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霞 朱雅琪
[摘 要]考古学课程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历史。文章基于在广西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开设考古学课程的经验,讨论如何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以适应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考古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53-03
当前设置有历史学专业的高校多开设考古学通论或考古学概论课程,这些课程旨在通过考古发掘所得的實物资料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科目之一。通过开设考古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文明,配合古代史课程讲授达到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为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必须改革、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培育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新疆师范大学侯灿总结自己为历史系本科生讲授考古学通论课程的教学经历,在没有现成教材的基础上,他结合实践经验,编写了考古学通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提出考古学在历史专业教学中应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内容应增加国外考古知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1]。近十余年,为顺应教学改革需求,一些高校考古学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也愈加注重改变和完善讲授方式。许昌学院王艳玲提出要适应历史学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独立钻研的能力,并通过课程内容及形式创新等方式解决传统历史学科面临的困境,打造特色学科[2]。湖南师范大学彭长林指出,历史专业的考古学课程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较高要求,并顺应公众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高校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对考古学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3]。东北师范大学张礼艳提出,由于缺乏普遍适用的教材、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术传统以及授课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差异,各个高校考古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差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出版后,高校可将其作为教学参考书,针对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进行探讨[4]。北华大学孙颢基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视角,对考古学概论课程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指出考古学是中学历史教师知识结构必要的组成部分,要为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提供帮助[5]。郑州大学张莉基于本校历史专业开设考古学通论课程的经验,对高校历史专业考古学通论教学做出了相应的思考[6]。
以上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为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考古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但对于民族类综合性大学来说,如何体现民族性和边疆区域性、传播优秀的历史文化、阐述重要的考古发现、充分发挥考古学在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探讨空间。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做法,从教学环节最重要的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出发,对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考古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改革
考古学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从考古实物资料出发,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分析古代历史社会,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史,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学习考古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并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如何结合专业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
(一)调整教材内容
我校历史学专业考古学课程近年来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7],在大一第二学期结合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设,共48学时。该教材采用专题形式,分为八章,内容涉及考古学学科基础知识、国内外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考古学分期与文化、考古遗存分析、环境资源与经济研究、古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研究、遗址保护和公共考古学。专题形式能更好地突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专题讲授对于考古学专业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法和古代史课程学习相结合,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取舍和扩展。在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之前,我校使用的课程教材是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该教材依纵向历史轴编排,其优点是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已学习过古代史,有较为系统的古代史学习背景,按年代序列讲授考古学能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我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教材进行了调整,以“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为主,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为辅,适当穿插布置课外自学任务。通过调整教材,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结合培养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我校历史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就业口径宽的史学人才为目标。结合历年的就业数据,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到中学从教。考古理论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考古成果作为直观鲜活的实物资料,可弥补教材理论的不足,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其文物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考古学课程教学中注意教会学生正确搜集和科学运用考古资料,同时教师也应对现行的中小学历史教材有一定的了解。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历史学或文物与博物馆等专业的硕士学位,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考古学课程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将考古学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即使用二重证据法开展研究,以期开阔其研究视野,提升其科研能力。
(三)挖掘地方考古资源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特色的考古遗存。广西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东界广东,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隔海相望,西与云南毗邻,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南与越南接壤,边疆区位优势明显。广西历史文化丰富多样,有史前人类研究宝地百色盆地、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民族特色文物铜鼓、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等一批珍贵且有特色的文物资源。这些都是丰富的地方史料,也是区内外学者近年来较为关注的内容,将其引入课堂,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加之我校历史学专业多为区内生源,教师在教授国内外历史的同时,更需引导学生加强地方史学习,使学生能充分挖掘考古实物资料,加强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热情和文物保护意识。
(四)教学资源国际化
广西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历史渊源深厚,加之有便捷的水路、公路、铁路和空中交通,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首府南宁定期举办,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形成了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我校大力实施国际性大学发展战略,与21个国家、地区的172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及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尤其是与东盟国家在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我校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久负盛名,有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西亚语等。历史学专业亦开设有东南亚史课程,在考古学课程中适当增加东南亚地区考古成果介绍,可扩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东南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趣。
