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蒋心惠,余 瑜
(重庆医科大学 药学院,重庆 400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2]。这对于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药物分析”是利用现代分析测定手段,建立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科学,是药学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药学类本科学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此,要想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明确药学类本科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为该目标提供什么样的支撑,以及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
在新医科高等医药学教学理念下,学校对药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这可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药品质量观,掌握药物分析学科的理论知识,培养药物研究和药品质量控制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药物分析”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合理融合和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辩证思维和人文情怀,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在授课过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引领。深入挖掘讲授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寻找其与各知识点结合的契合点,同时将这些元素有机融入所讲授的知识点之中,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本文将围绕这几个方面,结合本校“药物分析”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进行探讨。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主体。教师是关键,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如果教师热爱教学,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满怀关爱,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易变得朝气蓬勃;反之,则很难培养出胸怀天下、品德高尚、身心健康、能力出众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自觉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怀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发挥教师思政的浸润作用。在此教育理念下,“药物分析”课程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课程思政培训讲座3次,已开展4次教研活动探讨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方式和内容,并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认真的态度、饱满的情绪对待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工作,为学生做了良好的示范。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药品质量标准体系、药典和药品检验、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各类典型药物的分析。其中,药品的质量控制是药物分析工作的核心。因为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质量与人的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例如,在绪论教学中,以“欣弗”不良事件、上海甲氨蝶呤药物损害事件、“齐二药”假药事件等药害事件为例,说明药品质量会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诚信精神。在讲述药品质量标准体系时,介绍“反应停”事件中的女英雄——凯尔西(Frances Oldham Kelsey)。她曾作为药物审查员长期供职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因担心药品安全性而阻止“反应停”在美国的市场授权,从而避免了出现更多海豹肢畸形婴儿降临于世。“反应停”事件直接促使了各国加强对药品的监管,也体现了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尊重生命安全的人文情怀。
在药品检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药品检验程序和内容的严格性、真实性、规范性,引入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打击假药劣药的新闻事件。例如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让学生知道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权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报经其审批的药品研制和药品的生产、经营以及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事项进行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隐瞒。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在各论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介绍一些与该类药品相关的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为国家药物研发所做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增强民族自信。例如,在甾体激素药物分析教学中,引入中国科学院周同惠院士的故事:他于1955年7月回国,为我国药物分析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又如在青蒿素类药物分析教学中,引入药学家屠呦呦的故事,引导学生以她为榜样,发扬坚韧不拔、敢于创新的精神。
药物分析工作处处体现着辩证、发展的思维。例如,药物分析学发展初期主要应用化学反应方法对药物进行鉴别和检查,定量分析则主要采用滴定分析法。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光谱和色谱等仪器分析技术逐渐成为药物质量分析和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色谱-质谱等现代联用技术开始应用于药物质量的研究和控制。在各项药品质量研究和药品检验工作中具体采用何种分析技术,是药物性质、分析目的、分析条件和分析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平衡的结果。在制定各种药品质量标准时,检验项目的确定、杂质检查的品种和限度以及含量的要求,除了要遵循药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外,还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这就是一种辩证思维。例如,纯化水的质量标准,《中国药典》2010年版取消了氯化物、硫酸盐、钙盐和二氧化碳等的检测,而采用更能准确反映里面无机离子浓度的电导率;同时将重金属的标准限度从不得超过0.3 mg/L提高了不得超过0.1 mg/L。《中国药典》2015年版,删除了性状项下的“无味”,体现了对分析人员安全性的保护。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的日益提高,也将不断促进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3]。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理解药品检验方法的更替以及药品质量标准的变化规律,并促使其把这种思维习惯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中。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环保意识,应向学生强调在药物分析工作中须建立量的概念,若没有量的概念,随意取用试剂和随意操作,势必影响实验结果和检验结论的可靠性。例如,在采用对照法进行药物杂质限量检查时,必须使用移液管精密量取对照溶液,同时遵循平行对照的原则,供试管与对照管所加试剂的量也必须严格一致,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又如,溶解样品时的溶剂、鉴别时的鉴别试剂等试剂的取用量应适当,避免用量过多造成浪费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结束后,告诉学生根据试剂的性质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进行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这种量的概念和环保意识对于药学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药物分析相关工作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例如,可优选本学科前沿发展、药物分析原理和技术等教学资源发布到在线学习平台上供学生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本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可利用手机端教学软件App和学生互动讨论。课下可利用QQ等社交平台和学生交流沟通。为此建立了班级QQ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并给予反馈,还可以在求职或者考研方面给予学生建议。这样一来,在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情感交互中实现价值引领。
“药物分析”实验课程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动态结合的方式,在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同时,以传统课堂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4]。动态结合式教学具体方式为:课前,学生2人一组,自主查阅与实验项目相关的标准及其他资料,提交预习报告。其中一组准备PPT以便在课中展示其自主学习效果。课中,准备了PPT的小组讲解实验项目,展示其自主学习效果;由讲解小组组织讨论,在实验班内分享学习成果;最后组内合作完成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诊断性评价,“动态”辅以传统教学,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帮助学生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课后,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入思考、独立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再设计和优化,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种翻转课堂与传统课程的混合教学方式,使得教学过程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团队从2013年开始在药学、临床药学以及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药物分析实验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经过9年多的实践,教师积累了很多经验,学生反响也很好,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升。
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应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5]。
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组将OBE理念应用于课程评价中。采用过程化、可量化的多元综合考核模式评价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药物分析”课程评价采用期末理论考试评价(占比70%)和平时过程性评价(占比30%)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由项目式学习(15%)、课程参与度(5%)、课后作业以及在线测试(10%)几部分组成,项目式学习评价又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构成。同时设计问卷调查,由学生完成对教学的评价反馈,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在针对实验教学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建议教师实验前告知学生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对此在下一轮教学时就可以提前把实验项目和实验仪器告诉学生,便于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实验过程能更加顺利。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撑,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实验习惯和科研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实现立德育人根本教育任务。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辩证思维和人文情怀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合理融入教学过程,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