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赋创作风格分析

2023-08-02 07:13文肖婷夏建程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旷达儋州归隐

文肖婷 夏建程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世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书法、绘画方面都有十分高深的造诣。苏轼所创作的诗、词、赋等文学作品,题材广阔,立意深远,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的技巧,独具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自身经历和心得体会的不同,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也有区别。总体来说,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多是豪放型,与同是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少年得志,但官场失意,一生多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旅居地点给予了苏轼不同的创作灵感,这使他的诗词创作风格变化多样。

一、旷达的创作风格

做官报国是古代文人的毕生理想,少年苦读求取功名就是为了能够有机会治理国家。然而,大多数天才的文学家都是无法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下来的。因此,这些文人墨客或者隐居山林,或者遭贬谪、放逐。

苏轼也不例外。“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从此,苏轼大多醉心于诗词文章,对政治心灰意懒。即使是宋神宗驾崩,新党被压制,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人物并极力地废除新法时,他也感受到了党争的过程不过是政治博弈,并无善恶之分。因此,苏轼也开始向保守派人士进行抨击和揭露,并且自求外调,远离纷争。

古代文人遭贬谪之后,大多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不仅能够舒缓压抑的心情,还能激发创作的灵感。苏轼在黄州时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乌台诗案”的苏轼因言获罪,险些丧命,在黄州时期仍然惊魂未定。虽然此时的苏轼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但相当于被监管的犯人,不仅不能自由地活动,收入也十分微薄。“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到黄州》)意思就是平常只能多得一些官酒和退酒袋的钱。可见苏轼在生活中的开销十分拮据,平时只能靠自己的弟弟苏辙来接济。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在巡游赤壁中,所作的词和赋也多显旷达情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苏轼由赤壁联想到三国时期的赤壁战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作为千古名篇的《赤壁赋》更是超然于自然之外,其中写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黄州時期,苏轼创作了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与好友在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好友深感狼狈,苏轼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这首词是苏轼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他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一直被后世的文人所引用以自嘲。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至惠州,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惠州。在到惠州之后,苏轼在与其友参寥子的书信中写道:

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从这封书信中可以看出,虽然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也没有过多的抱怨,而是泰然处之,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不仅如此,在惠州生活之后,看到漫山遍野的荔枝,他还十分有兴趣地作了《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古代缺乏冷藏(冻)技术,北方人食用热带水果(如荔枝)是十分奢侈的事情。苏轼被流放岭南之后,对荔枝十分喜爱,荔枝也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对于美食也有很深的研究,后世流传下来以“东坡”命名的食物很多,而且流传甚广。

苏轼在六十二岁时再次被流放至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惩罚。这是因为,在北宋时期,海南岛民风尚未开化,而且气候酷暑难耐,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苏轼被贬往儋州之前,他也从李德裕的《谪岭南道中作》中了解到: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而苏轼在被贬海南之时,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其弟弟苏辙被贬雷州,苏轼为他作了《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其中写道:

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由此诗可见苏轼的心胸旷达。他将这荒凉的海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要在此终老。在海南儋州的几年,苏轼并没有在此沉寂,而是广开学堂,教化民众,使这里开启了学问之风。不仅如此,周边地区的学子也都闻苏轼的大名,不远千里来到儋州,向苏轼学习。在苏轼未来儋州之前,这里一百多年来未有进士;在苏轼北归之后不久,儋州就有士子举乡贡。为此,儋州本地居民将苏轼看作文化的开拓者。苏轼在儋州也写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别海南黎民表》),足以看出苏轼对儋州这个地方的感情。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在被贬海南儋州时期,一共写了一百七十余首诗,一百二十余篇散文,还有颂、铭、赋等,平均三天出一篇作品。可以看出,在海南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若不是苏轼有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是绝对无法正常生活的。

