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梓根
百年党史进程中不断形成并有幸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实物见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善用、活用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育人作用,有助于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代青少年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文物所深刻蕴含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部分,革命文物所承载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振奋人心的中国力量。这些革命精神和文化力量,已经深深融入整个中华文明的浩瀚体系,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文明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深刻体现着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并成为其中一道鲜红亮丽的思想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包括革命文物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重要论述,他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2]对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革命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根本遵循。
用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是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用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时代之需
高等学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要从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认识高度去看待革命文物资源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充分挖掘和运用革命文物资源蕴含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开创高校大思政工作新局面。怎样培养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中,首要解决的是培根铸魂的问题,即如何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和加强品德修养的问题。
要解决好培根铸魂的问题,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要特别注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了全面提升育人效果,“大思政课”的概念强调,要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革命文物及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载体和鲜活教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高远的价值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用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是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效果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大学与师生交流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用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日益成为一件重要而迫切的系统性工作。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好、结合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将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育人日常中,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的革命文化和精神力量去更好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这既是教育之需,也是时代之需。
积极探索革命文物育人方式,着力解决“读懂”“诠释”和“活用”的问题
革命文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现场感和震撼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与常规教学方式和手段完全不一样的独特功用、特殊效果,是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大思政课方式。在运用革命文物开展育人工作的时候,需要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故事挖掘,引导做好“读懂”的功夫。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懂教科书是最基础的环节。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最直观拉近党和人民情感距离的历史物证,是最能激发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热情的红色资源。每一件革命文物都凝结着一定革命时期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认真挖掘和研究。在开展革命文物育人工作时,结合革命历史教育,引导青年去读懂每一件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文化,感悟每一件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前提性工作。只有真正读懂了,才会切实感受到革命文物的庄严感、神圣感,才会从内心深处去重视、去敬畏、去品味、去思考蕴含其中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才能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二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精神挖掘,提升思想“诠释”的本领。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物滋养作用的发挥,有助于我们从文化上、思想上去对其背后的精神力量进行恰如其分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一种文化区别另一种文化,靠的是其思想内核与文化基因;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靠的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国家精神。中国之所以能够独秀于世界,是因为有中国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中国精神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涵盖着刚健向上、和谐自然、崇德厚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文化基因。遍布中华热土的红色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形成的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风骨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在革命文物身上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无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新时代奋斗的中国人提供了丰厚滋养。革命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中国精神,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不是单个的精神,有着自己的谱系和序列。这些宝贵精神凝聚著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集中体现着最优秀、最先进的中国人的优良作风,也深深融入我们党和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是新时代作育英才、兴党强国的精神动力和丰厚滋养。通过对革命文物的精神挖掘和思想诠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百余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向世界强有力地展示着中国精神的魅力,充分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刻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中国答案。
三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科学利用,在育人实践中真正实现“活用”的效果。对革命文物的科学利用,是对革命文物最好的保护。革命文物的科学利用,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困难工作。在实际的利用工作中,需要全社会一起重视和行动起来,博物馆和高校、收藏界和学术界、政府作用和民间力量都要统筹联动起来,让有限的革命文物资源和无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发挥最大限度的育人功能。总而言之,如何利用革命文物拓展思政课格局,推进思政课内容和方式上的改革创新,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做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有机对接和合理运用,是一个极具挑战又非常迫切的时代新课题。
探索性的案例值得思考借鉴,以湖南大学为例,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和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时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全国马院第一个自建的革命文物收藏展示馆,创作一系列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革命故事,运用常规展览、主题读物、情景教学、红色研学等形式,发挥革命文物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藏品主要来自学院一位具有20年红色收藏经历的思政课老师。该展馆命名为“正红馆”,寓意是这项工作永远在路上。“正红馆”现收藏珍贵革命文物300余件,涵盖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红军长征史、红军医疗史、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与湖南大学等十余个系列。开馆以来,已面向校内师生开展革命文物主题思政课80余场,接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70余个团体来馆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活用”革命文物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
■注 释
[1]习近平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N].《人民日报》,2021-03-31(01)。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作者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 苏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