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栋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咸阳 71208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建设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成果,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于开拓各项工作,文化建设焕然一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持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发展,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得以逐步确立。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之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踏步前进。改革开放早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科学地稳步地推进。[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P4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5],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化领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制度”做出明确规定,昭示了文化制度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统一思想、凝魂聚魄的关键性作用。[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7]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3]西藏在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中沐浴春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西藏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国援藏的有力支撑下,西藏各族群众团结奋斗,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个个奇迹,而且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也成就卓著,令人赞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各族群众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服饰、饮食、住房等传统文化也吸收了较多新文化元素。藏历新年、雪顿节、赛马节等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有效继承、发展和创新。其二,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改善,各级群众艺术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藏戏艺术中心、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寺庙书屋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绝大多数公共设施实行“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遍地开花。其三,文化事业博兴繁荣,精品电视、电影和戏曲作品不断涌现,大型实景爱国藏戏《文成公主》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好评,各类民间艺术团文艺表演活动以及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在城乡产生热烈反响,深受群众欢迎。其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成效显著,西藏各族群众沐浴文化产业春风,吃上了文化饭、生态饭。旅游文化产业成就斐然,“林芝桃花节”等一系列著名产业品牌影响广泛。其五,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组织多次大规模的、系统的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加大了各类古籍的保护普查、古籍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古籍整理修复和研究利用、古籍保护队伍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力度,有305 函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各类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有35 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力支持藏医药的传承发展,建立西藏藏医药大学,规范藏医诊疗标准,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百幅唐卡工程”把传统唐卡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有机结合,以西藏和平解放60 年来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以及巨大变迁为题材,创作出100 幅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新唐卡力作。其六,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品文化工程落地开花,“文创西藏”区域公用品牌已经产出了良好的阶段成果,“文创西藏1+74”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培育工程持续推进,“中国西藏·扎西德勒”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建设以及“地球第三极文创新西藏”文化品牌建设传递出西藏时代之音、展示出西藏新形象,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西藏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国务院、西藏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共有1985 个(次)、先进个人2846人(次),拉萨、日喀则、昌都、阿里先后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其八,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切实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与秩序,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按照法律规章、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有序开展活佛转世认定。依法开展正常宗教活动,寺庙学经、辩经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中,有600 余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代表、委员。[8]
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1959 年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西藏各族群众真正当家作了主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西藏成为主导。[9]西藏在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积累、总结了大量宝贵经验。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P1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魂”。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引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推进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引领,就是要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长期的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西藏一切工作取得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西藏文化建设的一切成绩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第二,全面深入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8]
党的治藏方略科学回答了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对西藏一切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集中体现,是西藏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成功保证。
第三,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应新时代要求。西藏文化建设坚持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扎根于西藏具体区情,回应新时代要求,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7 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建设和发展把舵定向、谋篇布局,保证了西藏文化建设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西藏具体区情行稳致远。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先后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新形势下西藏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目标任务。新时代的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西藏文化建设事业在新时代洪流中进一步繁荣发展。
第四,科学有力协调文化传承、创新和批判之间的关系。2014年10月在新时期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P26)
推进西藏文化建设,必然要处理好文化传承、创新和批判之间的关系。文化发展是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文化建设离不开优秀文化传承,传承过程是文化选择的过程,取精华,去糟粕。优秀文化传承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要持续推进文化理论、文化内容、文化载体、文化形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基于文化自觉,要对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必要批判,否则文化就会变得盲目,甚至走上歧途。在西藏要开展科学有效的文化批判,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政策,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五,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文化建设导向。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2](P28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13]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文化服务人民,坚持把文化工作做在祖国大地上、做在西藏各族群众的心坎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推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研究、文化建设人才。坚持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更多人走上文化致富之路。
西藏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设定的宏图伟略有针对性贯彻、落实,结合西藏区情持续深化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4](P349)文化自信关系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和根本。结合西藏区情不断推进文化自信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依据研究。西藏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完全的纯粹的传统文化,不是外来的西式文化,也不是二者的混杂,而是特定历史规律的必然产物。这个规律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了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引入了文化建设与发展之中,并生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西藏的实践立足于全体人民利益,立足于西藏稳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全局,与西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相结合、相融合,剔除掉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成分,使西藏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出全新面貌。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研究。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文化自信的实现必须要有正确的文化制度、文化路线和文化方针,要能够激发文化活力,保护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发挥文化优势造福人民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P41)这指明了西藏文化自信实现研究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何而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超越了传统文化以及西式文化的固定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不是就文化谈文化,而是从实际的经济、政治的需要来确立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简单地从任何标准中进行选择,更不是走“中西二选一”模式,而是紧紧以人民为中心,“从根本上消弭了中西异质文化如何对接的难题”[15],“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扎根于中国人民血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并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15]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的特点,加大在西藏区情下的文化自信来源研究,需要进一步梳理西藏的红色文化史,加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西藏的实践研究,推进文化对比研究。
