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传媒产业的美学新动向

2023-08-03 15:40:52陈晨
声屏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受众

□陈晨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多媒体融合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内容也更为丰富。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内容,如何让受众更好地接受,是媒体面临的新挑战。这就要求媒体在信息输出过程中实现个性化设计,注重内容的同时更注重表现形式,更好地将传媒与美学相融合,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为了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人们应立足当下,提升美学水平,构建媒体多元化发展格局,为传媒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新规划。

传媒领域涉及广泛,包括新闻传播、电影、电视等多个方面,报纸、收音机等人们日常熟知的媒介也都属于传播介质。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失去了市场优势,相对于新媒体而言,信息具有滞后性、单一性的特点。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媒介被重新定义,传媒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实现了技术上的革新。人们也通过媒体了解了更新鲜的事物、享受了与众不同的观感体验。同一条信息,用不同的形式所展现,就能达到不同的效果。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1]在任何一个领域,审美都发挥着作用,这种艺术形式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艺术趋向平民化,人们不再只去美术馆、博物馆、建筑群寻找美的踪迹,日常生活中购买文创产品、生活用品等也会潜移默化中被外在形象所影响。在获取信息时,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接受信息本身,也希望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新闻的美学内涵

新闻摄影的美学价值。新闻摄影具有视觉表达的功能,新闻因素与美学因素都是其表达的手段,用图片的形式对新闻进行报道,比文字更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一张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仅具有新闻的价值,还具有传达人类文化内涵的美学意义。用照片讲故事,调动受众的多种感官,以达到更好地传递信息的目的。

例如“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一张新闻照片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家在安徽金寨的一个小乡村,北京的一个记者到当地拍摄,在学校里记录下了苏明娟求知的眼神,具有现实主义的美,一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迅速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这张照片被用作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照片的拍摄者解海龙也因此荣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照片里的女孩目光清澈,手握着铅笔,在破旧的环境里用手中的笔开启未来的生活,女孩因此被整个社会关注,并得到了很多帮助。这张照片不仅改变了一个女孩生活的轨迹,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农村贫困群体,让外面的世界记住了这双大眼睛。一张照片引起了轰动,让女孩获得了读书的机会,这不难看出,一张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仅具有新闻价值,还具有传达人类精神文化内涵的美学意义。新闻照片的价值不仅在于新鲜性和真实性,同时也包含了能够引起共鸣的美学元素和美学功能,这些美学元素和功能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更好的传递信息、启发受众。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里,除了要保持新闻原本的功能,还要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突破重围,赢得大众的关注。新闻摄影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兼顾美学性的新闻,能提升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为新闻摄影注入艺术美感,有助于增强新闻的活力。

新闻内容的真实美。新闻的美,首先在于其真实可靠。能够根据事件及时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媒体通过网络和其他渠道迅速传播各地防疫情况的最新动态,提供有关疫情的实时信息,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疫情动态,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己和社区的安全。这些新闻内容的新鲜性和真实性是它们的价值所在。同时,它们也包含了能够引起共鸣的美学元素和美学功能,通过调动受众的感官,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启发受众。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报道中,媒体选择逆行的人员进行报道,展现团结的力量和人们的担当,这是真实美的一种体现。电影《中国医生》在疫情期间上映,反映了各地逆行者在这场浩大战役中纷纷挺身而出,前线浴血奋战,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国人生命安全的故事,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无数工作者的智慧。这些内容是在庞杂的信息中攫取的关键信息,用艺术性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还原在受众面前,展现了内容的美感。

文字作为符号语言,蕴含着文化审美内涵。在新闻作品中,内容美是基本的支撑,它能够激发人们对审美意识的感知、想象和情感的需求。同时,内容也需要外在形式美的支持,兼顾形式美和内容美,才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过去,人们日常审美具有扁平化的特点,往往会忽略了深刻的寓意与思考性,导致美的缺失。但现在人们逐渐重视挖掘实践的内涵,表现其内容美。媒体编码和受众解码的过程,也是对受众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抓住直观化、形象化的审美特点,让受众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途径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社会的现象,进而产生美好的体验,拉近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

新闻传播途径的丰富也为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从早期的以报纸为主要传递信息的方式,到现在多媒体平台的发展,都促进了传播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追求也趋向多元化,依靠媒体不仅能获取信息,同时想能达到收获思想内容和感官审美体验的效果。

影视中的美学体现

数字化驱动电影的美学表达。传媒是一种交叉的美学创作,多元的呈现方式解决了审美疲劳的问题。电影、电视通过技术特效,让影片增加不少亮色,将超越现实的场景呈现在屏幕上让观众叹为观止,这一过程是对美的实践。在影视剧中,充分运用特效设计场景,在短时间内可以带观众欣赏四季的变化,感受宇宙的无穷魅力。互联网的发展颠覆和重构着传媒产业,互联网与媒体的深度融合,为影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例如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特效场面是抓住观众眼球的利器,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出虚拟的数字海洋,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的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冰川、海洋、巨船等元素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数字艺术家借助技术手段设计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和震撼人心的惊险场景,打造出超出传统影视美学的作品。影片的另一个亮点是感人的爱情故事线,通过情感纽带与观众产生共鸣,两个年轻人用爱与灾难抗衡,放大了故事的传奇性和悲壮感,让观众领略惊心动魄的场面的同时也感受着爱与悲壮。在这部影片中,运用数字技术增强视觉效果,营造海洋波澜壮阔的真实感,呈现雄奇的景观,是该片成功的秘诀。

