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晖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而备受欢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但在近年来却发展迅速,逐渐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崭露头角。《流浪地球》(2019)作为中国科幻电影中的一匹黑马,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成绩,也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多项奖项。而在其续集《流浪地球2》(2023)中,“英雄主义”成为电影的重要主题,这也引起人们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思考。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电影产业正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的电影市场。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科幻电影也开始逐渐崛起,并向着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
1938年,杨小仲导演执导了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第一部带有科幻电影倾向的电影《六十年后上海滩》,电影以梦境的形式表现了主人公复活以及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情节;1958年,第二部帶有科幻倾向的影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出现了人们利用气象台控制下雨,计划登月及利用飞行器去火星等镜头,其科幻内容比《六十年后上海滩》更加超前;1963年,由王敏生执导的科教片《小太阳》在表达科幻内容的同时还包含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其以少年视角展现了导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刘慈欣称赞其“具有更大的科幻内核”①。这三部电影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期
1980年,张鸿眉执导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1]影片讲述了科学家赵谦带领科研小组研制成功原子电池,各大财团开始抢夺电池,赵谦的学生陈天虹为了保护电池回到中国,并与恶势力展开斗争的故事。电影中出现了激光枪、指纹识别技术、可视电话,这些在当时的中国是史无前例的;1986年黄建新执导影片《错位》,将中国科幻电影推向了新的方向。电影从梦开始,到梦结束,没有非常明确的特效镜头,但电影中探讨了科技与人性;同年,王为一导演的作品《异想天开》同样以主人公的梦境为主叙述空间,讲述了主人公具有特异功能的故事。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儿童科幻电影,用以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1988年,宋崇导演的作品《霹雳贝贝》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电影。影片以科幻的外衣包裹着教育理念与尊重儿童成长过程等问题;1990年,第二部儿童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再次聚焦于生态环境问题,以孩子的天真坚强与恶人的自私贪婪形成对比,让男孩和几个动物成为拯救地球的主角;同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了另外一部儿童科幻电影《魔表》,讲述了男孩借助内置外星芯片的手表变成大人后的经历。之后,还有1991年卢刚执导的《荧屏奇遇》,1997年由崔小芹、孟卫兵执导的《疯狂的兔子》等。
1988年,黄亚彪执导的电影《合成人》再次将科学作为双刃剑的问题提出,内容较具启迪作用;之后《隐身博士》(1991)、《毒吻》(1992)、《再生勇士》(1995)等作品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多样化形式做出了新的尝试。
(三)探索期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成熟,特效技术的发展为科幻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国外电影的进入,中国科幻电影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一时期科幻电影数量增多,例如《拯救爱情》(2001)、《太空营救》(2001)、《危险智能》(2003)、《火星宝贝之火星没事》(2006)等。2006年,中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上映,该片由格兰·枈卡执导,讲述了男孩通过魔比斯环穿越到宇宙的冒险故事。电影虽然耗资巨大,但是内容乏善可陈,口碑和票房均遭遇滑铁卢。2003年,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合拍了科幻喜剧电影《长江七号》,电影将外星人动画具象化,不再赋予神秘色彩,而是设定为一个可爱的外形。2009年,内地与香港再次合拍科幻电影《机器侠》,上映之后褒贬不一,但是导演在科幻电影的探索上依然发挥了作用。
除了上述几部科幻电影,《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2012)、《来历不明》(2013)等影片也在不断丰富中国科幻电影的题材,扩展其表现形式。2016年上映的科幻电影《美人鱼》以33.92亿元的票房成为当年电影票房榜首①。该片由周星驰执导,以美人鱼为主角,聚焦环境保护,探讨科技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019年,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作品《流浪地球》上映,该片由郭帆执导,改编自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世界气候恶化,人类离开地球,开启流浪地球的计划。电影中呈现的科幻元素与奇幻场景在中国科幻电影中具有较高数字技术的表现,展现了中国电影产业视觉效果的一定水准。同年,宁浩执导、改编自刘慈欣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的电影《疯狂外星人》,是一部荒诞风格的科幻喜剧片。这两部作品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前景建立了希望。2021年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重启地球》《火星异变》,2022年的《独行月球》《明日战记》《外太空的莫扎特》等科幻电影以主题风格多样化做出了不同的尝试。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从1980年第一部科幻电影发展至今,经历了43年。中国早期科幻电影题材多样,包括环境保护、儿童教育和“英雄”等题材,而在1980—1999年的发展期,由于观众对科幻电影的认知局限以及电影工业化转型、拍摄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科幻电影以儿童为主要受众,出现了大量低成本儿童教育类的科幻电影。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与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2000年后,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济、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幻电影再次兴起,“英雄主义”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主要“内核”,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英雄主义题材发展多样化的新局面,并呈现出适合中国文化内核的英雄主义科幻电影特征。
