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摘 要: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整体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大中小学生对福建红色文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文章首先分析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并阐述了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意义,如阐述保护和发扬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深化基础教育課程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从福建红色研学实践开展现状和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开发的途径两方面探讨了红色研学实践视角下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关键词:红色研学实践;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0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光明的发展道路,红色文化由此孕育而生。福建是原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革命进程中,遗留下了大量革命旧址和红色建筑、革命历史文物和红色文学作品、革命人物事件和革命精神。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保护福建省的红色文化资源,并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是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根据当前“双减”政策要求,社会对于课本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会有更大的需求,这个契机也给红色研学实践带来了发展机会。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在各种网络文化和思想观念不断充斥的新时代[1],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有助于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红色遗迹及故事等蕴含的精神内涵,通过不断的认知和学习,达到发扬当地优秀红色文化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开发研学实践活动的意义,探讨通过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来开发和保护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及其途径。
一、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福建省内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目前整体保护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当地大中小学生对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福建红色文化精神理解不够透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应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力度,提升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名片。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遍布福建省9个地级市,2021年3月公布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显示,福建省有国家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以下不可移动文物1 657处,可移动文物142 581(件/套)。在公布的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既包括龙岩古田会议会址、厦门破狱斗争旧址、才溪革命旧址等多个革命旧址和红色建筑;又包括“八一勋章”、手稿、讲话稿、宣传稿、《前哨》、《路灯》等革命刊物等的革命历史文物和红色文学作品;还包括大量的可移动或不可移动文物中体现的革命人物事件和革命精神。
目前福建省部分地市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的、静态的展示转变为创新的、多维度的、动态的展示,同时引入了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如龙岩市组织当地学生开展了关于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等多种主题的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活动;但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开发利用程度仍不够,除了部分地区逐渐开始探索新的方式综合利用,大部分地区整体开发利用程度仍较低。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不够深入。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且各地开发规模较小,这样导致红色文化产业难以形成带动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集群开发力度不够,未给当地产业带来很好的品牌知名度。
二、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意义
(一)保护和发扬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
近代以来,福建在长期革命和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仍引领、激励着福建人民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前行[2]。
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不失为保护和发扬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红色研学实践是以研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研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走近红色遗迹、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及传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外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更是学校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听党话、跟党走,增强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政治素质,筑牢理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也是在推动对福建革命老区精神扶贫、文化扶贫。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全省各地市虽均有分布,但大都仍处于经济较不发达、地理位置较偏僻和交通较不顺畅的地区,由于这几个因素的限制,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对外知名度较小,其中体现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仅在小区域内流传和传播,甚至面临失传的风险。开展红色研学则为这些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研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引进来”,为当地注入新的文化,激发红色文化的新活力。
(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红色研学实践是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行走中学习、发现和探索,达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是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的一种课外学习形式,是校内学习的补充,将理论学习和研究实践相结合[4],让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过程中感知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经历即教育,体验即成长,红色研学就是用一种美好的方式使学生实现精神上的新生。一次内涵丰富的美好的红色研学,就是一次心灵之旅、思想之旅、精神之旅,也是一次接受文明熏陶、参与文明创建的生动过程[5]。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通过红色研学实践的形式为大中小学生再现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事迹和精神。通过红色研学实践的开展,能够提升大中小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引发思想共鸣,增强爱国情怀,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
红色研学实践作为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内涵,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及传承红色基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6]。
