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艺”视野 聚焦新发展

2023-08-02 20:20李振伟闫君
中国美术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贤美育文化

李振伟 闫君

【编者按】春光在前,万物勃发。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与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先后在京开幕,中国进入每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来自美术界的多位代表、委员出席会议,积极为文化艺术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本报特邀请代表委员们聚焦“两会艺视野”,聆听他们在新时代美育建设、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美术学科建设、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的思考,以期共同推进新时代美术事业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加强全民美育 建立中国审美培养体系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视美育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通过以美育新人、以美展形象、以美兴文化的全民美育工作,如今已蔚然成风。今天,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全民美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文艺发展服务。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认为,加强全民美育,应着眼于三个关键点。一、加强全民美育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底色。中华优秀文化包含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时代文化两部分。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强全民美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来中国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造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优秀时代文化,加强全民美育,更离不开这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认识的优秀时代文化。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全民美育的底色,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二、全民美育要倡导全面性和终身性。所谓全面性,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落实。体魄美、品格美、思想美、精神美、文化美、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皆在此美育范围中。所谓终身性,就是美育不局限于某个时段、某些对象、某類范畴,而是打通“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三、全民美育要借助创新科技行之久远。当今是全球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由此也催生出空前丰富的审美形式和体验。加强全民美育,势必要坚持创新科技和审美的深度融合,借助创新科技的力量为全民美育插上翅膀,以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运用创新科技,还能更好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乃至不同民族之间传播美和讲述经典,利用美和经典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博物馆教育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传播知识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着我国博物馆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几乎无缘接触到博物馆。如何解决目前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特别是农村地区儿童的博物馆教育缺失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针对以上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在关于“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将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纳入必修课”的提案中建议:一、借鉴并采用目前大学广泛使用的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多媒体授课。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室中均有电视、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具,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较高,基本能够满足以录播为主的线上博物馆公开课要求。二、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的设计由教育部直接牵头,联合国家级及地方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共同负责。三、围绕线上博物馆公开课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一、二线城市博物馆资源丰富,中、小学可以结合线上课的内容组织博物馆参观实践;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可以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四、课程设置建议为每周一节。课程考核方式建议采用较为灵活的方式,如沉浸式体验,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直击心灵,记忆深刻。对于沉浸式室内的设定可根据各地区条件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尤其乡村偏远地区可按周边范围集中一点的方法,共享共用,既节省财力也节省了人力。

游戏美术作为新兴的美术形式,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视觉元素,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有巨大的影响力。鉴于未成年人将网络游戏作为娱乐休闲方式的情况十分普遍,“防沉迷系统”只能作为必要的措施,还需要积极建构主动的网络游戏美育引导措施。如何在沉浸式的游戏场景中,将中国审美和中华文化理念引入其中,进而形成潜移默化式的审美趣味培养,引导游戏美术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方向,是全社会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洪厚甜建议,要重视并加强网络游戏的美育功能,具体如下: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游戏美术教育模式与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一套适用且能适应时代的游戏美术教育体系。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在院校游戏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增加强化美育功能实施的相关内容。二、加强与文艺创研单位的合作,鼓励产学研合力参与网络游戏产品开发,在绘本、内容文案、脚本、设计等环节提升文化、历史、美术、美学等的含金量。三、鼓励在游戏美术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传统书画、民间美术、当代艺术等元素,将中华文化理念融入到游戏的美术设计中,让古今文化在游戏中碰撞,并通过游戏渗透和影响广大用户,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四、通过项目扶持、奖励、创意比赛评选等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创造活力。五、在对游戏产品的监管中,除了内容元素,应将游戏美术设计元素纳入监管范围。总之,就是要调动古今中外的美术资源,主动发挥游戏美术美育影响润物细无声的特殊优势,真正寓教于乐,培养游戏用户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用户的审美素养与品位。

发挥文化优势 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破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而乡村振兴则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难点。艺术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实践的链接、转化作用,深度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让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优美的自然资源景观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从而推动乡村发展和乡村内生能力的持续再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关于“艺建美丽乡村”的提案主要有以下三点建议:一、聚焦规划政策,加大艺术乡建工作的统筹和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关于艺术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突出以“人”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构建由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乡镇(村)等多部门、跨区域、上下协同联动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二、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艺术类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加强学科融合发展,开创艺建课程,让学生到乡村一线去体验学习。发挥艺术类院校在文艺人才培养、艺术理论研究、文创设计智造、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与学科优势。三、聚焦社会效应,加强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通过艺术家和传统手艺人的协作,借助融媒体时代优势与互联网手段,开展乡村文化走出去战略,激活乡村文化价值,让当地手艺人有展示手艺的机会,唤醒公众对乡村文化的重新认识,形成良性循环,共享藝术魅力和艺术收益。