传统美学赋能电视节目。盘活传统文化,赋能文化创意,用美的方式传递品牌的内涵,河南广播电视台迅速“出圈”的几个节目《洛神水赋》《祈》等,是用文字表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精良制作,巧妙的构思惊艳了全网,影视的美和文字的美共同刺激着观众的感官,给观众独特的观影的享受。河南广播电视台利用舞蹈作为媒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述具有地方特色的故事,打造出一个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的舞台,被誉为教科书级别的传统文化舞台典范,展现了“难以置信的美”。节目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舞台演员的生动的和场景的创新设计等多种因素的完美融合,传统文化借助技术的加持,创作出既有形式美,又充满内容美的视觉盛宴,新华社更是把该节目的意义定位在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唐宫夜宴》的舞台场景宛如一个更大的封闭“画轴”,追求的不仅是技术美,更有戏剧美学。此外,该剧还挖掘艺术性和品牌内涵,以特色化为核心,进行多维度的编排尝试。

2022年9月,河南卫视在中秋晚会上推出《中秋奇妙游》,采用实景拍摄与现代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让科技赋能,呈现虚实结合的视觉效果,华美大气的洛阳盛唐建筑,云海翻腾的老君山自然奇观,在节目中一一呈现,以团圆为主题,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在表演中包含了舞蹈、武术、歌曲、器乐、太极、戏曲等元素,从画面、剧情到人物刻画,都融入了美学元素。节目围绕“中秋月圆”进行设计,其中舞蹈《鹤归来兮》以“鹤”的形态为原型,传递对生命的盛情礼赞,把艺术与美放到肢体动作里。舞者轻盈一跃,将鹤的高贵典雅与舞蹈完美融合,达到了“一舞动洛阳,再舞惊人间”的美妙效果。

该节目善于将画面作为叙事手段,通过色彩的搭配、道具场景的布置、戏剧性的情节增强中秋佳节的氛围感,虚实结合,营造出美学意境。节目《嫦娥奔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借助中国神话中的景点人物符号,用舞蹈展现中国美学,构筑属于中国气派的民族想象。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引导受众树立正向的审美趣向,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学+艺术”的联动。打破审美天花板,观众能够享受到中秋佳节的氛围,在观看电视节目时获得幸福感和美感。优秀的影视作品常常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的美学传统与艺术传统,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寻求适应大众审美趣味与欣赏习惯的影视语言和艺术手法,是河南卫视频频“出圈”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美学运用

直播产业与美学的融合。数字时代丰富了传媒产业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是数字时代催生的产物,短视频、微电影、直播带货等应运而生,纸媒时代向智媒体时代演变。在快节奏的环境里,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短小、简洁的信息,短视频凭借内容精炼、信息明确突出重围,给受众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它能够在观众的碎片时间传递更多的社会热点信息,增强传播的活力。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人人皆媒体的环境,高效的直播环境具备艺术审美和商业价值的双重性质。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并有效抢占市场的还有直播行业,由于直播有着与事件发展同步的特点,很多非专业出身的人依托直播平台也创作出了一些吸引大众目光的作品。虽然输出的内容受到个体审美的影响,但独特的审美视角也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引起受众的关注。

东方甄选的主播董宇辉迅速“出圈”,在镜头前为受众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他来自农村,输出的观点带有乡村民间地缘美学的特点,能够巧妙和受众建立联系,唤起受众心中的乡土情怀。董宇辉经常用调侃自己长相平平,但事实上外貌并没有影响他的热度,他在直播间卖农产品时优美的话语频频输出,教英语、闲话家常、畅谈人生、引经据典,将农产品赋予了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卖大米的时候他讲长白山皑皑白雪,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沉甸甸弯下腰犹如智者般的谷穗,最后才提到大米,充分运用语言交际的沟通功能、美学功能,从表面上看与经济活动无关,但却为大米增加了审美价值。他通过唤起受众对美好的想象,在卖货的同时用语言与观众产生共鸣,“散文式”带货的方法也成了他个人的美学符号。将审美趣味和人文理念融合,达到了传媒与美学互通的新高度,由此可知,受众对美的理解并不只有一种尺度。

直播带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的传递,想要提高销量,不仅需要产品的品质过硬、主播的口碑足够好,也需要艺术性的加工与包装,让受众在直播间有美的艺术享受,从而提升直播销量。例如,明星戚薇带货的时候,传递的还有她个人对时尚的把握,对美的理解。这些都是对外宣传的独特卖点,她每次出现在大众视野,都有着不同的搭配与造型,每一次的尝试和突破,都暗藏对美的思考。这是她获得受众信服的原因,受众相信她的选择,也愿意为她推荐的产品买单。跟戚薇一起搭档的男生,在讲解中与她巧妙配合,将优质的产品推荐给受众。

个体审美影响美学表达。传媒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行业,要求传媒工作者具备深厚的综合素养。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传媒工作者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扎实功底和审美能力,加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善于灵活运用美学理念,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传媒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艺术家是具有各种技艺的人,这些艺术家能够通过语言、声音和色调等形式和形象,传递艺术美。艺术家应该努力把想象力和逻辑、直觉、合理等原则的力量平衡起来。[2]为扩大传媒产业的发展空间,需要注重美学的价值发挥,呈现不同视角的内容。同时最重要的是转变思路,克服单一形式,注重内容的“包装”,在海量的信息中形成新闻和美的结合。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们需要创作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让信息丰富而有新意,实现传媒事业的新发展。

结语

数字技术与媒介对艺术审美观念产生的影响巨大,传统媒体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兴媒体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大拓展了人们在审美领域的认知,提升了审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交流美、创造美的环境。受众的期待也不再局限于获取信息,而是越来越关注内容与形式的审美表达。新媒体传递的文化走向平民化、日常化、大众化,当代艺术的创作、传播、接受变得更加便捷,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和美学巧妙结合,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重视和利用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传媒产业将创造新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受众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