三、红色研学实践视角下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福建红色研学实践开展现状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研学旅行将学与游结合,是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多文化体验式教育,是切实践行这一战略规划的教育方式。2014年8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随着各地多次出台相关文件鼓励研学旅行的发展,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虽然全国各省市大部分已出台了开展研学的相关政策,并与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进行结合来推动当地红色研学的开发,但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省市的方案设计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缺乏整体的推广、缺少合理的课程设计、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合不到位问题[7]。福建省各地市也陆续发布了相应的红色研学活动方案,如厦门市于2021年发布了六条红色研学路线,要求用“活”资源,讲“活”故事;龙岩、三明、漳州等地也陆续组织了相关的红色研学活动,但整体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数量、特色不足。福建省各地市需要更加明确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突出当地红色研学特色、不断推进红色研学发展,鼓励各地市不断开拓创新,打造当地的特色研学产品及品牌[7]。
(二)红色研学实践活动开发的途径
第一,红色研学基地培育与建设。福建省教育厅自2018年7月公布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后,在2018—2021年间先后共公布了四批次。首批公布研学教育基地共30家,研学营地共6家;第二批公布研学教育基地共20家,研学营地共3家;第三批公布研学教育基地共20家,研学营地共2家;第四批公布研学教育基地共30家,研学营地共4家;四批次共公布研学教育基地100家,研学营地15家。其中,在这四批次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教育基地共有10家,研学营地共0家。由此可见,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教育基地占比仅为10%,数量较少,且大部分集中在第三批和第四批次;目前没有专门以红色研学为主题的研学营地建设,基本上为综合性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学生对于省内、市内等周边研学产品需求旺盛,各地市可以在此背景下,加大各自的研学基地以及研学营地建设,特别是红色研学基地和红色研学营地的培育与建设,逐步打造出各地市特色的研学基地。
第二,红色研学产品的开发。红色研学产品是发挥红色研学实践活动教育功能的基础。在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足,如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其他资源整合不足、开发的产品类型过于单一、设计的研学产品体验性、互动性不强,最终阻碍了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红色研学实践产品是支撑红色研学教育功能的重要基础,应该大力整合当地红色资源,挖掘红色资源内涵,不断创新研学实践产品形式,增强产品体验性和互动性,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进行专题化产品设计,从而促进红色研学实践互动的有效发展。
红色研学产品的开发,不能单纯按照传统的、单一目的地的、静态展示为主开发形式,需要不斷创新产品开发模式、开阔产品设计思路。一是创新产品开发模式。大力创新红色研学产品开发,改变原有的单一开发模式,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其他资源与特色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一般分布在远离城市的、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其乡村资源,探索“红色+乡村”的研学实践产品开发模式;如果当地有特色非遗项目,可以开发非遗相关互动、体验项目,尝试“红色+非遗”的研学实践产品开发模式,让学生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研学教育基地,探索“1+N”模式,即“1个研学旅行教育基地+N个研学旅行点”模式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将多个红色文化资源串联起来整合开发。二是开阔产品设计思路。目前的研学实践产品正逐渐从原有的传统单一的、以静态展示、游览讲解为主的方式,朝着多元素结合、静态动态展示相结合、游览讲解和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但总体特色还不够明显,大部分地市仍以参观、讲解为主,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单位逐渐加入了红色研学互动体验性产品。2020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开展红色旅游“云课堂”,推出12堂红色旅游精品网课,将红色研学旅行与云端教育相结合,使学员足不出户就能够接受红色教育,感悟红色精神,通过线上线下互补,进一步完善学生接触到红色文化资源的路径。在设计红色研学产品时,也可根据大中小不同年龄层次学生,开展不同的专题性研学活动,如针对幼小阶段的学生,可以设计故事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产品;大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理论和学习的基础,可以设计跟课本上知识相关和互补的知识型、技能型、实践型产品。
第三,红色研学产品的营销。随着网络技术及自媒体的发展,营销渠道越来越广泛,对于这类红色研学产品,需要找到有针对性、能有效覆盖自己的目标人群的营销渠道,目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研学产品营销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线下可以与相关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周边社区等合作进行宣传推广,这些线下渠道的受众大部分都为学生和学生家长,跟我们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重合;线上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相关红色研学活动的品牌建设和口碑宣传,积极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朋友圈等自媒体进行红色研学活动的引流,提高当地红色研学基地及研学产品的知名度,带动老区经济发展,传播红色文化。
第四,红色研学产品的体系。一是配备专业研学导师。在红色研学实践过程中,红色研学导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红色研学导师需要熟知福建红色文化及其内涵,还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及研学实践目标,设计并实施体验性强并且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研学内容及形式。红色研学导师可通过研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红色文化、感知红色精神、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所以培养和配备一支专业的研学导师队伍,对于提高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在红色研学市场的口碑大有裨益。二是配备研学基础设施。在研学基地和研学营地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研学相关基础配套,需要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特别是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远离大城市,要保证学生进出的安全、便捷;需具备良好的安全条件,如消防和安全设施配备齐全,有完整的医疗和救助条件等;研学场所内相关研学设施及器材要配备齐全;需设置相关的服务中心,提供咨询、休息等服务。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并结合开展红色研学实践的意义,探索得出开发和保护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及途径,主要从红色研学基地培育与建设、红色研学产品的开发、红色研学产品的营销及红色研学产品的体系来进行探讨,需要大力进行红色研学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创新红色研学产品开发模式,开阔产品设计思路,拓展产品营销渠道,配备专业研学导师和研学基础设施的开发路径。
参考文献:
[1]温丽丽,汲长伟,靳晴.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4):22-24.
[2]钟丽,李聪.长征文化视域下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建设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旅游与摄影,2022(22):85-87.
[3]袁伟英.闽西红色文化基因在研学实践中的育人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2):92-95.
[4]邢琦娜.中职学校导游服务专业研学旅行人才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5]刘卓.北京红色旅游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向春燕,周春燕.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以重庆红岩景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1):68-79.
[7]陆省宁.深入推进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发展[N].嘉兴日报.2022-03-06(1).
(责任编辑:麻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