1.中国科幻电影的特点
中国科幻电影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是由于受到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电影创作中,中国导演和编剧经常将科幻元素与中国文化和历史相结合,以反映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状。另外,中国科幻电影中的故事往往着重于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这也是由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和国家利益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中国科幻电影中,英雄主义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2.中国科幻电影与国际市场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受到重视。中国科幻电影的成功不仅是在国内市场,而且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科幻电影,同时也是全球第二高票房的非英语电影[2]。因为其宏大的宇宙观以及根据原型创造的末日时空,缩小了与世界科幻电影的鸿沟,所以能够被中国以外的观众接受。
《流浪地球》的成功吸引了国际电影市场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关注。除此之外,该片还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例如2019年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午夜场”单元评审团特别奖、2019年第25届北京大学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效果奖”等。此外,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化发展也受到政府的支持。2016年,国家电影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电影引进工作的通知》,鼓励和支持国内电影企业参与国际电影展会和市场推广活动。同年,中国电影出口与引进公司成立了“中国电影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以促进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推广和销售。[3]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科幻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随着《流浪地球》的成功,《流浪地球2》也策划开启,并于2023年上映。在前作的基础上,《流浪地球2》在叙事与特效的应用上更加成熟,其包含的英雄主义内核也更具深意。
二、英雄主义与中国科幻电影
(一)英雄主义的概念
英雄主义是指对英雄的信仰或推崇,是一种追求英雄般品质和行为的思想或文化。美国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在其著作《心理学与宗教》(Psychology and Religion)中探讨了英雄的原型和人类对英雄的崇拜,其认为英雄是人类心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型,代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勇气和坚韧精神。他认为,英雄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冲动,使人们能够超越自身的局限,实现更高的目标和价值。[4]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中,英雄主义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英雄主义的内核是追求道德高尚和精神卓越,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和价值观念,是社会伦理和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文艺创作中,英雄主义常常被用来表现正义、勇气、拯救他人等积极的价值观念。
(二)中国科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
在中国科幻电影史上,英雄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和表现手法,一直都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就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内容,科学家赵谦与学生陈天虹为了将科研成果带回中国而与国际黑势力展开斗争,而之后帮助陈天虹共同对抗恶势力马博士的加入,也体现了社会共同的合作精神;1980至1999年間的中国科幻电影处在探索初期,因此主题逐渐多样化。英雄主义题材《大气层消失》,以小男孩与动物组成的团队挽救地球为主要内容;《再生勇士》则以警察宋大畏的个人英雄形象进行叙述;2000—2022年,英雄主义题材电影逐渐增多。其中分为以《魔比斯环》《长江七号》《美人鱼》《独行月球》等个人英雄主义,以《明日战队》《机器侠》等团队合作精神的英雄主义和以《流浪地球》中社会合作精神的三类英雄主义。由此,中国科幻电影的英雄主义开启了探索期。英雄不为个人,排除万难只为和家人、爱人团聚相伴,而这样的“中国式英雄”也正是《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片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核。[5]《流浪地球2》为了扩展英雄世界观,不再以“单一”的社会合作英雄主义为主题,而是采用多模式英雄主义的前提进行剧本创作,形成了史诗级的英雄主义题材叙事模式。
(三)《流浪地球2》中的英雄形象
《流浪地球2》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之一,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的英雄形象也备受关注。例如在影片中,刘培强和张鹏是两名出色的宇航员,他们在面对危险时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让人印象深刻。尤其在面对危机时所展现的“牺牲自我”精神,具有明显的英雄特征,代表了科幻电影中典型的英雄人物形象。
“不同的时代,英雄的表现形式或许不尽相同,但英雄的内涵却高度一致。”[6]英雄主义在中国科幻电影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在电影中创造出更多的荣誉和赞誉,更是为了向观众展现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强调个人奉献和为他人着想的精神,这种精神在英雄主义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流浪地球2》中的英雄形象,不仅仅是表现在主人公们身上,还涉及整个团队和社会的英雄主义。在这部电影中,人们生存面临的危机不再是单纯的宇宙大灾难,而是来自自身文明内部的冲突。[7]相比第一部讲述父亲牺牲、儿子成长的拯救地球的故事,《流浪地球2》更为丰满,信息量更大,线索也更多。因此,《流浪地球2》英雄主义的表现较《流浪地球》更加多元化,其既有个人的英勇表现,也有团队和社会共同的合作精神。
1.个人英雄
