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镇园林管理所 吴芳芳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植被环境展开了优化和改良,人们在改造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会影响到现有的植物和植被,加剧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部分地区在建设城市绿化的过程中,为打造多元化的植物类群,构建新的园林格局,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在这一过程中,园林植物产生了严重的病虫害问题,给园林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建设绿色城市的过程中,要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早预防、早治疗,以强化园林的综合效益。
某市四季气候各异,春季干燥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在14.3℃左右,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在40℃和-8℃左右,年降水量在544.8~718.5mm,近年来降雨量呈递增趋势。该市的城市园林,总面积为51hm2,其中水域面积大概在10hm2左右,园林中共有绿化植物200 余种,共计56 科112 属,蔷薇科和豆科位列第一、第二。乔灌木和常绿落叶占比分别为1.59:1、1:2.85,常绿植物占比高达30%。由此可见,该城市园林景观效益显著,有一定的生态效益。为推动该城市园林的长效健康发展,相关人员通过调查取样的方式,对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对象、危害程度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可以明确的是,受害植物共计46 种,19 科,其中涵盖了雪松、大叶女贞、紫叶桃以及白皮松等,具体内容见表1[1]。
表1 某城市园林主要虫害及危害程度
为强化城市园林的景观效益,植物引种工作正在向常态化发展,大规模的引种驯化,对城市景观的改造和美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引种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加大了病虫害入侵概率,导致城市园林面临着严峻的病虫害,在引进园林植物的过程中,未能全面贯彻落实检疫工作,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给新型病虫害的入侵留下了漏洞。在常态化的引种工作下,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植物检疫主要是按照理论模式操作,对引种植物的常见虫害进行调查和研究,但调研时间短、内容不够深入,当外来物种入侵时,因关注力度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引发了严重的区域性虫害,新虫害的扩散速度极快,传染性强,会给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恶劣的影响,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会伤害到片区的园林植物,加大病虫害的防治难度[2]。
在管理园林植物的过程中,错误的管理方式是导致植物患上病虫害的关键原因,部分园林管护人员综合素养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忽视了管护技术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例如,在实施园林的除草工作时,大规模应用除草机,给树木根茎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增加了蛀干害虫的侵入概率;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也会滋生病虫害;在灌溉作业中,大水漫灌会给植物根部造成影响,为病虫的侵袭提供了可能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工作人员对植物病虫害认知不全面,将病虫害防治的重点放在了病虫害的类型上,忽视了这种病虫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防治观念,导致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质量和效率低下。其二,病虫害本身是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发生病虫害证明生态系统内部存在失衡的问题。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应以控制和管理为主线,将灭杀和消除作为辅助措施。其三,当前,大多数城市园林在防治病虫害时,采用的防治措施主要为化学防治,即利用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消杀,这种治疗措施具有时效性短,但见效快的特点,但因时效性过短,在消杀病虫害的同时,还会影响到益虫,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长时间大剂量地使用化学药剂,会改变园林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使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加大后期防治的难度,陷入恶性循环。
当前,该城市园林的绿化模式为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灌木+地被植物以及乔木+地被植物的组合模式,在配置园林植物时,整体配置偏向于规则整齐,致使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加大了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这种配置形式下,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难以有效控制。为此,在建设城市园林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植物的配置形式,例如,在同一片绿地上种植蔷薇科海棠类植物以及柏科类桧柏植物,会给病虫害的发生提供可能性。
为丰富植物种类,美化园林景观,提升综合效益,需要引进大量的外来植物,而外来物种对园林而言,优势与劣势并存,在丰富园林植物群落的同时,还会埋下病虫害入侵的隐患,不仅如此,外来植物还会与乡土植物争夺生长空间,使植物群落类型发生变化,给园林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园林要提升对植物检疫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外来物种的利弊,从实际出发,科学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植物检疫是保护园林植物的一种有效措施,植物在流通期间可能会携带病虫害,而植物检疫工作,能够检测出植物携带的有害生物,以便于及时发现潜在的病虫害,从根本上避免有害生物对本土植物造成影响。在植物检疫的过程中,只有健康合格的外来植物,才有资格进入本土,一旦发现外来植物携带有害生物,检疫机构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如熏蒸、消毒等,对外来植物的病虫害进行治理,确定不存在任何虫害问题,方可进入本土。在植物检疫工作中,要细化检疫流程,如图1所示,规范检疫程序,经现场检疫后,确定外来物种合格可签发《植物检疫证书》,拥有该证书才能够进入本土,以提升外来植物检疫管理质量。
