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
当下,无论年龄长幼,其实都已经身处短视频的洪流之中,青少年群体对短视频的青睐尤为引人关注。短视频作为内容即时传播的载体,短小精悍,恰好符合孩子在碎片时间的观看需求。各个短视频APP基于算法向孩子精准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內容,可能也是造成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短视频占据的原因之一。
短视频本身不是洪水猛兽,有许多内容对青少年是有益的。例如,不少学者专家也入驻了短视频平台,将三尺讲台“搬上云端”,用短视频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专业知识,聚焦社会热点,打破了传统知识的传递渠道。这样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可以打开视野,使他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打破边界。在类似的视频评论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年轻的用户自觉变身“课代表”,整理总结要点,或是分享相关知识点。既有网感,又愿意互动的青少年用户正是最想触达泛知识类内容的人群。
然而,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短视频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防沉迷”是短视频平台需要快速部署和配备的必要功能。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所要做的则是预防孩子沉迷和正确引导孩子。如果家长能用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用阅读、观影、看展、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取代家长自己在孩子面前刷短视频的行为,既能对孩子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又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如何帮助孩子在“刷短视频”中获得成长与进步,也是我们可以思考和着手去做的。有不少孩子从“无脑刷短视频”开始,到经过师长正向引导后觉得“我也可以试试”,最终蜕变为短视频内容的创造者。他们从被动获取信息,到主动制作内容、分享信息;从内容创意、视频制作与剪辑,再到自有账号的运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习得了新的技能,输出了较为优质的内容,并且开展了更广泛的社交,主动拥抱了这个全新的时代。
运营账号的过程也正是研究平台算法、研究同类博主、研究用户偏好的过程。从标题的选择到视频的剪辑,无一不是对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结合传播课程的内容,提炼社交媒体运营的方法论,这些都是孩子能力进阶和综合素质提升的体现。有来自国外大学录取指导协会的权威人士表示过:如果学生申请时强调自己的网络影响力是积极且让人印象深刻的,那么这无疑会为学生的申请加分。因为每所大学都想录取那种可以为建设良好校园社区“增砖添瓦”的学生。
所谓“拯救”和“绑架”都不应该单维度地来看待。我们需要拯救的是:被劣质内容短视频“绑架”的孩子和“无节制刷短视频杀时间”的孩子。借由短视频平台对涉及青少年内容更有力的监管举措,再加以师长的正向引导与以身作则,孩子会自我“解绑”,从而有节制地获取正向的短视频内容,乃至成为优质内容的创作者,这样的孩子也一定会收获更丰富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实习生杨雨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