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隽
英语中有一个外来词“schadenfreude”。它来自德语,由“schaden”(灾祸)和“freude”(快乐)两个词组成,翻译成中文就是“幸灾乐祸”。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快乐的确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看到别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者喝水的时候把水洒到衣服上,一些人内心都会幽幽地发出笑声来,即便他表情保持平静。例如据《韦氏词典》报告称,二○二○年十月初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感染新冠后,“schadenfreude”一词搜索量随即激增三百倍……这虽然无关乎道德,但也是人性深处的某种根深蒂固的心理机制。
多年前看美劇《波士顿法律》(Boston Legal Season 2,2005),其中有一集律师阿伦·索尔就用这个词作为基点,展开为当事人的辩护。当然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发不出德语中的小舌音,因此会把这个词里的“r”发成近乎“若”的音。索尔甚至“引经据典”: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脑部扫描中发现了幸灾乐祸的生理基础—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失败,有时候大脑的背纹状体会产生一种化学物质,使我们感到愉快。在庭审中,索尔直接挑明了不少媒体和陪审团的“阴暗”内心—由于看不得“白富美”的当事人做出某些越轨行为,而想要让她入狱。看着她进监狱也许会让有些人感到愉快,但这样做与“疑罪从无”的法律原则背道而驰。
网络上其实一直不缺乏幸灾乐祸的元素,例如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倒霉的动图和小视频。有人认为,幸灾乐祸是同情心的反面,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简单。人们在幸灾乐祸的时候很可能是“滥用”了同情心—看到别人倒霉的时候,不少人内心会庆幸自己逃过了一劫,所以才会无比快乐,此时其实已经将自己代入了对方的处境中去了。
不过最近几年网络上的幸灾乐祸正在默默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喜闻乐见于明星“塌房”、名人婚变、教授绯闻……很多事件更多呈现出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嘲笑,似乎变成了无力者的精神胜利,甚至是默默“诅咒”。很多人会以偏概全地认为没有正直、正派的公众人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副假面,“拉下马”的心态在暗中作祟。更有甚者,一些自媒体成天传播国外的自然灾害、枪击事件、交通事故等。在此可以提出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先有灾祸,还是先有幸灾乐祸呢?在网络上可能是先有后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