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
核心素养一直是数学课改中较为显著的提法。无论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夯实,还是数学能力的培养,抑或是数学品质的提升,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让核心素养高效落地,不失为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一条踏实、可行、高效的路子。数学阅读应该是一个复合词,不仅仅拘囿于对数学知识的阅读,还应该指向对生活数学的了解、对数学史料的浏览、对数学文化思想的研究和传承等。数学阅读内容不能限制在教材方面,而应该拓展到生活化、情景化的阅读方面。只有开放性的阅读,才能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拓展阅读视野,助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数学阅读的作用至关重要,其阅读内容是否自由、是否开放,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动力的强弱、阅读能力的高低以及阅读视野的开阔程度。由此,需要数学教师创新理念,甄选具有生活化、情景化和开放性的阅读内容,以此来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支持[1],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不一样的数学奥秘。
诸多心理学理论都指向一个焦点:兴趣是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对于“阅读”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把它划归为语文学科的专长,其实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培养兴趣同样重要。阅读内容的引入不能像数学知识那样刻板、枯燥、乏味,要指向于生活、指向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将机械、无趣的数学原理、概念和公式用“生活化”的语言诠释出来,或者鼓励学生发现和搜集与生活实践有关的数学资源。数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主动阅读,在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总结,让阅读成为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成为核心素养深度渗透的必经之路。
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教学,在基本原理、计算公式讲授之后,教师不妨通过微课引入一段相关的文字性资料进行阅读。微课内容可以是制作鱼缸所用材料多少的设计原理,可以是包装箱的制作原理及过程,也可以是大型集装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些阅读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容易激活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激发探究和学习动力。由此,或许学生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关注阅读材料中的数学资源,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核心素养自然、高效地渗透于学生内心。
数学阅读能否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能否促使核心素养高效渗透,阅读内容的生活化作用重大,不容忽视。除此之外,阅读内容的情景化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刻板无趣的阅读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鉴于小学生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如果只是单纯地要求他们阅读文字类数学资料,或者单一地出示一些电子版阅读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创新,善于提供情景化阅读内容,善于创设情境问题,善于将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这样做,不仅丰富阅读形式,而且调动阅读兴趣,更能培养良好数学阅读品质。
例如,《多边形的面积》知识点教学,首先,教师不妨引领学生了解基础图形面积计算原理,分析多边形面积计算特点;其次,出示课堂练习,检测并巩固学习效果;再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出示情境化阅读资料,在引领学生“阅读”的同时,加深对计算原理的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善于思考、主动探究的动力。情境化阅读内容,可以是客厅相关数据测量、面积计算以及设计意图的简单介绍,可以在呈现动画分解演示的过程中,出示文字性简介或言语介绍。如此,不仅形象、直观地演示了多边形面积计算特点,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潜移默化渗透了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阅读内容,并非仅仅包括数学概念的阅读,也并非只是对文字性应用题的阅读,还应该包括数学例题的阅读、课后作业要求的阅读以及课外数学资料的阅读。数学阅读不仅仅指向于阅读形式的丰富、灵活、新颖,还指向于阅读内容的自由、开放、多元,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阅读底蕴的深厚。阅读内容开放,不是毫无目的的甄选阅读资料,也不是随心所欲阅读文本资料,而是在结合教材阅读内容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以此拓宽思维广度、开阔数学视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数学思想的传承,更有利于学生后续数学学习的高效深入,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渗透。
还以《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说明。教师不妨先出示复习题,引领学生观察习题中花坛的特点,阅读习题要求。同时明确:不仅有声的读称之为“阅读”,其实“观察”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需要学生认真分析题目要求,才能理清头绪,从而正确计算。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例题,引入一些与多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课外资料,可以是简单的动画演示,也可以是数学专家通俗易懂的言语解释。只要教师善于“放手”,善于甄选较为灵活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学生阅读能力定会得以提升,阅读视野自然会开放、开阔。
