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张向向 白鹏 余力 张章 徐严
梨树种植是当前农民实现致富增收的有效路径,但梨树种植也要面临一些病害和虫害,若未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将会造成梨树出现大量的落叶,树势也会因此衰弱,同时也会导致果实的产量急剧下滑,并且对果实品质也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农民种植梨树减产减收。梨木虱有一定的发生规律,在对其进行防治之前,必须掌握梨木虱的发生规律,并结合当前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实现有效防治。因此,本文从梨木虱的形态特征以及主要危害出发,对该虫害的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进行研究。
梨木虱的成虫体长一般达到2.3~3.2mm,可划分为夏型和冬型两种,其中冬型的体长比较大,通常可达到2.8~3.2mm,体色呈褐色,且存在黑褐色的斑纹,冬型成虫的头部和足部颜色相对比较淡,在臀区部位存在较为明显的褐斑。而夏型成虫的体型相对较小,其体长大约为2.3~2.9mm,体色一般为黄绿色,足部一般均呈黄色,而腹部多数均呈绿色。夏型的头部与胸部之间等宽,颊锥呈现为圆锥状,触角长度通常可达到头部宽度的2 倍左右,第3~8 节端部位置以及第9~10 节整节均呈黑色。成虫胸部的背面呈黄色或者是红黄色的纵向条纹。冬型前翅的长宽度之比一般为2.6,夏型前翅长宽比则为2.3 倍,前翅长度通常在1.8~2.6mm,翅的形态呈长椭圆形态,翅痣呈现半透明、狭长状态,脉序为分枝形态,总体呈“介”字形。静止的情况下,其翅会重叠在身体上方,且呈现屋脊形态[1]。雄虫在侧面视角下的第9 腹节相对较为宽大,阳茎末端呈均匀膨大形态,肛节呈弯曲状。雌虫侧面视角下的腹瓣末端部位呈尖状,背瓣与腹瓣相比更长。
梨木虱的卵呈长圆形,产卵时呈现淡黄白色,伴随卵不断发展会逐渐转变成黄色,两端部位呈钝圆形态,一端略粗且出现刺状突出,另一端呈现出尖细状,且会延伸出1 根长丝。
梨木虱若虫呈现椭圆形体态,且偏长扁平,体色呈淡黄色,若虫3 龄之后的翅芽会逐渐膨大,并且呈现出扇形状,在身体两侧部位突出。若虫的身体呈扁平状,复眼的颜色为鲜红色,体色为绿褐色[2]。
若虫和成虫会对梨树的叶芽、果实、花蕾和嫩小枝干进行刺吸,春季时一般在梨树叶柄以及新梢处聚集,而夏秋两季一般会聚集于叶面,对叶面内的汁液进行吸食。在整个梨树上,叶片在所有受害部位中较为多见,若虫通常在叶背的两侧主脉部位聚集为害,会导致叶片整体沿着主脉向叶背卷曲,并呈现匙状,叶片会出现明显的皱缩,严重的情况下会发黑或是枯黄,甚至出现提前脱落。若虫喜欢聚集,所以梨树受害位置一般都会残留大量虫体排出的蜜液,导致叶片出现卷皱,甚至与果实之间发生黏结,当秋季时节,由于外部湿度比较大,导致受害部位容易出现煤污病,造成果面以及叶片处受到污染,对梨树产生严重的危害,并且一些油状分泌物会从果实、叶片和枝干向下低落至土面,使整个梨树受到影响[3]。
近年来,我国梨树种植户为了避免果实受害受损,采用套袋的方式保护果实,这种做法不仅容易将虫体套到袋内,导致果实受到严重的损害,同时也造成果实的营养价值降低。
梨木虱1 年内发生的代数因地而异,对于西南高原地区、陕西关中地区,1 年之内可以发生4~6 代,在河南、河北地区1 年内可发生5~6 代,其他地区1 年内也可只发生4 代。梨木虱的发生主要以冬型成虫为主,多寄生在粗老树皮的裂缝位置、落叶层、杂草和土缝之中,以此越冬。西南高原地区梨木虱在早春2 月份中出蛰,之后便聚集于枝条、树叶上方对梨树的汁液进行吸食,同时分泌出白色的蜡质物,然后进行交尾和产卵。一般将卵产于短果枝叶痕以及芽基部等位置,还有一些将卵产在幼叶上方,并且排列的形态为线性排列。之后每一代的成虫均会产卵于叶脉、叶柄以及叶缘锯齿位置,梨树的幼果果柄、果面以及萼部位置均有可能会附着卵。雌虫产卵量一般可达到290~300 粒之间,卵期一般在7~10d 之间。每年的4 节上旬卵便进入到孵化期,4 月下旬一直到5 月初是首代若虫的盛发期。初次孵化期间,若虫一般在叶柄、新梢等位置聚集。此时若将果袋套装在果体上,可能会将虫子带入到果袋之中,因袋内具有湿度大以及温度高等特点,导致其繁殖的速度加快,并且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4]。