图1 植物检疫流程图
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工作对病虫害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植物管护的作用和价值,要建立健全管护机制,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强化植物管护效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完善园林植物管护机制时,需结合以下内容:
其一,灌溉。在实施园林植物的灌溉作业时,要坚持用活水灌溉,严禁大水漫灌,为保障植物的成活率,控制病虫害,要结合植物对水分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灌溉措施。在夏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明显增多,原因在于夏季植物生长旺盛,水分大量蒸发流失,若雨水难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就需要进行灌溉,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在冬季灌溉植物时,要将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水分过多,给植物的根系造成影响,引发病虫害[3]。
其二,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要根据植物真实的生长状况,采取相应的施肥措施。例如,放射性开沟施肥、环状沟施肥以及开穴施肥等。在放射性开沟施肥中,要将植物根系作为中心,顺着植物根系的生长方向开沟,在开沟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浅至深的原则,每棵植物的开沟数量要控制在5~6 条左右,施肥作业完成后填土,在环状沟施肥中,要合理选择时间,一般情况下,冬季和秋季更适宜环状沟施肥,当植物处于休眠期,在树冠投影的位置,将边缘作为挖沟基础,挖出1 条深30~50cm、宽30~40cm的环状沟,将肥料均匀撒到沟内,再加以填土掩埋。在开穴施肥中,以植物根系为基础,挖出1 个形状为圆形的输盘,并在输盘周围挖掘6~7 个小穴,再施肥、填土。
其三,除草和修剪。在园林植物的除草作业中,要制定综合性的除草方案,有人工和药剂除草两种方式,过量使用除草药剂,会给土壤结构造成影响,导致植物滋生病虫害,因此要采取人工和药剂混合的除草方式,效果较好的除草药剂有2 种,一种是灭生性除草药剂,针对的是各类杂草,另一种是内吸性除草药剂,适用于双子叶植物,药剂除草要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进行。在对园林植物进行修剪时,可使用3 种修剪技术,分别是人工修剪、自然修剪以及人工自然结合式修剪,在应用修剪技术时要结合植物的具体品种,有针对性地选择。园林植物患上病虫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养护技术应用不合理,因此要建立系统完善的养护机制,通过正确科学的养护技术,提升园林植物的生长质量和抗病能力,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4]。
常规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有三种,分别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这三种防治技术优势各异,起到的效果也各有不同,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根据病虫害的类型以及危害程度,综合使用防治技术。
首先,物理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等物理反应规律,通过害虫消杀设备,扑杀有害生物进行。这种防治技术,不仅能够灭杀病原菌和害虫,还能够减少害虫子代数量。例如,蛴螬对特殊气味十分敏感,在治理这种虫害时,就可以制作熟黄豆或者麦麸等,对其实施诱杀,或者在冬季对土壤进行深耕,这样蛴螬在越冬时,就会面临被风干、冻死等情况,从而达到虫源减少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新型物理防治技术应运而生,如超声波、激光、太阳能等。
其次,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对害虫进行扑杀。例如,在对刺蛾进行生物防治时,就可以在园林内释放上海青蜂、赤眼蜂以及广肩小蜂等,这种防治技术最显著的优势是不会污染生态环境,有利于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最后,化学防治技术是指依托于化学药剂,如杀虫剂、杀螨剂以及杀菌剂等,对病虫、杂草等进行防治。化学防治的形式有很多种,如毒饵、拌种或者熏蒸等,这种防治技术的优点为:操作简单便捷,急救性强,受地域和季节的影响小。例如,在治疗园林植物的白粉病时,就可以喷洒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或者50%~55%硫菌灵;煤污病的治疗可喷洒75%多菌灵900~1000 倍液;炭疽病的治疗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900~1000 倍液或者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对于立枯病的治疗,可在栽种植物前,使用苗病净或者拌种双等药剂实施拌种,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在配置园林植物的过程中,要坚持复合化、多样化、季节化的配置原则。相同区域中的园林植物,彼此之间有着竞争共生的关系,共同搭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若同一区域中的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就无法构建相应的植物群落,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植物的配置要站在统筹兼顾的角度,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配置多样化的园林植物,为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针叶、观叶等园林植物要各司其职。复合化配置是指有效利用园林的空间结构,错落有序地配置园林植物,以优化生态循环系统,促使植物群落更加完整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升园林植物的自我调节性能,增强其生长能力,更好地抵御病虫害。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情况不同,因此要根据园林当地的气候条件配置植物。例如,在北方,秋冬季节时间长,气温较低,在植物配置时要优先选择四季常绿树种。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防治期间,要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技术,将重点放在控制和管理上,全面贯彻落实“早发现、早预防、早防治”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强化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