二、归隐的创作风格

苏轼从二十二岁中进士,一直到六十四岁去世,虽然都是在做官,但仕途十分坎坷,一直在被贬的过程中。纵观历史,古代文人在遇到仕途不顺的时候,就会产生归隐及思乡的情绪,这些情绪能够在其作品中充分流露出来。苏轼入仕不久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直处在颠沛流离的状态。归隐成了苏轼一生追求的梦想。从时间上来看,归隐的风格作品贯穿了他的整个官宦生涯。例如,在嘉祐七年(1062),苏轼二十五岁,刚刚入仕。对于一个有志青年来说,正是大展宏图的时期。苏轼在出任凤翔府判官时,作诗《题宝鸡县斯飞阁》: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此诗写于苏轼刚刚进入仕途的时期,却无半点儿春风得意的状态,反而处处流露出低迷、消沉的状态。“路远萧条”“昏昏水气”“泛泛春风”等用词十分明显。诗的最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苏轼感叹自身留恋官场的心理,对归乡、隐居只能是梦想。苏轼在仕途上受到挫折后,这种思乡、归隐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元丰七年(1084),从黄州赴任汝州的路上,苏轼与王巩会宴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其词下阕写道: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是苏轼借别人的口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已经对归隐有很大的意愿。除了直接表达思乡、归隐意愿的作品,还有些诗词内容或是醉心于山水,或是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也从侧面表现出苏轼的思乡、归隐心境。熙宁八年(1075),苏轼出任山东密州知州,写下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此时的苏轼依然春风得意,尚未受困于“乌台诗案”。若是苏轼一心在仕,也不会对亡妻产生这样的思念之情。此作品反映出即使苏轼在为官早期,也是处在入仕和出仕的矛盾中。苏轼只有通过悼念亡妻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留恋。

魏晋时期,陶渊明开创田园派诗歌的先河。自此,历朝历代出仕的文人都会效仿陶渊明过着隐居生活,进行诗歌创作,以表自己清高、孤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苏轼也不例外,对陶淵明也倍加推崇。但与陶渊明不同的是,苏轼一生在仕,人生处在想归隐却不得归隐的矛盾中,这也使苏轼对归隐的意愿更加强烈。因此,苏轼的诗歌创作多是来表达想归隐的意图,与陶渊明的宁静和恬淡的风格完全不同。

三、狂放不羁的创作风格

在大唐国力鼎盛时期,以李白为代表的诗人开启了豪放派诗歌的先潮,这也引得后世文人墨客不断地模仿和推崇。在北宋时期,国家相对较为平稳,文人墨客在饮酒作乐中也多有李白的豪放风格。苏轼作为“北宋第一词人”,在一些诗词作品中也有明显的李白式的狂放不羁的风格。苏轼对李白充满了仰慕之情,但是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不同的性格,都造成了苏轼与李白在诗词创作上有一定的区别。

李白出生在大唐盛世,在仕途受阻后醉心于名山大川,广泛地结交好友。因此,李白的诗歌中多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对好友的祝词等,充满着浪漫主义气质。苏轼始终处在仕途中,虽然也曾游览各地,但多以放黜的身份而出行。因此,在苏轼的诗词中,即使是浪漫主义风格,也会带有一定的忧虑,或是对人生的哲思。例如,同是在月下饮酒,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与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几分相像。不同的是,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只是在醉酒之后,表达与友人的情感:“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通过月下的饮酒作乐,联想到天上的宫阙,人间的悲欢离合,充满对人生、对命运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思考。除此之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仗工整,用词用句十分美妙,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是苏轼的代表作。

苏轼一生在仕,但始终不得志,其豪放派的作品也多有壮志未酬的苦闷。例如,苏轼在密州任上所作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阕写道: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苏轼有立志报国的豪情,这种豪放派的风格与李白的寄情山水的风格有一定区别。另外,苏轼著名的《赤壁赋》,其写作的状态与风格也与李白有几分类似—都是与友人出游、饮酒所作。苏轼所作的《赤壁赋》既有李白的豪情和浪漫,又有自身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其中写道: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与李白的境遇不同是二人在创作上的最大区别。对于李白来说,他可以以本真天然的心态去面对官场政治、面对亲朋友人。因此,李白的诗文是直抒胸臆,毫无顾忌和避讳。苏轼自幼学习正统儒家学问,一生也都在仕途,晚年还创办学堂,教书育人。因此,苏轼在浪漫和旷达的风格中,最终是要回到自身、回到现实中来,在诗词创作中寻找人生的真谛,来抚慰自己的灵魂。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命运无常,但也因此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人。苏轼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赋,在文学和哲学上都达到了历史上一个新的高度,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和推广苏轼的文学作品,对丰富精神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旷达儋州归隐
草堂归隐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旷达者
天宫院
旷达者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