若虫的习性比较畏光,所以若虫比较喜欢在阴暗位置潜伏,并对相应的梨树部位产生危害。在生长的季节里,通常在叶柄的根基部位、叶片的反面部位、芽基部位等聚集,并对这些部位进行刺吸,同时会分泌较多的黏液,这些黏液多呈现出淡黄色,一般会将两片叶子进行黏合,使叶子出现重叠,若虫潜伏在重叠位置之中对梨树进行集群式迫害。梨木虱的每一代发生期并不规整,一般存在重叠,本文以6 代为例,其各代发生期具体见表1 所示[5]。
表1 梨木虱各代发生期
通过表1 可知,因梨木虱在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同时越冬的成虫也会在出蛰的时间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并且产卵的部位,温度以及湿度方面也存在不同变化。因此,梨木虱每一代的卵、若虫的天数均会存在差异,从表1 中可以看出,第1 代与第6 代的若虫历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以发生6 代的河南、河北地区为例,第1 代卵历期一般相差可达到10d。而铜带卵的历期一般可相差达到15d 以上。而第6 代的若虫历期一般在21d~40d,两者相差达到一半。因此,梨木虱的代数除了第1、2 代界限比较明显之外,其他代数的卵、成虫以及若虫均存在不整齐的情况,世代重叠现象比较明显。此外,梨木虱虫害在干旱的条件下会愈发严重,当受到大雨冲刷的条件下,可将危害减轻。
梨木虱虫害会对梨树树势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果实、树叶以及枝干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导致果农减收减产,影响农民的收益。因此,必须针对梨木虱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针对梨木虱防治工作必须以“预防为主”作为主要防治原则,同时采取综合防治方法实现梨木虱的有效防治。
农业防治是梨木虱最基本的防治方法,采取农业防治可以从以下三种方法做起:首先,应开展清园工作。梨木虱越冬的场所主要是落叶层以及杂草下层。因此,在初冬时节至早春发芽之前,必须将园内出现的枯枝落叶、杂草、落果等杂物进行清理干净,同时将树体上面出现的老翘皮全部刮除,然后将清理的杂物和翘皮深埋,或者是将其集中烧毁,从而使虫源得以有效减少,避免梨木虱成虫借助这些杂物越冬,在对老翘皮进行刮除时,应该现在梨树树冠下方铺设塑料薄膜,然后再将老翘皮除去;其次,在冬耕时,应该充分发挥冬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将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改善,同时还可以将梨木虱越冬的条件和环境破坏掉。而冬耕还能够将土中潜伏的梨木虱翻掘出来,从而使梨木虱越冬之前的死亡数量增加;最后,可以充分利用天敌,对梨木虱进行有效抑制。目前,我国梨木虱天敌主要包括草蛉、寄生蜂、花蝽以及瓢虫等,其中寄生蜂具有极强的控制作用,在天敌发生盛期阶段,应该避免使用一些通用的杀虫剂,避免误杀梨木虱的天敌,从而通过天敌将梨木虱杀除。
物理防治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一些器物来完成防治工作。可以使用粘虫板对梨木虱进行消除,在每年3 月份的上旬或中旬,可以在田间将黄色的粘虫板悬挂在梨树枝干上,每亩悬挂的粘虫板数量应一定,一般在25~30 片之间,借助粘虫板将梨木虱之中的越冬代成虫进行诱杀。同时也可以采用树干束草的方法进行防治。在每年的8 月底直至9 月份上旬,可以在光滑的树干上面绑束草把,然后对越冬的成虫进行诱集,针对早春的成虫,应该在其出蛰之前将草把解下,然后对草把进行深埋,便能够将其杀死。
每年的3 月份上旬时节,越冬成虫便会进入到出蛰高峰期,同时梨谢花的数量达到70%~80%的情况下,第1 代若虫将会进入到集中发生期,同时在每年的5 月初,第1 代成虫也会集中发生。因此,在开展化学防治时,应该抓住这三个时期,做到集中消灭梨木虱成虫。
3.3.1 重点对越冬成虫进行防治
