小的诺邓村商贾云集,一切事务都围绕着盐来展开。“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贾交流密,芒铃时鸣驿道里。”就是描绘当年诺邓胜景的诗篇。
在强大的盐业经济支撑下,诺邓儒风盛行。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村子后面半山上的孔庙,建筑极其精巧。今天看到的大成殿虽已破败颓废,但规模之宏大仍依稀可见。举人、贡生和秀才辈出,清代云龙县的“三进士”中诺邓占有其二。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40 余名,秀才则有200多人。村中有一杨姓人家号称“贡爷院”,几代均系贡生出身。
走进不为人知的诺邓,追寻云南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的遗踪,体会融汇汉族中原文化和白族地方文化为一体的人文遗存。我们来到一家“三级阶梯式四合院”前,这个四合院虽然年久失修,但完整地保存了明清白族乡土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给人一种古朴之美。
诺邓是一个奇迹。我震惊于人类可以把一座山改造成一个最大的村庄,那土墙上的窗、梁、瓦,藏着岁月和温暖,讲述着诺邓的故事。这时候,缓缓升起的太阳,听着潺潺的溪流声和清脆的鸟鸣声,我知道寂静的诺邓刚刚睡醒,从炊烟袅袅,到晨雾朦胧,万千变化的景色美不胜收。
来诺邓要带走的不只是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历史还有最重要的美食。这句话正适合我这个好吃嘴的胃口。
这些年走南闯北,除了看美景,就是寻美食。当我听说火遍了大江南北的诺邓火腿,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味,我更增添了对诺邓的向往,因为我也和大多去诺邓的游客一样,不仅是为了享受诺邓的那一份安静和质朴,而是冲着诺邓火腿去的。
诺邓的火腿堪称滇西一绝,是当地白族群众各种宴请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再加上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带着乡愁的味道,活了这座千年延续的村落,更让诺邓火腿名扬天下。随着诺邓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依托诺邓千年白族古村的历史和千年盐文化,诺邓火腿已成为旅游产品中的精品。大理的朋友知道我的心意,特意安排当地的村民为我们展示了诺邓火腿的制作流程。
我们知道,云南有三大著名火腿,即宣威火腿、鹤庆火腿和诺邓火腿。而我认为诺邓火腿味道最为鲜美,比现在的宣威火腿、鹤庆火腿还要讲究。作为餐桌上的新宠,诺邓火腿选用纯粮食喂养的猪的后腿为材料,用千年盐井中取的盐来腌制。腌制的方法非常独特,独特的生产原料以及独特传统的生产加工流程,造就了诺邓“盐泥”火腿的独特美味。
在诺邓,家家户户都腌制火腿。在朋友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一户白族村民家。我们到诺邓的时候,正是冬季。当我们轻轻走进诺邓,温润的空气中,偶尔会飘来一丝咸咸的烟火味。村民们开始杀年猪了,家家户户都有一种年的味道。村民一边制作火腿,一边向我们介绍,那娴熟的手艺和自豪的神情,满载着让人回味无穷的乡愁,直到我离开云南回到四川,还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从村民的口中得知,杀的年猪,要将猪腿晾12—24 小时,然后用刀把整层打整光滑,用锥子在猪腿的血脉处扎几下,用力挤出里面的血水,将诺邓产的苞谷酒在猪腿上均匀抹一次,然后用手在猪腿上均匀地撒上诺邓盐井中取的盐,边撒边搓,让猪腿充分吸收盐分,最后再在猪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盐,用手轻拍压,把猪腿皮朝下平平地放在木缸或大铁锅内,盖上盖子,腌15—20 天,拿出后先抹上一层盐,再在外面均匀地涂抹一层灶灰。
这时候,朋友插话了。他说:“诺邓火腿好吃,盐是关键。”因为诺邓井产的盐曾经是滇西一带质量上乘的好盐,用诺邓钾盐腌制的火腿,更是一夜成名。诺邓村生产的火腿,做工精细,选料认真,配料独特,其肉质细、油脂薄、瘦肉多,质优味美,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和白族的腊味风味,令人赞不绝口。
诺邓盐是自然赐给诺邓人的一个珍贵礼物,这里腌制火腿的盐巴,是用铁锅熬成大块状的锅底盐,取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2000余年的“诺邓古井”,用它腌制的肉食格外馨香,所以这里腌制的火腿也十分有名。