(五)加强课程思政
考古学以严谨科学的理论方法、扎实可靠的出土资料,不断将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信史”的时间点向前推进,刷新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8],具有独特的课程思政资源。大量的实物证据阐释着中国古代文明之美,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并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对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以考古实证形式阐述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传统交往和友谊,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话语体系建设的文化软实力表现。
三、教学方式改革
自我校历史学本科专业开设考古学课程以来,任课教师基于历史学专业性质、学校定位及学生自身情况等,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不断的摸索,逐渐形成了以课堂讲授为主,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专家讲座进课堂等多种方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一)重视实践教学
考古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利用丰富的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源,实践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依据课程内容设置,我校在课程中设置了1/3的实践学时。一是充分利用广西文博机构实物资源,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自开课以来,教师带领学生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市博物馆、南宁顶蛳山遗址博物馆、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参观教学;二是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文博实训室和科技考古实验室等具备开展考古学实践教学的场所,结合学校开展的教学研习周,安排学生开展田野考古工具操作、陶瓷修复、碑刻瓦当拓印、雕版印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抽象的考古学印象转化为具体认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三是积极同文博机构合作开展公众考古进校园活动。自2018年以来,我校联合广西区内文博机构进校成功举办了“碧海丝路”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图片展、南宁考古成果图片展、广西考古重要发现图片展等活动,现场设置参观讲解、参与答题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不出校园也可获取更多的考古知识。图片展作为公众考古进校园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历史学专业学生加深对考古学的了解,而且能够激发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马工程”重点教材《考古学概论》专题形式的编排适用于开展案例教学。基于考古学课程授课教师丰富的一线田野考古发掘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我校结合课程内容选取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分析讨论。如在讲授重点内容“如何将考古实物资料与历史文献互相释证研究历史”时,选取“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案例进行分析,課前将《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相关历史文献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释读并了解相关历史背景;课中让学生参与分析文献记载中涉及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沿线国家、输入品、输出品及贸易方式等,让学生对相关的考古发掘和出土遗物进行互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推荐《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汉代合浦港》《合浦汉墓》《广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等相关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并组织学生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撰写调研报告。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的组织环节和管理过程,将课前预习、课堂分析讨论、课后扩展阅读、实地参观考察和撰写调研报告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划,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较好。
(三)行业专家进课堂
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考古知识,除授课教师外,笔者还积极邀请区内外从事考古工作的一线专家以及其他高校的著名学者进课堂,分享田野考古经历和研究成果,如先后举办“汉代合浦港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右江考古——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广西史前考古重要发现”“帝国及其边疆:汉帝国边远地区的社会文化整合”“丝路重现——广东水下考古全揭秘”等讲座,让一线考古专家和学生近距离交流互动,既展现了专家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广博的学识,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考古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扩宽了其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四)考核过程多元化
为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考核中应重视过程性评价考核,课程成绩由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期考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小组展示讨论、读书笔记、参观报告等多方面成绩组成,教师分学期前、中、后三个时段布置课程作业。如学期开始之初,在学生学习完考古学基本知识和国内外考古学发展简史、对考古学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会布置学生撰写家乡考古发现的调查简报,使其能对家乡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鼓励其在课堂展示分享,这不仅可以增强其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还可以提升其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期中,在学生对考古学理论方法、如何通过分析考古实物遗存研究历史等内容有一定掌握后,设置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分组查阅资料,参与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答疑,提升学生对考古学材料的搜集和运用能力;期末,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参观报告,教师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目,同时可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让学生参观历史类博物馆并撰写参观报告。从历届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来看,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的认可,有针对性的课程作业可以使各阶段课程内容得以总结和巩固,课外阅读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达到了锻炼学生查找文献、掌握课程内容、挖掘研究学术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考古学与历史学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门都会破坏其科学性和完整性。作为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考古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历史。考古学课程作为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对其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我校办学特色,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入手,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古代史,拓宽其学习视野,为未来就业及深造打下基础,使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参 考 文 献 ]
[1] 侯灿.师大历史专业开设考古学通论课程的认识与收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51-58.
[2] 王艳玲.关于历史学专业《中国考古学通论》课程建设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2):135-137.
[3] 彭长林.历史专业考古学教学改革探讨[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1):163-166.
[4] 张礼艳.师范类院校历史专业“考古学概论”教学内容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86-87.
[5] 孙颢.“考古学概论”课程的构建:基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3):150-153.
[6] 张莉.高校历史专业“考古学通论”教学的相关思考[J].科教导刊(下旬),2018(27):98-99.
[7] 栾丰实.考古学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 韩建业.考古学极大地延伸了中国历史轴线[N].光明日报,2021-02-24(16).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