首先,主人公们的英雄形象依旧是整个电影的核心,他们在面对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时坚韧、勇敢、无畏,这是中国电影追求的英雄主义风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不同,个人英雄的“我”先于“集体”,在英雄人物在拯救世界之前,往往要先“自我救赎”,自我与集体的价值和动机大多数时候也是重叠的。《流浪地球2》中,三条故事线、三组人物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英雄”,在“数字生命计划”的反叛者们控制了所有的无人机对基地进行破坏,并发射导弹想要摧毁太空电梯和空间站时,刘培强和韩朵朵合力阻止了反叛者对他们所乘坐的太空电梯的破坏,拯救了电梯里的所有人。通过这些将主人公刘培强的英雄形象刻画得生动且丰富,其不在是一个“冰冷”高大的人物形象,而是一个平凡且感情丰富的“平民英雄”形象。
在“月球危机”中,刘培强在飞行器发生事故,无法继续布弹的情况下,果断将队友送进返回舱,他想通过牺牲自己,驾驶月球车去布弹,展现了个人英雄“大无畏”的精神。
影片中,在联合政府的中国代表周喆直借助一根一万五千年前人类先祖的“股骨”故事,联合政府发表了一场有关人类文明寓言的精彩演讲,这也恰如其分地强化了本片富有哲学思辨性的宏大命题主旨:“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8]中国代表力排各国众议全力推进“移山计划”,并在月球即将撞击地球之际,劝说各国拿出核武器,共同应对危机,为我们展现了一位睿智的“外交”英雄形象。
当马兆与图恒宇一同潜入深水,为重启全球网络而牺牲后,这个英雄形象已不再是前部故事中那种完美无瑕的、为拯救地球家园不惜牺牲自我的英雄,而是平凡的、携带着私欲瑕疵,甚至一度僭越规则的英雄。
2.团队合作
除了个人英雄以外,电影中也表现了团队合作精神。没有明确的“正派和反派”,人类在面对共同危机时,各个成员在所属团队发挥着自己的专长和能力,他们分工合作、紧密配合,最终共同完成了任务。例如在“月球危机”中,由于地球上对各个国家各种型号核弹的解码无法按时完成,不得已只能采用人工手动起爆的模式。被询问谁愿意去完成任务时,中国领航员积极举手,带动了一批领航员前往月球执行死亡任务,并成功“引爆”月球。与此同时,“重启北京根服务器”小组也成功完成重启任务。
3.社会共同的合作
在电影中,相较于“团队合作”,全社会的共同合作范围更大。地球的生存危机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因此,电影中出现了全球合作的场景,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共同协作,以实现保卫地球的目标。这种合作精神是现实中全球面对挑战时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移山计划”和“数字生命计划”都属于该范畴,“移山计划”虽然过程中遭遇了很多波折,但在全球各国的齐心努力之下,最终得以实施。
結语
科幻故事的展开需要一个想象力展开的空间载体,此即科幻电影的世界观设定。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科幻电影能否系列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流浪地球》系列的世界观设定对于“想象力缺失”的中国科幻电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以中国科幻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内容为对象,将其分为个人英雄主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合作精神三种形式,并以《流浪地球2》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国科幻电影中探讨“英雄主义”的崛起现象,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中国科幻电影与国际市场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使其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在一起。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主义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英雄主义在中国科幻电影中的应用,既为电影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推动力,也传递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在《流浪地球2》中,英雄形象不仅仅是电影的主角,更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传承者,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想象、民族意识,传承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神话”模式,提供了一种“愚公移山”式的、对家园不离不弃、最大程度尊重生命的“英雄式”拯救模式。
“英雄主义”作为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基于“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实验型文化传播、‘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的时代产物。”[9]英雄主义的运用为中国电影的成功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电影的精彩与震撼,更可以在其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发自身的热情和动力,进而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平灿杰.中国内地科幻电影的空间建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0.
[2]俞剑红,梁力.从《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涵浅析跨文化创作的“求同存异”策略[ J ].视听,2021(11):94-95.
[3]王倩.同质化与本土再生——基于《流浪地球》与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比较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0(08):89-90.
[4]Jung,Carl.Psychology and Religion.Bollingen Foundation[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0:156.
[5]卢星宇.《流浪地球2》何以票房口碑双丰收?[N].成都日报,2023-1-26.
[6]杨仑.一线防疫人员诠释新时代英雄精神[N].科技日报,2020-02-03(04).
[7]陈旭光.人类命运共同危机的“世界想象”与“中国方案”——评影片《流浪地球2》[ J ].当代电影,2023(02):
26-29,184.
[8]孙承健.《流浪地球2》: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及其系列片探索[ J ].电影艺术,2023(02):83-85.
[9]张文东.文化传播:基于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M].光明日报,2017-08-23(11).
【作者简介】 乔 晖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树人学院艺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二维动画、短视频
实践与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科研与创作项目“新兴木刻版画创新实践研究 ——以‘建党百年
《向前冲》动画创作为例”(编号:2021CZY01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