村民见我似懂非懂,便说:“制作火腿,要用盐泥火腿的方法腌制。”原来就是诺邓古盐井泥,敷在整只猪后腿上。这种稀泥有保鲜、增香和防虫的作用,然后用绳子吊挂在阴凉、通风半年以上,存放时间越长香味越浓。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云龙一大怪,诺邓火腿敷着泥巴卖”。传统的手艺散发着文化的魅力,我听完之后笑了起来,村民也跟着笑了起来。
诺邓火腿的食用方法灵活多样。吃晚饭的时候,村民用的是已经做好的火腿招待我们。我上桌一看,餐桌上全是火腿,有切薄片生吃,熬煮慢炖,时蔬烹炒,形式多样,诺邓火腿铭记千年的传承,在我的味蕾上绽放出淡淡的乡愁。那天晚饭,我在村民和朋友的劝说下喝了不少酒,以至回程的路上,满脑子全是我舌尖上留下的怀念的味道。
说起小普陀,很多人会说,它不就是洱海里的一个周长只有200多米的袖珍小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其实这是对“小”的误解,小普陀虽然小,但名气很大。作为洱海的“八景”之一,在大理的许多对外宣传画册中少不了它的身影,是人们到大理不得不去的打卡地。
小普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的洱海东部,因岛形和楼阁颇似我国神话中传说的南海普陀山而得名。然而,我每次去大理,接待的朋友都有各种各样的安排,使我无法抽身去品味小普陀,这让我心里有些许遗憾,也让我增添了对小普陀的向往。
小普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呈现的都是秀美无比的山与海天交汇的绮丽景观,有“岚霭普陀”的美誉。在这小岛上能观苍山洱海,风景优美非同一般,是人们感悟禅音的难得处所。
小普陀与海印村相邻,地处下关至双廊之间,是在大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游船至此,都要停靠海岛,游客都会登上特别而精致的小普陀,观赏洱海风光。这次去大理,我决定去看看这个四面环水、与众不同的岛屿。就在我浮想联翩中,一只小渡船拴在一根长铁索上,正从对面的普陀岛开了过来。
小普陀不仅是洱海里风光明媚的景点,也是佛教文化浓郁的地方。站在岸边,遥望小普陀,只见在洱海之上漂浮着一座寺庙,不对!它是一座庙和岛相结合的奇岛。这座小岛以苍山洱海为背景伫立在海中央,既像镶嵌在洱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像一盆放大了的微观盆景一样,一直保留着朴素的本色。这时候,微风扑面,美景如画,莫不叫人生起思古的情绪。
小普陀的由来有个古老的传说:相传观音途经大理的时候,在洱海里丢下一个镇海石印,以镇风浪,保护渔民。这个传说让小普陀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让我对它又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我们上船后,仅仅一会儿的工夫,小轮渡就抵达了小普陀的岛上。
我们走上小普陀的时候正是清晨,这是游览小普陀的最佳时候。小普陀全由石灰岩构成,无论从小岛的哪个角度看去,海面上雾气袅袅,游人不是很多,而我们仿佛置身在白首老者托起的银盘之中。
小普陀 鱼 书/摄
小普陀四面临水,石崖错落,环境优美,在这里远眺洱海东岸的海印村庄,一片白墙青瓦,白族人居住的村落,仿佛洋溢着一派浓烈的蓬勃生机。当我们跨上小普陀,清脆的鸟叫声中弥漫着海风树木的味道,四周海水清澈透亮,深不可测,微波激荡小岛岸边,不时掀起阵阵浪花,让人暂离烦嚣,生出禅意。
我们来到小岛上的观音阁,它是明崇祯年间修建的,为亭阁式两层歇山顶的楼阁。一切都那么小巧精致。庙前的石栏杆上雕刻着“梅兰竹菊”,石柱上爬着可爱的小石狮子,显得安静清幽。寺庙前贴着对联的柱子屹立着,屋檐上的瓦当有秩序地排列着,迈过高高的门槛,眼前一尊庄严的观音盘腿坐在莲花宝座上,看了让人不由自主心生敬畏。
观音阁的一层祀如来,二层祀观音菩萨。重檐翘角的两层门楣下挂着一匾,上书“苍洱风光”四个大字。楼上供奉着一尊披着黄袍的观音佛坐像,头顶一块莲花红布上写着“有求必应”四字。两旁的对联:“何须远求南海岸,此处即是普陀山。”以独特的优雅清秀,为有心的来者呈现出纯然雅静的韵致。岛是庙,庙像岛的特点为小普陀增加了一股神秘色彩。
