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切入路径探寻

2023-08-05 22:26☉朱
小学生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用书题目文本

☉朱 妍

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编写的,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它不仅自成系统,并且每篇课文都承载着具体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发现教学重难点,以便科学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立足编者,把握解读目标

一篇文章,一旦被编排到教材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课文,就必定拥有了编者的意图与思想,是编者赋予了文本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具体的学习任务,让文本承载了厚重的育人色彩。因此,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立足编者,从编者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目标。从哪里寻找教学目标呢?其实,这非常简单,教师只需抓住教师用书和学生教材即可[1]。

(一)从教师用书出发,理解编排意图

教师用书是对学生教材使用的指南和说明书。在教师用书中,十分详细地阐释了整册教材编排的目的与体例,每个单元都有对单元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具体分析,特别是对课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析,可谓细致入微。在解读课文时,一定要以教师的教学用书为重要依据,不仅要解读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更要具体分析文本所承担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此外,还要分析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顺序,从而判断课文在单元教学中所需发挥的作用。这样,才能形成对文本完整、科学的解读。

我们以《守株待兔》一课的文本解读为例。这是一篇文言寓言,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第二篇文言文。在解读时,教师需要从教师用书出发,通过教师用书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编排意图。教师用书从故事内容、故事主题和生字生词三个方面对课文进行了解析。教师在解读时则要以这些内容为参考,深入研读课文,思考教学对策,逐一进行解决。在教师用书中,还提出了“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的学习目标,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一种理解文本的学习方法。这样,通过结合教师用书解读文本,即可准确把握住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从而为文本的正式解读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师教学用书,是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的纽带,也是打开文本解读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从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开始,通过研究编者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语文教材和课程标准。

(二)从学生教材出发,抓住解读关键

小学语文教材,是编者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编写的学习用书。它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师在从编者的角度把握解读目标时,还需从学生教材本身出发,抓住解读的关键,准确把握编者的编排意图。在解读时,首先要站在整本教材的高度来分析,了解整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具体到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解读。对于具体文本的解读,则需从单元要素和写作要求两个方面入手。同时,还要从课文的编排顺序、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这是解读的关键。

我们以《燕子》一课的文本解读为例。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飞行及休息时的样子,语言优美而生动形象,情感真挚自然。在解读本文时,教师可尝试从教材的角度为切入口,抓住文本的关键进行解读。这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在导语中就提出了学习本单元的两点要求:“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和“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抓住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来了解内容、体会写法、感受文本的语言美,还要在阅读过程中连缀这些优美的语句,把它们还原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发现文本的情境美和意境美。同时,教师还要把课后题也纳入解读的内容范围之中,以课后题促进解读的深入开展。

从学生教材出发寻找解读目标,就是要从单元的编排组合、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文本在教材中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解读,逆向探寻教材的编排意图,发现解读的目标,为后面准确解读文本做好目标与思想的引领。

二、立足文本,探寻文章本味

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站在教材编写者的角度,通过对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进行研究,只是为文本解读明确了解读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解读的方向性与科学性。而要实现对文本科学、高效的解读,还需教师立足文本,抓住关键之处,从中探寻文章的本味[2]。

(一)紧扣题目,发现解读密码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不仅蕴含着作者写作的奥秘,也深藏着文本解读的密码。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够向读者揭示文章的主题、行文的线索、文章的内容等解读要素。教师在紧扣题目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题目为抓手,通过不断提问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不过,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递进设计,遵循“内容—情感—主题—写法”的顺序渐进规律。

在紧扣题目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抓住题目的“题眼”,这不仅是题目的核心,更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我们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的文本解读为例。本课的题目不仅提示了文本的写作内容,还突出了写作对象的特点——“奇妙”,这也是本课的题眼。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从题目入手,通过不断追问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例如,可从内容入手,寻找课文描写了哪些“奇妙”的事物,而在初次阅读,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会发现这些所谓“奇妙”的事物,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身边常见的事物。那么,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它们奇妙呢?通过这样追问,教师即可从文本中解读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即作者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用作者是如何把这些事物写得如此“奇妙”的问题,对文本进行更深入地解读,进而发现课文的写作方法。这样,就可以完成对文本全面而深入的解读了。

