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法
(诏安县四都中学 福建 漳州 363502)
教学体系各类要素的组合形式体现于课堂教学中就是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所以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师只有通过多维度地品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活化教学思路,更好地用教材去启迪学生。学生通过深度研读教材来将课程文本意图吃透,发现所要探究的问题,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收益。教材研读和教学方法两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是紧密关联的,教材研读和教学方法相互作用,任何一方出现步调不一致,均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学方法具有固有性结界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阅读的支撑。所谓教学方法的思想性是对教材文本研读的依赖,取决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阅读教材需要多维度去品味,只有通过深度研读才能从教材文本上收获知识与信息。特别是以新课标为引领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章节内容的安排基本上都是以知识点探究的方式来呈现,要求学习者除了理解中心文本外,还要读懂标注、旁解、注释、图文等里边各式各样的点状信息。所以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学生深度研读教材能力,是数学课知识梳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教材的结构与教学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落差,探究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寻找出适合多数学生群体的研读方式。根据已有信息有预设性地设置阅读任务,启发学生思维去搜寻教材内容中注释、旁批、情景图等蕴含的方法提示,剖析教材辅助文本,实时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课堂思政内容的教学,感悟教材内容的目标指向。启之以思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与思辨能力、洞察学生的行为规则,来晓之以理从而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最终决定教学的框架结构和学习的理论规则。以书本上的概念为落脚点,注重概念的立意、插图的内涵蕴藏、例题的设置梯度,参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强化研读能力的导向,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来展开,借此提高阅读素养。解决基础问题是关键的教学环节,了解问题的共性,结合适宜的方法,争取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达到促进高效研读的目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阅读教材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浅表性阅读只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熟练程度和速度,能给学生带来的效果仅仅局限于识记。我们教学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让学生们从阅读中获得一种快乐和激情。深度研读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对组织讲授内容过程进行抉择。教科书的编排顺序与编写内容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与课堂教学所需的偏离。相对比较注重知识的逻辑推理体系,更多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难以适应。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任何处在恰当的环境并运用贴切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在快乐的情境下读书。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僵化的教学场所,而是应该像细胞一样,能呼吸,能流动,有学习空间的活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学习无处不在,存在在课堂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都是一种有趣的经历。这就要求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并注意学生在未来建立特定课程所需的必要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关键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对教材深度研读与挖掘运用。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近几年做课程视角、学习立场、单元设计被许多专家或学者所追捧。总体来说,就是让教师们提高自身的教学核心素养,原来教案基本上都是基于老师的个人意图,写的是老师自己上课时要做什么,导入、创设情境、讲新课是旧教案的三部曲,主体全部是老师。这有什么问题呢?会导致学生没办法深度参与课堂活动,没办法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赋能。
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五育并存理念。以学生的认知单元和原有的经验为根基,在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价值观时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巧用、妙用、活用、混用教材的基础在于对教材内容有足够的挖掘深度。比如在外出研学时,地里田间到处都可以设置数学问题。如:要将一块田地注满水,并让田里的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深度,可以用哪些数学知识来解决?如果要施肥,施多少肥料才不会对地里产生污染?再比如:老师可以因具体情景而设置问题。例举在操场上列队的时候,一个方阵的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人数的处理方面可以怎么办,等等。
五育融合背景下,老师要发挥在学生成长过程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创设和谐的人文空间引导学生独立考虑,创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虚拟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和搭建起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期获得知识点内化后的数学活动经历。作为部编教材,课本上出现的内容都有它存在的功能和意义。比如数学课程设置的插图,并非是为了点缀装饰用,而是与教学目标设定关键在一起。目的就是将理性的课本知识巧妙转化为感性直观的信息,与现实情况更贴近。
优秀的校本作业基于本校学生实际,针对性强,内容选择体现最近区域活动发展原则,为本校学生量身订制;一定要符合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体现数学异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以及其中所具备的良好育人功能;应该丰富作业类型,比如小课题研究、体育锻炼、社会实践、艺术赏析、创意制作、职业体验等都可以成为作业,教师布置的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要科学设计;应该重视情境创设,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学科探索情境相融合,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和挑战性,让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热情的导火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分层作业,体现选择性。此外,校本作业的设计还要具备精品意识,关注细节,科学规范,体现内外兼修的特质。
对于同一个文本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着认知能力的差异与审题文化水平的落差,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就导致所能理解的层面就不一样,收获也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教师要有对课程安排的步骤与内容,要靠教师在以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体会思维的乐趣为导向,有预设性地做出来。老师上课的前期准备得研读教材,要从什么视觉角度作为传达方向,然后备课。
比如给出这样一个实例:为了扩大良峰公园的绿地面积,把一块原长a 米、宽m 米的长方形绿地,加长了b 米,加宽了n 米。
为了解决这个情景问题,我们以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姿态,考虑服从学生学习的需要,通过对问题的阶梯性设置来促成学生的思维导向。
问(1):你想用哪种方法求出扩大后的绿地面积?能考虑到几种?
