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研究

2023-08-05 00:12信子琪苏日古嘎史俊宏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建设

信子琪,苏日古嘎,史俊宏

(内蒙古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的因素,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到首要位置,坚决贯彻实施人才强农战略[1]。进入新时代,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农村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为了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其中一项就是鼓励大学生返乡工作[2]。受目前严峻就业环境的影响,不少大学生愿意参与乡村建设,但实际参与乡村建设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

本文采取线上调查研究方法,获得301份大学生样本,其中,来自985和211院校大学生样本量占比为26.25%,来自普通高校大学生样本量占比为68.11%,高职和大专院校样本量占比为5.65%。通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深入认识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以及大学生乡村工作非自愿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使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大学生清楚农村发展状况,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推动大学生为乡村建设积极贡献自己敢于创新、思想先进的蓬勃力量。

一、大学生参与乡村治理意愿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大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了解程度

调查样本数据显示,61.46%的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比较了解,6.64%的大学生对乡村振兴非常了解,但仍有31.89%的大学生对乡村振兴不了解。这表明高校向大学生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力度仍然欠缺,多数学生对乡村振兴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由于多数学生没有深入地了解乡村振兴以及自己家乡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他们会因为不清楚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去乡村就业的政策支持,而降低前往乡村工作的意愿与激情。因此学校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开展相应的宣传讲座,让乡村振兴这一概念走进课堂,让大学生对乡村振兴以及地方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回乡工作的政策掌握更全面,以此提高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

进一步就“对乡村振兴不甚了解”的成因进行分析,有34.38%的大学生表示对乡村振兴这一议题并不感兴趣,12.5%的大学生是因为没时间去了解乡村振兴,3.13%的大学生是因为没有了解渠道而不了解乡村振兴。调研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力度不足,多数学生没有相关渠道去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政府对参与乡村建设的大学生的政策补贴支持与鼓励,而对乡村振兴不感兴趣。所以地方政府应当相继出台具有针对性的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工作的政策,同时还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力度,拓宽学生的了解渠道,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投入乡村建设的工作中。

(二)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

本次调查样本大学生所学专业以经管类(37.54%)和理工类(26.58%)为主,其中36.88%的学生来自旗县、乡镇,35.22%的学生来自四、五线城市,23.92%的学生来自一、二、三线城市。在毕业后是否愿意去乡村工作这个问题上,52.1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去乡村工作,有47.84%的大学生不愿意去乡村工作。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回乡工作和不愿回乡工作的人数差距不大,这说明在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和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多数同学还是愿意去乡村就业的。

(三)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区域偏好

在参与乡村建设地点的选择方面,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选择了去家乡或周边乡村工作,占比为82.72%。由此可以看出故乡情结是大学生选择参与乡村建设地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大部分学生选择回家乡参与乡村建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对本地出台的相关政策相对了解。并且大学生如果选择返乡创业的话可以得到亲戚朋友的资金、技术和人脉支持,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返乡创业有助于推动家乡的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期间观察分析其大学所在城市创业成功的优秀案例,吸取这些成功案例的宝贵经验,为自己返乡创业提供一些新思路。

(四)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工作岗位偏好

大多数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多数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其中选择公务员的学生占比为27.91%,有31.56%的学生选择了大学生村官,另有29.24%的学生选择了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剩余11.29%的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由此可以看出,体制内的工作岗位是多数学生所向往的,也是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首先选择。在此次调查中,多数同学的父母是在体制内工作,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和父母职业同样是影响大学生选择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乡村的体制内工作,这说明他们更向往一个平稳安定的工作环境和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岗位,缺乏自主创业的意愿。因此农村岗位建设应从职业的稳定性、可发展性等角度出发,增强农村就业的吸引力。高校应适当拓宽大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到各种职业和创业的魅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学生不仅要追求安稳还要勇于尝试,通过创业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动机因素

根据调查报告结果,将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动机因素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响应国家号召(70.06%)、专业对口以学以致用(45.86%)、父母支持(38.85%)、对农村有感情(35.67%)以及城市压力过大(21.66%)等。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所学专业和父母态度等因素。愿意参与乡村建设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响应国家号召和对农村有感情的精神层面,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熏陶下,多数大学生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敢于去农村奉献自己青春的力量。大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否学以致用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多设置一些专业知识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减少因专业问题而无法顺利参与乡村建设的现象。同时父母对去乡村工作的态度也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关键因素,如果得到家庭的支持,将会大大地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愿。