紧扣题目解读文本,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入手。教师在依据自己的见解解读时,还要结合文本发现作者设题的目的,发现写作的密码。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会针对题目提出哪些问题,产生哪些疑问,让文本解读更贴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二)依托文本,品味文章本味

文本解读,需要教师依托文本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以获取教学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不过,这需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编者意图的规范下展开,而不是任由教师随意解读。在依托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依据内容生成问题,通过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引导自己层层深入地解读;也可抓住文章描写对象的特点,例如抓住人物的一些外在言行、神态等特征,发现其内在品质,领悟文本主题等[3]。

我们以《火烧云》一课的解读为例。在解读文本时,需要教师依托文本、由浅入深地解读。例如,可以抓住题目进行解读,边读课文边思考,寻找火烧云的特点——颜色和形状多、变化快。还可抓住相关语句进行更深入的研读,更具体地感受火烧云的鲜明特点,探寻蕴含其中的情感密码。之后,可以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研究哪些内容直接描写了火烧云,这些内容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从而弄清文本的内容结构与材料安排。最后,还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抓住关键语段研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火烧云的特点的,又是怎样借助对火烧云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这样就能对课文的内容、情感和写法进行比较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品出课文的原汁原味。

在依托文本品味文章本味时,需要教师一边阅读一边发问,在思考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要追求问题与解读的生成性。这需要教师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生成问题,更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生成问题,以便让解读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三、立足学生,确立儿童本位

文本解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充分落实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取得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可是,学习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自己,教师的解读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还需要立足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解读,以确立儿童本位式的文本解读。

(一)换位学生,揣摩儿童心思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和心理的成长时期,它们的生活阅历同成人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导致他们在对文本的理解上与教师有着较大的不同。如果教师一味立足成人的角度解读文本,必然会导致解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想一想学生会如何理解文本,又会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与理解文本,学到哪种程度更为适合等。通过揣摩学生的心思,就能大大提高文本解读的质量与效果[4]。

我们以《牛和鹅》一课的文本解读为例。课文讲述的是“我”欺负大牛,却又被鹅欺负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文中的“我”是一个小学生,教师面对的也是小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我”为什么会对大牛和鹅产生截然不同的态度呢?从儿童的心理来分析,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来源于人们普遍的一种说法,另一个则是自己亲身经历,其实这也是很多儿童行事独特的根源。而“我”对待牛与鹅的态度又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呢?原因也很简单,就是金奎叔摔鹅的事情,还有他教育“我”的话。这样,通过揣摩儿童心理,不仅能对文本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解,还能通过人物言行细节,发现故事中所蕴含的浓浓童趣,并且用主人公的经历与改变来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深刻的教育。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读文本中换位学生,揣摩儿童心思,教师不但要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还要注意教师对学生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引导作用,要以学生解读为基础,以教师解读为引导,通过解读引导学生心智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引领生活语文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这表现在心理活动上,就是学生对具体的活动实践更为偏爱。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一些,让课堂教学更生动一些,教师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文本,还要把文本解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应在解读的过程中,依据文本内容设计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样,不仅能让文本解读更适合学生学习,还能利用文本解读指引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事,从而充分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5]。

我们以《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的解读为例。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特别是诗句中所采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解读本课的三首儿童诗时,教师不仅要立足儿童的视角,还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经历化解诗句理解的难点,感受写法的巧妙,进而还原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将一句句诗转换为一幅幅美丽的童年水墨画。例如,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诗用“水葫芦”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游泳时头部不时露出水面的样子;而“两排银牙”则是采用了借代的方法,依然指的是游泳的孩子。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不仅能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与观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感受到诗句中浓浓的童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文本解读,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是降低文本理解难度、提升文本解读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解读方法还能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总之,文本解读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解读的切入口是高效解读的关键所在。在解读时,教师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切入,探寻文本解读的最佳平衡点,充分发挥文本的教育教学功能。

猜你喜欢
用书题目文本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吃书与用书
吃书与用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用书装饰心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