文化具有主体,文化主体“不断生产、发展、传承和创新文化”[13],人民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坚持文化的人民主体性,就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7]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人民的主体性才体现得更为明显。
推进文化主体重要性研究。文化主体性不仅关系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创新问题,也关系着文化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近代以来中华文明‘蒙尘’的巨大危机,其核心在于文化主体性的坚守困境。”[15]失去了文化的主体性,或者主体性迷失,文化就会失去发展的内动力,失去自我的文化身份。对西藏社会主义文化主体重要性的研究要实事求是地立足西藏少数民族实际去考量和建设文化,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而不能在文化方面搞一刀切。要尊重差异化的文化主体性,更要以此为基础寻求多元一体的主体性,“从而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藏民族文化的契合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共享。”[16]
推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西藏传统文化中带有明显的草原文化、宗教文化和生存文化因素,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观念。[17]从发展脉络看,西藏传统文化包括藏族史前文化、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18]在西藏文化主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从中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价值。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藏特定的建设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吸收时代精神,推进着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潮流。
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物质实践和精神生产的产物,既有物质功能和价值,也蕴含精神功能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价值追求,是引领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1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7]
沿着党的二十大报告给出的方向和目标,西藏要结合区情实际,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研究。要注意推进培育方式的研究,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涵养作用,同时要深入研究近现代革命文化、国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推进对文化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7]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大力提升西藏全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表现。
推进提高西藏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必要性研究。西藏全社会文明程度已经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快速的社会变迁和转型中,一些不良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影响着少数群众,同时,一些现代市场、文化元素也会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多种文化交汇影响下,对个体来说,宗教习俗、社会支持、文化调适以及认同等方面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基于文化的自我概念化也受到影响,个体面临着一定的观念转变风险。族群心理的社会适应、族群心理的文化调适是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注族群社会融入及族群社会心理适应问题是西藏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19]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文明程度关系研究。要直面问题,直面挑战,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社会文明程度关系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治愈一些人存在的精神文化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国家认同等问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强大力量引导群众实现更好的自我认识,达到更好的自我调适效果,校正有偏激倾向的价值定位和取向、进一步筑牢政治意识,化解偏激观念和行为,全社会携手共创西藏和谐社会。要注重西藏的区情、民情,有针对性提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性特征,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科学性、手段有效性、效果突出性。要结合时代特征和西藏特点,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新的民族内蕴、新的地域特色,不断促进西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发展。
推进西藏革命文化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研究。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文化之“源”。[6]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斗争、革命实践中催生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华民族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史,积淀了一代代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与崇高的信念。革命文化是现时代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力量和支撑。加强西藏革命文化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面对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必然要从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提升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要大力研究革命文化中的西藏特有形式,加大对“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与社会文明关系的研究。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7]。西藏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研究,繁荣文化创新实践,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研究。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文化体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要加大研究力度,着力妥善解决。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治理体制,完善政策出台的科学机制,改革文化市场经营体制,妥善处理好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要突出文化治理、创新治理模式,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突出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建立多元参与、协同共享、高效规范的治理体系。要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改革,改革制约人才成长的诸多问题,稳定和优化人才队伍,为优秀人才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推进文化市场研究。文化市场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外部环境,对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西藏的文化市场要素发育还不健全,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西藏文化市场不能脱离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要借助多种资本形式和前沿科技力量推进文化市场发展。要关注文化事业的经营力、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文化产品的传播力,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结合起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大力推进西藏文化产业品牌打造,形成一批有声誉有特色的西藏文化产业品牌。
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路径研究。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结合西藏区情逐条研究、逐条细化、逐条落实。在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7]要从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化文艺人才培养上改革创新,激发优秀人才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在体制机制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7]要研究和落实文化效益的辩证法,通过改革激发活力,通过政策释放潜能。在数字化战略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7]坚定文化数字化战略方向,运用文化科技促进文化服务体系成长和文化惠民实践。在市场建设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7]强调文化市场的建设与成长,以前瞻性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市场与重大项目的彼此助益作用。在文化保护传承上,“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7]注重对西藏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文旅结合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7]大力推进西藏文旅结合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西藏特有文旅资源优势,走出一条西藏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在体育强国建设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7]要根据西藏高原环境特点,研究和发展适合西藏高原环境的体育建设项目,在普及体育活动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1](P46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7]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各自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开放性、交融性是人类文化的一条重要规律,主动学习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6]
推进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性关系研究。西藏社会主义文化由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新优秀文化等元素共同构成,它与全球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不相往来的,要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把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全球性有机统一起来,同时要保持高度警惕,防止陷入文化陷阱,防止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要警惕“全球化即西方化”的西式话语逻辑,辨析和批判狭隘、片面的全球性文化,坚决反对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2]
推进西藏融入“一带一路”研究。西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马古道”深度融入其中。要充分利用“茶马古道”等历史资源形成的文化,利用樟木、普兰、吉隆、亚东等重要边境口岸,发挥西藏“一带一路”资源禀赋优势,升级文化资源禀赋结构,转化文化资源比较优势,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推进南亚大通道研究。要认识和处理好中尼印经济走廊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与不丹以及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做好在南亚大通道建设中维护西藏社会安全稳定和开放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研究。[2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新冠疫情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挑战,“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7]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23]处于国家极为重要的综合战略位置。西藏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治藏方略,以切实行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