近年来,各地兴建博物馆、美术馆,举办双年展、大地艺术节等艺术活动,美术馆前长长的人流,乡村里竖立起的艺术新地标,的确令人兴奋。然而,很多耗巨资投入的文化项目试图建构品牌影响力以吸引游客,继而拉动经济,但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热闹一阵后很快就沉寂了。要让文化引擎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创新的勇气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深入的调研、有效的规划、长期的战略、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有良好黏合度的观众群体。

因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用好文化引擎 带动城乡发展”提案中建议:一、文化项目不仅是文化的事情,它也会具有社会的属性、经济的属性甚至政治的属性,其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前期的调研与规划需借助多方力量、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会产生真正的效能。二、文化品牌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孵化的,不仅需要有独特的眼光、强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坚持长期主义。三、文化项目应建立符合其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评价一个文化项目机制的科学性是保护艺术本体价值、尊重其发展规律,从而保证项目运转、获得合理回报的基础。四、文化自觉催生文化自信。更开放、更具探索性的观众群才会产生更独特、更具未来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双年展。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乡村空心化、乡村文化断裂、乡村社会治理失效是当下乡村建设与治理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乡村社会精英的持续流失息息相关。面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困境,传承、发扬乡贤文化,重塑乡村精英群体,发挥其在基层建设与治理中的作用,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重构乡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为创新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提出以下建议:一、保护、传承古代乡贤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乡贤文化资源,发挥历代乡贤的示范作用,应当成为激励引导新乡贤回乡创业、提升乡贤文化感召力的重要抓手。二、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借鉴苏南、浙东、闽南等地创新乡贤文化的做法,成立乡贤理事会等乡贤组织,以乡愁牵动乡贤,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呼唤乡贤回乡投资、创业。三、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要积极鼓励有经营头脑、社会声望的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公益事业,探索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评价机制。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发挥特色优势,引导师生走进当地农村,致力于推动乡村发展、农民增收。大学生有思想、有知识、有技术、有活力,是最优质的人力资源。引导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有序向乡村流动并扎根乡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件有利于国计民生、城乡互惠互利的大好事。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在关于“鼓励大学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的提案中建议:一、推动土地权益有偿转让,鼓励大学生落户乡村。地方党委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有志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在保留城镇户籍的前提下,按照一定程序成为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新成员。二、强化金融和资金支持,助力落户乡村大学生创业就业。研究设立乡村创业就业基金,对拥有良好选题、可操作性强、有较高回报的创业项目,按程序评审后,予以专项支持与资助。三、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大学生落户乡村创业就业可持续发展。利用闲置的乡村公共设施,建立乡村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实施大学生乡村创业就业驻留计划。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于城市和内地而言,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区和牧区,对惠民政策依赖过大,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自身活力不足,群众文化艺术的活动形式和呈现方式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广大边疆民族地区人民对高质量、多样化的优秀文化的需求更加凸显。文艺工作在加强城乡文化艺术交流和助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大有可为。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珂在“以助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着力点 强化文化艺术服务基层功能”提案中建议:一、完善各级文艺机构团体到边疆民族地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党支部结对”形式,同时拨付一定资金支持,建立文化艺术采风实践基地,加强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级文化艺术机构团体深入广大边疆民族乡村地区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服务。二、以“专业帮扶”形式,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农区和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文化艺术专业指导工作。三、以“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形式,加强国家级、省(自治区)级、市级文化艺术团体机构党组织与边疆民族乡村基层党组织的沟通组织协调作用,助力当地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艺术团体和文化艺术名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当地优势文旅资源宣传造势,指导塑造文旅资源形象品牌,扩大优势资源知名度,推动形成产业效能,切实提高当地经济收入。

