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 辉
(敦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吉林 敦化 133709)
食品流通过程中,监管力度是确保食品安全的第一要务,而快速技术是及时发现食品中残留有害物质的必要技术手段,可以快速检测出生物危害、化学危害、物理危害,是确保食品安全质量的重要关口[1]。故而,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应用价值,对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和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应用快检技术的过程中,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然容易产生遗漏和盲区,本文将对一这问题进行研究。
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全面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能够在短时间内出具检验检测结果。但是在具体检测环境下,快速检测必须确保检测装备便于携带,适合在现场检测室或检测车内直接应用并快速出具检测结果。
针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快速检测可以在短时间内出具检测结果。常规检测一般在20 个工作日内出具结果,而快速检测通常在2 h 内完成[2]。所以,快速检测要求检测速度更快,检测方法必须简单且易于操作,快检装备和相关技术产品必须灵敏,快检车、快检室要求在2 h 内完成检测并将结果告知市场监管所。
应用快检技术的目标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因此要求快检技术易于判定且准确可靠[3]。快检人员应按时将快检数据上传到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信息系统,由市场监管局负责及时统计快检数据,分析风险隐患,跟进专项监督抽检,有效提高食品安全靶向监管力度。
目前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中主要采用试纸法、滴瓶法、速测管以及便携式仪器检测。①试纸法主要是通过试纸层析显色或者层析后胶体金显色来定性,通过观察颜色深浅判断食品安全,如油脂酸价速测卡、农药速测卡等。②速测管主要是通过速测管显色的深浅来定性,如快速检测食品中残留的毒鼠强和生豆浆等物质。此外,其也可以通过速测管进行半定量检测,如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甲醇、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物质[4]。③滴瓶法主要是在滴瓶中加入标准溶液,根据试剂溶液的消耗程度来判定被检食品中的风险物质含量。例如,利用滴瓶法快速检测食醋中的乙酸、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等。
现场快速检测结果表述形式主要有定性检测、限量检测、半定量检测以及定量检测等。①定性检测主要判断食品中是否含有毒性或有害物质。检测结果为阴性,代表食品中未检测出有害成分;检测结果为阳性,代表被检测食品存在安全风险。②限量检测属于定值检测,可以快速判断被检食品中是否含量超标,通常以合格或不合格表述。③半定量检测可以快速得出食品中所测物质的含量,以不合格或合格表述。④定量检测主要是针对被检测食品的湿度、温度、纯净水电导率、消毒间紫外线辐照强度等物理指标作出判断,通常以具体数值表述。
现有的快检技术足以支持基层食品安全的大范围监管,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发普及性更高且时效性更强的快检技术,研发过程中持续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布局,从而为实现快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快检试剂开发商通力配合的“产学研”优势,实现从深层研究到现实应用的快速过渡。建议由市级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牵头,建立基层食品安全快检技术的成果转化基地,从技术研发到批量生产,最终满足基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实际需要。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必须打破“信息壁垒”,才能保障食品安全风险在第一时间被全面排查,剔除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及时统计快检大数据,建立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的研判体系显得格外重要。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的研判体系中,首先应引入专家评价系统,进一步打通信息孤岛,促使现场快检结果直接上报云端系统,并组织专家会审,严控高风险级别食品流入市场,从而精准掌控高风险食品种类及风险源,避免出现抽检不及时造成的基层食品安全风险加剧。建议综合运用AI 人工智能技术,将专家组评审的研判结果转化为基层食品安全特征,自动识别高风险源头信息,提高基层紧急处置安全风险食品的实际工作效率。例如,将食品快检信息化系统与AI人工智能软件整合,实时分析本地市场的快检大数据,自动预警高风险食品商户,将其作为重点抽检对象,及时排查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商户,对低风险商户减小抽检量,从而合理分配基层食品安全监测的监管工作量,实现合理分配快检资源的实际工作效果,进一步推动分级、分类、分区快检的安全监管工作模式。
建立行之有效且规范有度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进一步规范快检应用标准。建议地方检验部门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编制《食品快速检测产品评价技术规范》《食品快速检测质量控制指南》《食品快速检测车通用要求》《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通用要求》等制度条例,确保基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有章可循,进一步规范快检室和快检车等终端平台的快检工作规范性,提高监管和执法效率[4]。
①应对第三方快检单位实施预警考核制度。每季度对第三方快检单位的工作情况、人员能力、仪器设备、管理能力以及检测水平进行专项评分,每年在临近年终时对各季度评分进行汇总,而后对低于平均分的第三方快检机构给予“红黄牌”警示。对连续3 年“红牌”的第三方快检机构取消其检测资质,5 年内不得承接快检任务;对连续3 年“黄牌”的第三方快检机构自动转为“红牌”,次年度仍未达标则以“红牌”警示;对连续3 年红牌取消快检资质。通过快检评分警示制度,进一步加强针对第三方快检机构的统一管理,实现以考促检的工作质量,提高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从业能力,提高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中应用快检技术的整体水平。②在针对快检产品的考核方面,以供应商提供的快检试剂产品为考核对象,进一步明确快检产品的性能指标。例如,修订《食品快速检测产品评价技术方案》地方标准,通过对酶抑制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纸片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拉曼光谱技术以及荧光分析技术等产品的全面分析,健全重点评价参数和性能指标,规范快检产品的使用条件和标准,全面提高基层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技术效能[5]。此外,建议针对重大活动建立“快检+督导”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将食品安全快检关口前移,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总结”的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服务体系,降低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的食品流通安全风险。
打造智慧市场监管平台需要依靠大量终端设备和云端数据库,建成智能指挥体系或指挥中心,进一步将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扩展到线上和线下两套执行体系中,逐步实现对食品流通情况的全方位实时动态感知。针对重点抽检单位,如学校食堂、餐厅、商超应安装摄像采集设备,实时抓拍取证,使得食品流通渠道和终端销售网点不存在监管盲区。同时还需引入智能计量系统,追溯食品源头产地,对进入市场流通环节的所有商品附加条形码,保留数据样本信息,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可追溯、可对接、可管控。
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应针对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等方面的重点抽检工作加强落实,严令禁售活禽。进一步落实“街道级”食品安全快检的便民监管服务,同时向市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以街道为基层监管末端单位,全网协同实时共享快检数据信息。终端消费者可通过商家出示的二维码登录系统前台,获取食品快检结果和安全指标等相关信息。通过“一街一车一室”的三网联动布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执行力度。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对快速检测提出了便捷使用、便于携带、快速判断以及准确可靠等基本要求。检测人员可以通过快速检测技术,定性检测、限量检测、半定量检测、定量检测等对食品安全作出判断。考虑到快速检测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破“信息壁垒”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体系,建立快检规范标准并实施第三方快检产品评价制度,打造智能化监管系统来提高监管服务效能,从而提高快检效率并改善快检服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快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