数学阅读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核心素养高效落地的有力证明和必然途径。依托数学阅读,可以丰厚学生人文底蕴,促使他们长远发展;依托数学阅读,可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现善学、巧学、会学的目标;依托阅读,可以引领学生读出深意、读懂数学的神奇与奥秘,进而激活学生内驱力,积极愉悦地深入实践中。这样,可以从中印证数学的真相、习得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真正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对于“人文底蕴”这个话题,大部分教师会认为是语文学科的专长,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特长,殊不知这是一种偏颇看法。数学学习中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数字、机械重复的作业、枯燥乏味的计算,其实它同样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可以滋养人文品质,培育人文情怀。而这,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数学阅读,离不开多姿多彩的阅读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诸多有滋有味的阅读材料,或直接与课堂新授知识点对接,或是对相关知识点的补充说明,或是某位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或是某段数学史料的合理引入。无论是哪一种阅读材料,都会成为数学课堂的一个创新点,都会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成为数学核心素养高效渗透的有力支撑。
例如,读《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学生从中意识到:原来这个司空见惯的“3.14”是从南北朝时期就有数学家开始研究了。祖冲之是受刘徽“割圆术”之启发,把圆周率的研究进度推进到小数点后的“3.1415926 到3.1415927”之间。同时他研究得出的结果:圆周率的“密率”和“约率”,直到一千年后,德国数学家鄂图才研究出相同结果。这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数字,其背后却蕴涵着古代科学家坚持不懈、艰苦研究的学习品质。由此,教师不妨继续引入祖冲之为民研制“千里船”和“水碓磨”的典故,进一步引领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受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涵养其人文底蕴。无疑,当学生从阅读中发现一些意蕴十足的数学规律,了解到一些数学家不为人知的艰辛过程,其内心则会滋生出一些仰慕、勤奋、谦虚的情愫,成为其主动进入数学时空、探究数学奥秘的动力。
“掌握学习方法”是数学核心素养另一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文化的传承,数学精神的内化,同时也包括运用阅读材料中的精华部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突破课堂中的瓶颈、提高个人学习能力等。依托数学阅读,并非从中让学生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并非能助力学生提高多少分,而是有利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有助于其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拓宽阅读广度、提高阅读深度、增强阅读厚度,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化晦涩为有趣,化死学为活学,才能激起学习热情,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乐学、善学、会学的目的,真正实现数学核心素养高效落地的美好愿景。
例如,引领学生阅读《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可以辅助理解“本金”“利率”等概念,对“债券”“理财方式”也有进一步的了解;阅读《自行车里的数学》,可以加深对“普通自行车与变速自行车”设计原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借助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数学故事《奇妙的圆形》,使学生明白:我国古代的墨子早于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一百多年给圆下了定义:“一中同长也。”促使学生萌生自豪之情,以古代数学家的学习品质来激励自己,潜移默化渗透数学素养。
学习数学,课堂中难免会遇到“瓶颈”问题,计算中也会常见“拦路虎”,有时甚至就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或者是稍有难度的练习题,这都是导致学生打“退堂鼓”的因素之一,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开阔视野,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引入合适的阅读材料,加上深度阅读,就可以助力学生突破瓶颈、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同时,在引入阅读材料时,时机特别重要,并非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引入,也并非任何环节都可以引入。要在学生思维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要在师生观点出现分歧时,要在学生急需点拨时,再让阅读资源“出场”,才能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才能在数学的密林中愈走愈远。
对于“实践创新”而言,并不是一个“热词”。无论理论知识多么丰富,数学思维多么开阔,口头分析多么流畅,如果不会实践、不会创新,也犹如纸上谈兵,毫无实效性。无论学习什么,善于从理论方面理性分析,善于从实践中高效印证,永远都是最美的学习姿态。然而,实践也罢,创新也罢,都不能只是口头上的表述,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凭借来辅助实现。最有力的抓手和凭借就是高效的数学阅读。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深刻思考,才能发现实践的原点,创新才会有所依托。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阅读“腹地”,读出惊喜,读出深意,读出数学的神奇与魅力。
例如在《圆》的学习中,教师不妨结合《“圆”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分析》的阅读,引领学生认识到“圆”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它意味着圆满、意味着完美,既有外形特点上的实际意义,又有精神层面上的指向意义。了解“圆形”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具有很好的空间效果,还具有巧妙的视觉效果。通过深度阅读,可以在学生充沛动手实践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创新中收获别样的精彩,进而发现数学的博大与奥秘。
可以说,正是入情入境的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带动学生主动进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也正是有滋有味的阅读,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了学生的探究因子,促使学生在实践的熔炉中磨炼成长。因此,教师在引入阅读资源之后,不要急于催促学生阅读,也不要急于结束阅读,要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分析理论意义,一边想着如何在实践中印证。唯有如此,才能从“数学阅读中重拾信心,开阔思维”,[2]才能发挥数学阅读的真正意义,才能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是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必经之路。数学阅读,需要教师更新理念、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数学阅读,需要阅读内容的开放自由、阅读形式的丰富灵动。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品质的内化、数学素养的提升,教师才能多一些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引领学生依托阅读进入到数学实践深处,收获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