优化学科建设 链接中华传统文脉传承

目前,代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最高水准的“八大美院”的中国画专业招考,仅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采取毛笔笔墨考法,其余院校几乎均为以素描、色彩、速写等科目为主的西画考法。中西方绘画在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表现语言、材料媒介等方面差异巨大,其人才要求与招考方式本应互不相同以凸显各自的文化特色。然而国内高校中国画专业的招考现实却是,以毛笔为基础绘画工具的中国画招考科目,已完全被“大类招生方式”(以铅笔、炭笔及水粉笔为工具,强调西画基本功的素描、色彩、速写三科目)所取代。 这一考试方式导致年轻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断裂,也造成中国画专业的优秀生源紧缺、后继乏人,以及中国画欣赏群体的严重萎缩。弊端由招考科目设置造成,优化也应从科目调整入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在关于“优化高校中国画专业招考方式及科目设置”的提案中建议:参照书法专业在教育部指导下的单列考试方式,将中国画专业招录进行单列,优化中国画专业考试科目设置,统一采用毛笔笔墨考法,可设临摹、写生、书法三科目,以考测考生的中国画传统笔墨基本功、笔墨赋形能力及书法基本功。可在八大美院先进行统一试点招考改革,待八大美院统考成熟后,向全国其他设有中国画专业的高校推广,从而建立全国高校中国画专业统考招录机制,提升招考科目对中国画专业必备基础素养的导向效能。并由此辐射到考前培训班,通过临摹、毛笔写生及书法的早期训练,重塑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基因,熟悉中国画工具、媒材,掌握中国画技艺,理解中国画基本原理,参悟中国画文化精神,感受中国画所凝结的中国人的情感世界,由此形成对于中国画的价值认同及情感亲和,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中国画的艺术创造者、爱好者及拥护者、赞助者。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美术与书法”成为艺术学门类下属的博硕士培养专业学位之一。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意味着书法从原来隶属于一级学科美术学的二级学科,升级成为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这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应时代所需的顺势推高,它将为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力量、开拓艺术领域、打造时代艺术精品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学科升级后的书法事业如何持续发展、书法学科建设如何顺利进行、书法的教育与传承如何面对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继建议:一、书法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书法教育的可持续性,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到书法教育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建议国家层面继续出台支持书法教育的政策,切实提高高等书法教育的质量,促进教学体系化、学科方法论、专业指标评估及特色化教材体系建设等方面水平的提升。二、谨慎、有序扩大高等书法教育办学规模。建议对新增设高等书法教育机构严格把关,避免匆忙上阵、有名无实;同时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高等院校设置书法专业,甚至开办书法学院,一切以保证教育质量为前提。在招生规模、办学层次、教学条件、科研项目等方面,对办学水平高、人才质量好的可给予全方位支持。三、站在文化强国与文脉传承的高度,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汉字书写教育的重要性,继续有效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课程。建议国家逐步推进中小学专业书法教师编制的落地,实行中小学书法教师资格证制度,同时从体制上给予高等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生更多到中小学就业的机会。另外,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现有教师汉字书写水平,尤其是现有中小学书法教师的书写水平。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树立中华文化时代形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纵深实施,如何抓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好机遇,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施“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长期以来的思考,她在关于“共促粤港澳大湾区美术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议案中建议:一、瞄准“大作”孵化培育工程,建议国家以更大力度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聚焦时代主题的精品力作。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新时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充分发动粤港澳艺术家,共同孵化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扛鼎之作”。二、聚焦“大家”重点培养工程,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力度。借助国家力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交流引进,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智库建设和人才扶持奖励机制建立,给予政策优待和资源倾斜,赋予文艺发展新动能,推动大湾区大力引进文艺优才,培育本土优秀人才。三、推动更多国字号“大展”落户大湾区,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展览活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交融、交匯之地,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化都会区,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沿基地。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高质量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助力民心相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构建文化交融的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经调查研究,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中,多数长期、广泛活跃在基层一线从事文艺创作,作品兼具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等特点;不少有较高国际声望的艺术家,具有丰富的国际文化交流经验、广泛的国际文化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多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抱有非常积极的心态,他们渴望在其中发挥所长、贡献国家。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董希源在“发挥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海外文化传播作用”提案中建议:一、成立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对外文化传播智库,广泛面向自由职业艺术家征求建议,完善、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方式及内容。二、建议相关部委出台具体政策,支持自由职业艺术家广泛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艺术交流工作。鼓励并支持自由职业文艺工作者创新表达方式,以“数字信息技术+文化艺术”赋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建议中宣部成立专项资金,定期对自由职业艺术家开展数字信息技术培训,支持和帮助他们丰富创作和传播形式、创新作品内容,从而拓宽交流渠道、增强交流效果,做好“一带一路”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为这一伟大倡议的下一个十年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善用国际语言,以高水准的对外传播能力,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为中国深度融入国际社会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这篇“大文章”,迫切需要一批可亲、可敬、可爱的国家文化符号。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舒勇在“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历史契机向世界推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提案中建议:一、将“运用国家力量来打造国际性、具有广泛认知的国家文化符号的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其在国家文化战略体系中的定位。在中央层面建立协调机制,成立推动国家文化符号发展的专门机构。二、以“一带一路”十年这个历史性契机为起点,分类别、分批次、分阶段性认定国家文化符号,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三、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国家级高规格盛会定位为展示推荐新时代文化符号的国家平台,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四、在国家文化符号发展专门机构的主导下,为国家文化符号的传播与使用开设绿色通道,鼓励国家文化符号设计者带着他们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

文化是国际交流的载体,艺术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越来越多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艺术作品走出国门,得到了世界各国不同人群的喜爱,充分展现了今日中国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好声音”。但应当清醒认识到,艺术作品“走出去”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经费有限、有限的艺术作品难以产生持续的影响力等。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在关于“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 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的提案中建议:一、以展会和活动为抓手促进艺术精品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主动作为,以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同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有深度的对话交流活动。二、实施文艺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世界级的中国艺术大师。重视艺术大师的国际影响力,对个别艺术造诣高、具有成熟国际展览经验的艺术家,应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加快建设高质量美术教育体系。为提高中国美术的整体素质,建议适当调整美术高考中文化课和美术专业课的成绩比重,以吸引更多真正热爱美术的人才接受专业教育、进行艺术追求,促进中国美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刘晶、贺玮、黄家馨、杨晓萌、闫敏歆、赵墨共同采访)

猜你喜欢
乡贤美育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