(二)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制约因素

从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制约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因素包含条件恶劣与艰苦(62.5%)、没有发展前景(60.42%)、工资太低(46.53%)、晋升机会少(46.53%)、父母不支持(34.72%)等。阻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因素可以概括为生活环境、发展前景、薪资水平等方面。生活条件恶劣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生活条件水平和自身安全情况,留在乡村的大学生可能会因此无法适应乡村生活,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方面还是有比较深的顾虑。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多数大学生成长在生活条件较好的环境中,所以他们会更加注重未来工作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和安全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健全当地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村民的基本素质,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前景差、机会少是制约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眼界和学识得到提升,他们具有蓬勃的朝气和强烈的进取心,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希望,不愿拘束在没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中。地方政府要健全乡村体制内人员的晋升机制,让去乡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工作的工资水平低,不能达到大学生期望的收入水平是大学生不愿参与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地提高乡村就业大学生的工资水平,完善相关的补贴政策以及相应的医疗保障,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作岗位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吸引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

(三)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激发因素

调查显示,如果对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有政策上的支持,86.05%的学生会提升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并且有85.71%的学生认为,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参与乡村建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出台一些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以此调动大学生去乡村工作的积极性。并对这些政策多加宣传,改变人们心里认为在农村就找不到好工作的固有观念,消除人们对参与乡村建设大学生的偏见,增加参与乡村建设大学生的社会认可度,让人们看到国家和政府对其的重视以及支持,为那些面对目前严峻就业环境而迷茫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并引导大学生为建设美丽、和谐、富强的乡村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当前国家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和找工作难的社会环境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愿意参与乡村建设,这说明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有较大的影响,政府出台的政策支持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被调查同学的父母多数从事体制内的工作,在回乡职业选择的问题上,多数同学选择了体制内的工作,选择创业的人数最少,这说明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大部分同学受家庭影响比较大,大学生更倾向于平稳安定的工作。

大多数大学生比较了解乡村振兴,但是了解的不深入、不全面、不彻底,没有相应的渠道去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参与乡村建设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并且如果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有政策上的支持,能让他们更加踊跃参与乡村建设。

多数同学认为乡村生活困苦且基础设施不完备,因而不愿意参与乡村建设。他们对如今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不够了解,对农村经济落后、存在安全问题、生活条件差有刻板印象,对未来我国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农村居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缺乏信心。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可能还会觉得在农村就业不够体面,留在城市工作会是更好的选择[3]。

(二)提升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的建议

1.政府层面

大学生选择不愿参与乡村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他们对乡村振兴以及各地出台的一系列人才吸引措施不够了解,故政府应大力宣传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积极开展线上的宣传工作,如推送公众号文章、发布与政策相关的短视频等,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到政府对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政策上的支持。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健全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保障体系,完善晋升机制,让到乡村工作的大学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保障参与乡村建设大学生的薪资待遇,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的工资往往低于城市,因此工资水平也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因素之一。乡村想要发展,想吸引大量人才,就应为其提供合理的薪资报酬。因此,除了给予乡村就业的大学生基本工资之外,还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福利保障,如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一次性补助金、奖金等资金支持。

农村的基础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让农村变得更美好的同时也让大学生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就业。要全面加强乡村治理,不断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为参与乡村建设的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从而更好地吸引大学生投入乡村振兴的建设中[5]。受所学专业的限制,使得部分想要回乡就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这需要政府设立多种多样的岗位来吸引人才,比如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教育类大学生回乡就业;加强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医学生回乡就业;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吸引艺术生和体育生回乡就业。

2.高校层面

大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和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不够清楚,对农村有脏乱差、不安全等刻板印象。高校作为国家和区域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配合政府,增设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宣传讲座,开展助力乡村建设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对农村的发展现状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认识到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消除原有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加强对地方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自己家乡对人才引进的福利政策,时常组织参与乡村建设的人员来学校进行宣传演讲,让同学对乡村振兴有自己的见解和直观的领悟。

为加快新农科建设,教育部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共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其中,针对乡村发展领域指导性意见包括开设乡村治理、全球农业发展治理专业,各类高校可以依据各自学科优势开设相应新型交叉型专业[6]。各高校还应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扩大大学生对现有职业发展的认知,鼓励应届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工作中。同时对去乡村实习工作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质性的鼓励,例如颁发证书或者奖金等。重点对农村户籍的学生进行乡村就业指导,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比较了解且适应,有浓烈的建设家乡的情感。

3.学生层面

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除通识教育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等专研之外,应主动参加各类讲座听取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就业经验,踊跃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让自己成为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拓宽自己的择业观,在校学习期间了解更多的职业[7]。积极自发地参与学校开展的乡村振兴宣传活动,利用线下、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乡村振兴及相关政策。在课余时间还可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农村,大量接触参与乡村建设的基层人员,对农村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有自己切实的体会。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