在梨树梨花芽膨大期阶段,即每年3 月份上旬左右成虫出蛰的繁盛时期,可以选择一天的上午使用浓度为4.5%的氯氰菊酯乳油1500 倍溶液进行全园喷洒,从而将全园的梨木虱成虫得以杀灭,需要注意的是,在该药物使用之前,必须确保当日上午处于晴朗无风、无雨的天气,避免药物喷洒不均匀或者是被稀释,造成药效降低,无法彻底杀灭越冬成虫。
3.3.2 加强第1 代卵的防治工作
从表1 中可知,第1 代卵的发生时间为3 月上至5月上中时间段,尤其是在每年的3 月中旬,梨木虱的第1 代卵发生的数量将会达到高峰期,即梨花芽膨大并且出现绿色的时期,在此阶段可以使用5 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1 次全园喷洒,通过这种方法将第1 代卵的基数予以降低。
3.3.3 加强第1 代若虫的防治工作
梨树落花数量达到70%~80%的情况下,即每年的4 月份上旬,这一时间段是第1 代若虫发生的高峰期,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吡虫啉粉剂2500 倍溶液对全园进行喷洒,也可以使用浓度为1.8%的阿维菌素乳油4000 倍溶液进行全园喷洒,还可以使用浓度为22.4%的螺虫乙酯悬浮剂5000 倍溶液进行全园喷洒,或者是使用浓度为25%的阿克泰8000 倍溶液进行全园喷洒。在使用时应该保证所用药物的浓度、倍数、使用量能够足以杀灭梨木虱成虫,避免未彻底杀灭成虫的情况下成虫继续繁殖。
3.3.4 加强第1 代成虫的防治工作
成虫的高峰期往往发生在每年的5 月份上旬,可以使用高效的、浓度为4.5%的氯氰菊酯乳油1500 倍溶液进行全园消杀,也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吡虫啉粉剂1500 倍溶液进行全园消杀,两种药物均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3.3.5 重视夏秋期的防治工作
如果在前期阶段未能有效的防治,将会导致梨木虱在后期阶段出现骤增性发生,若虫通常会隐藏于自身生产的黏液之中对梨树产生危害,可以使用5000 倍的碱性洗衣粉对全园进行喷洒,从而利用洗衣粉的碱性与黏液的酸性之间进行中和,从而将黏液层进行破除,完成破除之后再使用相应的杀虫剂来完成防治工作。在每年的雨季时节,还应该在梨木虱防治的同时对轮纹病以及褐斑病等常见病害进行防治,可以使用戊唑醇、布代森锰锌以及甲基托布津等一些有效的杀菌剂对成虫进行消杀,从而有效降低果实出现的煤污病以及梨园早起出现的落叶病等多种病害。
3.3.6 落叶前进行防治
采果之后直至梨树落叶之前,应该对全园使用高浓度的杀菌剂以及杀虫剂,将越冬代成虫进行消杀,从而使来年出现的虫口基数进行减少。可以使用浓度为48%的乐斯本乳油1000 倍溶液对全园进行喷洒,也可以使用浓度为4.5%的氯氰菊酯乳油1000 倍溶液进行全园喷洒,两种药物均能够对梨园的梨木虱成虫进行有效消杀。
在开展化学防治方法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例如,在使用药物进行喷杀时,应该避免成虫出现“窜树”以及“窜户”现象。同时在喷药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一些虫体比较小,例如,若虫喜欢隐匿在隐蔽位置,个别位置不易接触药液,导致杀虫效果不足,因此,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大水量、低浓度的药液进行消杀,使药物能够流动到整个园区,使用此类药物时,还需要将两种药物混合使用,喷洒时也应该做到均匀喷洒,从而提升梨木虱的消杀效果。
综上所述,梨木虱灾害对梨树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在对此虫害进行防治之前,相关人员必须对梨木虱的发生规律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了解梨木虱的形态特点以及主要危害,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各种方法对梨木虱进行防治,此外,在开展综合防治时,还应该结合梨园的实际情况,在综合防治方法的选用方面做到合理化、科学化,从而保证梨木虱成虫、若虫以及虫卵得以全面杀灭,为种植户增产增收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