听女儿说,洱海到了冬季会有很多海鸥来过冬,大量红嘴鸥,更给小普陀增添了独特的景致。如果喜欢飞翔的海鸥,这里一定不能错过。小普陀是洱海聚集海鸥最多的地方,成群结队的海鸥在湖边翱翔、嬉戏,遇到喂食的甚至会跟人近距离来个亲密接触。然而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海鸥是看不到了,不过这里的蓝天、白云、小岛、湖面,特别是“岚霭普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阁远眺,苍洱风光尽览,奇幻而又美丽。原本30 分钟就能游完的小普陀,我却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离开小普陀的时候,天色已晚,游人早已散尽。此时此刻,置身小普陀,我终于明白小普陀原本就不是热热闹闹的,而有一种孤清之美。孤清并不是孤单,因为旅行中的幸福记忆,让外界的一切都与它无关。
四川乐山的“九大碗”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和样式,那充满乡土风味的特色菜肴,色泽鲜艳,滋补健胃,老少皆宜,让乐山的美食家们格外骄傲和自豪。而我这次去寺登村,才知道剑川还有“土八碗”一说。作为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土八碗”是白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食谱,在白族红白喜事宴客中,都是上得台面的,这倒和我们四川乐山的“九大碗”十分相似。
到了寺登村,恰好有村民举办婚宴,要摆“土八碗”。随行的朋友知道我是“吃货”,对各地美食感兴趣,便小声告诉我,新娘是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和他很熟,问我去不去凑凑热闹。朋友的提议正合我意,除了品味色、香、味俱全的“土八碗”,还可以领略白族村民婚礼的不同之处,同时带回喜气和福气。然而还没有等我点头,老婆就连连说好。我们按照四川的风俗习惯准备了一个红包,装上礼金,直奔婚宴现场。
到了现场,目之所见,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婚礼还没有举行,但形式和礼仪隆重,气氛热闹。空旷的坝子上摆着婚礼彩棚,彩棚下是一排排考究的正方形的餐桌,有大理石雕花的,有剑川土漆雕花的,显得古色古香。朋友说,我们这里也叫八仙桌,一般8个人为一桌,菜肴上8个,俗称“土八碗”。
我望了一眼用料简单的席面,没有用高档瓷器,所用器皿是本地产的土碗、红竹筷子等,但看上去并不显得粗糙和简陋。这时候,唢呐鼓乐吹奏起来,主人迎客,婚宴“开席”了。嘉宾中有声望的老人在新郎家的引领下首先入席。我们虽然是外来客,在他们看来是贵客,便紧接着入席,三下五除二的功夫,一切就安排妥当。
“土八碗”是白族传统宴席上一套典型的菜谱,煮、炒、蒸、炸、煎、腌,各有一套烹饪方法。“土八碗”中的荤菜,一般都有定数,每人可吃到两块(片)肉,碗中垫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听朋友介绍,白族“土八碗”荤素搭配合理,肥而不腻,素而不淡,营养丰富。尤其是主菜“红肉大炖”,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用白酒浸泡的红曲米将肉染红炖熟,红白相间,富有喜气。
剑川“土八碗”的每道菜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但我特别喜欢“酥肉”,它是将半肥半瘦的猪肉切块上调料,用蛋糊包裹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冷却后再煮,装碗后撒上芝麻,黄白相间,香气诱人。这时候,我看见老婆狼吞虎咽,她面前的酸菜扣肉和粉蒸肉好像是专门为她烹饪的。我望了一眼酸菜扣肉,颜色金红,肉皮呈波纹状,外观爽目。这是一道酸甜味的菜肴,与粉蒸肉不同,粉蒸肉是将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调料和炒得喷香的细米粒,装碗上笼蒸熟,夹一筷,放进嘴里,肉肥而不腻,香气缭绕。
干香拼盘是下酒的好东西,它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道凉拌菜,将卤熟的猪肉、肝、肚切片,盖在用酸菜或泡萝卜垫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为酸、辣、凉。“煮白扁豆”“煮竹笋”“杂碎汤”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植物纤维素的素菜和汤菜。剑川白族“土八碗”是讲究光盘行动的,来参加婚宴的客人都备有塑料食品袋将分到的肉包起来或串起来带回家给老人或小孩吃。
离开婚宴现场的时候,新娘和我们握手道别,新郎却执意要送我们一程,当我们走出村口,回望一直站在村口的新娘,我想,白族婚宴的“土八碗”,只要你品味过一次,那色泽鲜艳多彩,充满酸辣口味特色的白族美食便会被永远储存在记忆深处,成为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