问(2):这几个代数式之间存在什么关联?(面积相等→代数式相等)
问(3):存在的等式还能计算吗?若能,它们计算的结果是什么?
几个问题的提出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获得数学猜想. 利用以往积累下来的图形面积探究法则经验,自然而然地用不同方法计算同一图形面积猜想出多项式乘法法则这一研究思路。这一活动让学生从几何图形直观感知多项式乘多项式结果的正确性,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4):你能说出(a+b) (m+n) =a (m+n) + b (m+n)这一步运算的道理吗?
再用问题4 进一步寻求证据,发展推理能力,启发学生用整体思想来看待(a+b) 或(m+n) ,进而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最终突破了难点推导出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的法则。
问(5):你能自己计算出(a+b) (m+n)的结果了吗?
问(6):观察最终的算式(a+b) (m+n) =am + an + bm +bn,问:①式子有何特点,②如何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以具体的式子做依托,借助算式图展示a m + a n + bm +bn 的得出过程,直观感知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便于学生思考并得出法则.关注运算法则结构特点的发现过程是提升运用法则进行运算的过程,弄清算理,这是培养运算能力的第一步.
问(7):归纳总结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教师借助一连串问题对题干进行拓展,做到深度挖掘数学教材文本中所蕴含的原理,启发归纳总结,诱导相互补充,进而理解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这个探索过程又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数学文化,提高各自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经历了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也能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严谨性.达到深度研读教材文本的要求。
马斯洛曾说过:“学习不是外烁的过程,而是内发的过程,一切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学习的成功。”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将知识要点与文本材料信息融合对接,直至概念内化与图形的信息整合。让思维活跃与观点明确,甚至与其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行有深度的研读。文本表层的内容简单且又单调,浅层性阅读只能在形式上给学生带来文字的识记作用,没办法做到对教材内容真正的理解,也就不可能与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里的每部分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实用价值,在进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时必须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认真研读,了解知识框架结构,根据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特点有异,合理安排知识体系并构建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比如:从阅读几何图形来考虑,必须掌握一定的识图技能,但是同时也需要有一定文字技能去实现语言组织,通过书写推理过程来表达解题思路,所以这个工作就必须要图文并茂才能够胜任,那么插图和文本都没法替代综合能力,综合运用素质就是有机融合的刚需。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使课堂教学从实际情况出发,课堂建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有效的适用性。
授课者要从形式、内容和作用等几个角度来研究教材的内涵与外延,来活化教学思路,形成具备可持续性又兼容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案,不断地升华自身的教学素养。教材编排给读者带来的信息只是用文本、插图、旁注等体现出来,相对比较简约,这也就要求传授者在对授课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能单纯地考虑教材里给出什么教案就备什么,而是要依仗学生学情的需求来选择备课方向,应该从他们有什么需要我们教给他们什么的站位来考虑,明确教学得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的。
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不能原封不动将数学教材描写的内容搬给学生,或不加数学思维建构的指导任凭学生自发学习。而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性再加工,对数学内容进行取舍、整合、补充、简化,从新的角度来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比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立体图形。这就涉及到怎么截、如何去截、能够截出什么平面图形?该知识点属于空间与平面的抽象与转化,而教材提供的仅仅只是几个插图。怎么做才能让学生辨识本课时的教学要求、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这也就必须要对截图结构进行趋势确定,了解截图类别属性并符合截图是平面图形的实际。将数学学科内容融入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有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有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在选材料时要注意所选数学例题应具备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并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根据既定目标选定了教学内容后,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条理地选择,使之既合乎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内在的逻辑序列,又合乎学生认识发展的次序,从而把教材框架结构和学生体验结构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顺利地达到目标。
总之,研读教材同样如挖井,只有深挖,才能得到清清之水;只有走进文本,深度研读文本,才能深刻感知文本的内涵,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成为神奇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吃到既营养又好吃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